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青浦区少先队教研员 马国勋
辅导员是这样“炼”成的
□ 上海市青浦区少先队教研员马国勋
摘要:少先队辅导员专业以教师专业为基础,但又有着自身的组织属性。本文主要通过对骨干引领机制、研训联动机制、项目驱动机制、典型培育机制、龙头课题引领机制和月研讨活动机制,阐述区域如何有效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提升
少先队辅导员的成长需要久经锻炼,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要领,勤修苦练,久而久之便在阅历、经验和教训中积累升华,成长为一名具有“必备特质”的优秀辅导员。那么,如何练?我认为可以这样操作: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以教师专业为基础,但又有着自身的组织属性,在辅导员自学的同时,更需要区县组织系统的学习、培训,帮助掌握必要的少先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我区逐步形成了包括区大队辅导员例会、区少先队片教研组活动、各校中队辅导员教研活动等分层研修方式。伴随着少先队活动课程推进,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依托区内名优辅导员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区基础建设升等定级“优秀”级学校等资源支撑点,努力构建研修联动模式,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享,有效提升研修质量,多向度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
一是建立骨干引领机制。我们发挥名优辅导员与片活动组组长传、帮、带作用,建立新老辅导员结对带教机制,缩短新任大队辅导员成长周期,使其能及时进入岗位角色;通过每月大队辅导员例会,坚持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并以行动教育为载体,通过案例研究、辅导员沙龙等形式加强大队辅导员工作典型经验的学习交流;围绕“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热点组织专题辅导讲座,帮助大队辅导员厘清工作思路;将少先队科研成果开发生成辅导员培训课程,纳入师训、干训系列,引导其有效转化少先队工作理念与成果。与此同时,在区少工委协调下,成立了由区少先队兼职教研员、首席辅导、名优辅导员组成的区少先队活动教研中心组,指导片组和各基层学校专题研修。
二是建立研训联动机制。依托现有5个少先队片教研组作用,采取行动学习、经验筛选、模式跟进、校际联动、合作共享等研修模式,对新上岗的辅导员实行重点关注与帮扶,促进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均衡发展。近几年,各片组聚焦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的研修活动。
真正优秀的辅导员不是靠培训“教”出来的,而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做”出来的。因此,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点,引导辅导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一是建立项目驱动机制。近年来,我区策划、组织了区少先队活动课大赛、优质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展示活动、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课方案征集、鼓号大赛、星级队室评比以及两年一届的少先队论文评选、每年一次的基础建设升等定级评估等全区性活动,每项活动均做到有方案、有辅导、有总结,起到了以赛促行、以评促研的目的。活动中,引导辅导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探究反思,学会创新思路,改进工作。
二是建立典型培育机制。我们注重挖掘大队辅导员典型经验,引导其对校本实践进行再反思和再探究,开发培训微课程,在区域辅导员例会上承担讲课任务;或让其承担片级、区级现场展示活动,学习设计、组织主持,引导他们将展示活动作为改善自己实践行为、提炼和升华自己工作经验的绝佳途径,不断启示他们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得失、感悟成功,加速提优培育骨干辅导员,同时将少先队工作经验辐射到区域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是骨干辅导员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是建立龙头课题引领机制。我们聚焦少先队活动课程化、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教育改革趋向与当今学校教育现状,先后申报了多项市、区级课题,带领辅导员在开展项目研究中团队互动,在实施课题项目中推进少先队骨干力量的培养,在形成骨干队伍过程中培育新时期少先队工作成果,实现“人出课题,课题出人”。近年主要的两个区域性研究项目有《建构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主题活动序列的行动研究》《文化引脉,行知青浦:创新区域社会实践序列活动的行动研究》。
二是建立月研讨活动机制。即每月在一所学校开展立项课题阶段成果研讨活动。每一次活动聚焦一个主题,如“校本少先队活动的课程化”“特色红领巾小社团建设”“团队干部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网络背景下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创新与探索”等,在课题学校介绍阶段成果、收获的同时,更让所有与会者主动参与过程性的研讨之中,或给课题阶段成果把脉并提出改进建议,或分享自己学校的相关经验,或畅谈活动感悟、反思自身工作……在聚焦问题、团队合作的研讨方式中实现分享智慧、推动课题、促进队伍专业成长的目的。
(本栏责任编辑杨江丁陆非文)
人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