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华
紧扣文本特色,演绎不同精彩
——虞大明、张祖庆《金钱的魔力》教学片段对比赏析
◇李海华
虞大明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马克·吐温写的,题目是《金钱的魔力》。
(板书)
师:一说到金钱的魔力,大家一定会想起一句七字俗语。
生:有钱能使鬼推磨。
(师生共同书写该俗语,师故意将“鬼”字写得特别大)
师:你们见过鬼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因为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那么,这句话中的“鬼”肯定指人,请问指的是哪类人?
生:指的是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虚情假意的人。
师:说得不错。在座的各位都有各自的爹妈,但是这些人却拥有共同的爹妈,一个字,那就是——
生:钱。
评析:虞大明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谈话导入课题,借用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帮助学生来理解文中的两个“鬼”。这样直指文章主题的开篇,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文章学习的主线拎出来,设计简洁,效果显著。
张祖庆教学片段:
师:看大屏幕,这些明星你们是否认识?
(大屏幕出示刘翔、潘长江、李咏、奥巴马、赵本山的漫画像)
(生兴趣盎然,纷纷竞猜)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人物的哪个地方特别夸张?
(生交流猜中的理由)
师:猜猜这个是谁?
(出示马克·吐温的漫画像,随机介绍作者及文本的创作背景)
师:漫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纷纷答)
师:漫画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特征过度夸张,让人过目不忘。
(出示资料: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滑稽,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引导生初步感受马克·吐温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
评析:张祖庆老师从看漫画猜人物导入,课伊始,趣即生。在学生猜猜、聊聊的过程中,张老师巧妙地随机介绍了作者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提炼出漫画的特点——幽默、夸张,为下文学习马克·吐温漫画式的语言风格做好了铺垫,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巧妙铺垫的精心设计,或许只有在你听完整堂课蓦然回首时,才能品出“不露痕迹,精心铺垫”的淡定与精妙。
两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都抓住了文本特色语言——“托德的笑”和“老板的话”进行教学设计,异曲同工。“异曲”指的是一个直奔文本的主题思想,一个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同工”指的是他们都引领学生走进马克·吐温的文字,目睹了小市民以钱取人、见钱眼开的丑态,领略大师幽默、夸张的语言风格。
虞大明教学片段:
师:马克·吐温是抓住老板的什么来刻画的呢?
生:语言。
师:把老板说的话画出来。
(生读、画)
师:全文共1490个字,老板却说了604个字,真是鬼话连篇。老师来读老板的话,你们边听边思考,用哪些词形容老板再恰当不过了?
(出示)
老板说起话来真可谓( )!
师:读完了吗?远没有读完。我必须得歇会儿,要不就接不上气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板的这番话。
生:废话连篇。
生:语无伦次。
生:鬼话连篇。
师:你们的语言仓库里找不到别的成语了?老师告诉大家几个——喋喋不休、天花乱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现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把口袋里的钱变成他的。
师:老板也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但是老板为了达到目的,还是挺有策略的。再研究研究老板的话,用一个词概括老板用的是什么法?
生:“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公爵穿得那么考究。”这句话用的是激将法。
师:是激将法吗?他是在拍马屁,就是溜须拍马法。哪儿还用了拍马法?
生:“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
师:也是在拍马屁。老板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法?拍马法。
生:连环说话,不让人插嘴。这叫连环法。
师:“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什么法?
生:吹牛法。
师:“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先生。”这是百依百顺迁就法。“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这是什么法?
生:责骂属下法、贬低同伴法。
评析:虞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立体地研读老板的“鬼话”来揭示“鬼相”。虞老师韵味十足地范读老板的“鬼话”,让学生感悟到老板说话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无伦次、鬼话连篇。而后,引导学生继续研读老板的话,用一个词概括老板用的是什么法……可以说,直奔主题的“捉鬼”引出的“鬼相”的研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经过这样围绕主旨的高效研读,马克·吐温笔下的那个虚情假意、见钱眼开的人物形象活现于学生眼前。
张祖庆教学片段:
1.体验朗读、写话。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另外一个具有漫画风格的场景——老板的话。
(请生以《中国好声音》华少主持时的语速试读老板的话;生速读)
师:老板是怎么做生意的?
