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明
利用阅读学习“描写的力量”
——《鱼游到了纸上》课堂实录与反思
◇曾扬明
师:孩子们,齐读课题。
(生读)
师:课题中有一个字或词让你有种特别的感觉,是哪个字或词呢?细心的孩子一定会发现。
生:游。
师:为何“游”字让你眼前一亮?
生:鱼是不会游到纸上来的。
师:按常理来说,“游”字应该改为——
生:画。
师:“纸上”按理来说应该改为——
生:水里。
师:你看,一个“游”字,让我们感受到用不同的词语,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描写的力量。
(板书:描写的力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描写的力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来提醒同学容易写错的生字?
生:我向同学们提醒“徽”字,它和“微”字很像,容易写错。
师:你给“徽”字组个词。
生:国徽、校徽。
师:徽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你看,国徽上面的图案,最早是用线缝起来的。
生:我提醒同学们,“澈”字容易写错,不能把中间的“育”写成“盲”。
生:我要提醒的是“苟”。
师: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很认真。那么“苟”是什么意思呢?
生:认真。
师:按你的理解,“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都不认真?
生:“苟”的意思是——马虎。
师:对,谁能用故事告诉大家“一丝不苟”的意思?
生:课文中的聋哑青年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把金鱼画得像活的一样,他画鱼一丝不苟。
生:我们班张辉同学是值日班长,每次放学后,他做事都一丝不苟。
师:能不能把班长做了什么事说具体点?
生:张辉是值日班长。每次放学后,他总要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讲桌抹得一尘不染,他做事真是一丝不苟。
师:对,这就是学习。别人会用的,自己也要会用在生活中。好了,孩子们,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呢?
生:聋哑青年、“我”、小女孩、观众。
师:阅读的时候,从不同角度来看他们所做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发现。你看,站在“我”的角度,“我”做了什么?
生:“我”每天去花港看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人,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后来发现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和他交流,发现他很专注。
师:能站在聋哑青年的角度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聋哑青年每天都会来花港看鱼、画鱼,一看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终于把鱼画得像游到了纸上一样。
师: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怎么说呢?
生:小女孩看到聋哑青年画鱼,被他的高超画技吸引了,惊叫起来,引来很多观众欣赏聋哑青年画鱼。
师: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内容,你会发现,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
生:聋哑青年。
师:对,都是为了表现聋哑青年。写聋哑青年,完全可以直接从聋哑青年的角度来写,为何还写到“我”“小女孩”“观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3~8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青年的。
(生默读,批注)
师:孩子们,默读完了,聋哑青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聋哑青年很专注。
生:聋哑青年很特别。
师:专注在什么地方?特别在什么地方?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我觉得很特别。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我觉得这句话的长相描写很特别。
师:长相描写很特别,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作者写人物,为何只描写眼睛?
生:我觉得这句话描写青年观鱼,作者主要是看这位青年观鱼的状态,所以通过对青年的眼睛描写来体现青年的特别。
师:有意思。应该说,这位青年的外貌很多地方都值得写,但作者只选取眼睛来描写,突显他观鱼的状态,因为描写是要为表现人来服务的。
(出示:举止特别 静静地忘我境界)
师:孩子们,能不能依据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生读课文,交流、讨论)
生:我在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在水里游动的金鱼,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有一天,我来晚了,发现许多人都围着鱼缸在边看边议论着什么。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金鱼。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师:我提醒一下,咱们只围绕着“举止特别”“静静地”“忘我境界”来说话。下面我们把词语顺序调换一下,把“忘我境界”放最前面,“举止特别”放第二,“静静地”放第三,谁再来描述一下青年观鱼和画鱼的内容?
生:那青年爱鱼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你看,早上,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傍晚,游人都回家了,他还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这真是一个举止特别的青年。
师:不容易,这叫真读书,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快地描述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的。
(出示第 3~8自然段,描写青年外貌、青年观鱼和画鱼的动作、神态的内容用红色标出)
师:孩子们,我发现有一个人的语言描写,你们都没有描述出来,那个人是——
生:小女孩。
师:谁来读读小女孩的话?
