张超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培养数学思维,养成数学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培养起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活力,让数学知识更加容易被小学生吸收理解,这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与生活情境实际结合。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8-02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一系列教学理论数据分析,小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对生动形象具有生活气息的事例更加有兴趣。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现状,针对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优点以及方法进行以下几点论述。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较为注重言语上的授课,而忽略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喜欢一些新奇的事物,生活情境的巧妙运用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的参与性。比如说,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上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导入教学。但是这只达到了形象直观的作用,却不能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作为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改善课堂教学。如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都玩过翻绳的游戏,教师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根绳子灵活教学,两个人发放一根绳子,让学生们动手把绳子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测量并记录其长度,观察其特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感悟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长方形对面相等,相邻边不一样长,所以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而正方形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四边是一样长的,所以直接用一边的长度×4即可。这样的实物情景导入法更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二、生活化教学,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多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用价值,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老师不要总是让学生们计算几加几等于几,几减几等于几,这样只会让学生在不停的练习中感到枯燥和乏味。老师可以把加法减法的运算设计成一些生活情实践活动。比如说,圣诞节就要到了,同学们都相互赠送圣诞贺卡,A同学收到了3张圣诞贺卡,B同学收到了6张,C同学最多,收到了9张,请问这三名同学一共收到了几张圣诞的贺卡呢?这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一定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行运算。再比如,老师设置这样的活动情境:把教师布置成一个大超市,制作一些物品的价签,一部分同学扮演收款员的角色,另一部分同学则是购物的顾客,模拟实践生活情境,在购物、消费和找钱的过程中锻炼数学的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在情境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情境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喜欢一起讨论,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更喜欢几个人一起活动。那么在课堂学习中也是如此,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把几个学生放在一起组成小组,然后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深入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征,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实力相当且每个小组组员之间互补的小组,可以作为评判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以及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比如说,学习“7”的乘法时,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出这样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是7天,那么,我们还有21天就要放假了,这是几个星期呢?要求每个小组列题板抢答,回答正确、速度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获胜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就这样,生活情境化的小组教学既避免了学生上课开小差或者走神的现象,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可谓一举夺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情景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小学数学情景课堂的开辟和提高,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得认真授课,还需要老师在观察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把生活中的情景巧妙的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小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开小差的现象。作为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只有师生合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情景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静.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10).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
[3]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