生:(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生再读)
师:就是因为这个小女孩,因为这一句带有诗意的话,才吸引了不少观众。小女孩的这句话,如果作者不写进去,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作者如果不写这句话,青年画画技术的高超就不会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
生:正是因为小女孩的这句话,才显得青年把鱼画活了。
师:对,描写小女孩是为描写青年服务的,这叫侧面描写。
(板书:侧面描写)
师:孩子们,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女孩一声惊叫引来围观的人,他们会怎样议论呢?想象一下,把你想到的写在练习纸上。写的时候,注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特别是对话描写。
(生专注写作并交流)
生:围观的人,纷纷议论。有人说:“他画的金鱼栩栩如生,练出这种功夫,最少也要三四年吧?”还有一个小女孩开心地拍着手说:“第一条金鱼挥手向我问好呢!第二条金鱼边唱歌边舞蹈,第三条……一共五条小金鱼,可真美丽啊!”旁边的小男孩说:“这位青年是神笔马良吗?他画得这么逼真,简直把一条条小金鱼变活了呀!”那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啧啧称赞:“这孩子又细心,又勤奋,最让人称道的是心里亮堂着哩!”年轻的妈妈搂着她七八岁的儿子,轻声嘱咐:“孩子,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专心,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
生:“鱼、鱼,真好看!”一个天真的小姑娘叫喊道。“嗯,鱼鳞、眼睛、轮廓……都挺好。小伙子,出手不凡啊!”一个老年人赞叹道。“这画真不错!”一个小学生羡慕地说,“哇!鬼斧神工呀!要是我也能画这么好,该多好!”这时,一个大哥哥说:“画得好逼真呀!连鱼鳞都画得那么细致!”“就是,就是。”一个小男孩抢着说,“你看,那条小鱼的尾巴翘着,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我觉得,还是这条小鱼最有趣,它噘着嘴,好像要吐泡泡。”一个小姑娘指着一条黑色的金鱼说道。一位老爷爷不紧不慢地指着一条尾巴向上翘着的金鱼,说:“嗯,我觉得都很好。尤其是那条小鱼,好像在跳舞!”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你们在文中直接描写青年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描写青年,但又体现出青年画鱼技术的高超,这叫侧面描写。有侧面描写,就一定会有正面描写。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动作的。谁来读?
(生读)
师:孩子们,正面描写也很重要。课文中,如果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改为“金鱼的鳍”或“金鱼的眼睛”行吗?
生:不行。如果改为“金鱼的眼睛”,就显得其他部位画得不好了。每个部位,说明不管哪个部位都画得很好。
师:你看,不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青年的吗?
生:我想问:你怎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呀?
生:我想对青年说,你画鱼画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你的画价值是多少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聋哑青年是怎么和“我”交流的。聋哑青年告诉了“我”什么?
生:聋哑青年说: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生:聋哑青年说,鱼游到了纸上是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用一个成语叫——
生:胸有成竹。
师:孩子们,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假如这位青年不是聋哑人,他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静静地观鱼、画鱼吗?
生:不能,这里太热闹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热闹?
生:课文的开头写道:“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师:你认为正常人在这种环境不能静下心来画画?
生:我认为可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师:到底可不可以,我们来读一个故事。
(出示: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师:齐白石画虾,其实和这位聋哑青年一样。大家读读这个故事,齐白石虽不是聋哑人,但他和这位聋哑青年一样,每天坚持画虾。孩子们,看看能不能把你在课文中读到的语言,迁移到这个故事中,想象齐白石处在怎样的忘我境界。
(生写作)
生:齐白石儿时就爱抓虾玩耍,到了中年,齐白石开始临摹名家的虾作,63岁时他画的虾和名家的作品几乎无异,已经非常精妙了,但是传神度不是很好。为了更好地画虾,齐白石开始在院子里养虾,他经常观察缸里虾的形态,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齐白石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虾缸边,静静地看着虾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有时候朋友来看他,纷纷夸赞,但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虾融为一体了。为了画好虾,他每个星期天都到院子里,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久而久之,他对虾的一举一动都非常了解了。后来,他画的虾就如活虾一般,至今无人能及。
师:同学们,齐白石也有热闹的时候,但他也能把虾画到高超的境界。这说明了什么?
生:贵在坚持。
生:贵在有恒心。
师:这是一个方面,你看,两个人都在静静地看,静静地画。不管怎么热闹,静下心来,才能把事做好。这叫——
生:静能生慧。
师:(板书:静能生慧)下课!
反思:执教这一课,有两点教学价值供大家讨论。
1.学习阅读转变为利用阅读来学习。语文课,一直存在两种教学状况:一种是学习阅读,一种是利用阅读来学习。就《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来说,如果以学习阅读的姿态来教,往往会走向教学生认识聋哑青年专注的品质,然后先入为主,找些词句来证明聋哑青年忘我工作、坚持不懈的处事精神。而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往往又是采用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的教学策略。而利用阅读来学习,则让学生去充分地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过多地讲解,利用复述故事、体会描写、迁移运用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描写的知识或描写的手段,感受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从教人文性知识转为教本体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就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点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有效的教学是从瞄准教材中的本体性知识开始的。《鱼游到了纸上》单元导读或教参解读,容易误导教师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精神的人文的积淀,把用语文点燃精神作为一种取向,走上重人文、轻语文、教课文的偏道,形成高耗低效的局面。一篇课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供学习的东西是多方面的,但只有将视点落到本体性知识的教学上,才是正确的、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体性知识的教学都应该是一个支点,要扎扎实实处理好。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就在“描写”这一言语实践上下足了功夫。
(作者单位:福建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