生:像见到皇上般地讨好顾客,谄媚顾客。
师:老板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帮顾客换衣服。下面,我当顾客,哪位同学来当老板?大家根据老板给我换衣服的先后顺序,写一段老板边换衣服边对顾客说的话,注意写得简洁、清楚。
生:先生请先穿上衬衫,好极了;再穿上裤子,帅呆了;再穿背心,酷毙了;接着是上衣,真完美!
师:(爽快地)我买!
(师生多次配合表演)
师:你们的发言稿,有的25个字,有的37个字。可是,这位老板却说了那么长。这又是为何?只有好好读一读老板说的话,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他说话的奥妙。
2.体验表演:把老板的“喋喋不休”演出来。
生:这是外国的亲王定做的,您也许认识他——
师:(声音轻一点,模拟老板心理活动)压根儿没这个亲王。
生:就是哈利法克思公国的亲王殿下,因为他母亲病得快死了——
师:他母亲压根儿没病。
生: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了套丧服去——
师:压根儿没做丧服。
生: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
师:当然没死。
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
师:唉……老照谁,我自己也忘记了。(师生大笑)你看,这老板,一会儿贬低托德,一会儿说自己的裁缝店高端、大气、上档次——跟亲王做生意,一会儿说你穿得简直太棒了。重复啰唆的话也好,语无伦次的话也好,目的只有一个——
生:讨好顾客!
师:为了讨好顾客,他的话语也失常了。这段话,再一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3.真真假假:嘴巴特写镜头是不是马克·吐温写的?
(领略了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后,师又趁热打铁出示了一段关于嘴巴特写镜头的话,让生猜测是不是马克·吐温写的,最后揭示谜底是老师写的)
师:既然你们认为老师写得好,我给编者一个建议——把刚才张老师写的这段话,加到老板说的话中间。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这段滔滔不绝的话,把老板巴结谄媚的嘴脸刻画出来了。这就是马克·吐温夸张的写作风格。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以“幽默”带动“体验”,引导学生领略文体魅力,习得大师的语言风格。张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老板,劝顾客换试衣服,按换衣服的先后顺序来写一写;师生演“双簧”的创意朗读,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到高潮。在层层深入的角色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马克·吐温笔下那个见钱眼开、见风使舵的老板的内心。紧接着,张老师又出示了“真真假假:嘴巴特写镜头是不是马克·吐温写的”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相信在多角色的体验学习与强烈的头脑风暴中,马克·吐温夸张得要命又蛮真实的语言风格一定会深入学生内心。
虞大明教学片段:
师:第一次读到这儿时,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课文中的“我”太不走运了,要是“我”刚到服装店的时候先碰到的是老板而不是托德,就不会受到冷遇了。对不对?为什么?
生:老板看中的是百万英镑,而不是他。
师:老板和托德是一丘之貉,他们都是见钱眼开、虚情假意、以貌取人和刻薄的人,劝同学们不要学托德和老板。马克·吐温的写作使“鬼品”跃然纸上,什么“鬼品”?
(生读板书)
师:鬼有几个?一个是托德,另一个是老板。他们的的确确是鬼,因为他们共同拥有这样的“鬼品”。
(推荐生读《百万英镑》)
评析:虞老师的结课干脆利落,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进行思维导行和拓展阅读的推荐。这样的结课简洁、扎实,令人回味。
张祖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小说,难道仅仅是读别人的故事吗?这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让我们进行一场“真心话大冒险”!请看话题:假如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就是文中的伙计或者老板,面对百万英镑,你会不会像小说中的两个人一样丑态百出?
生:我可能会丑态百出,因为我抗拒不了这么多钱的诱惑。
师:这诱惑实在太大了。好,说了真心话。
生:要是我的话,我也可能会丑态百出。这么大一个诱惑放在我眼前,如果让我去选择的话,我也会选择成为一个富翁。谁不想成为富翁?
师:每个人都有发财梦。
生:我觉得,我会给他推荐很贵的衣服,因为他这么有钱嘛,这样可以多赚点钱;但我不会这样丑态百出,可能会介于两者之间。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跟他公平交易。虽然内心有些波澜,但是表面上非常淡定。好,你是淡定哥。
生:我不会丑态百出。我会心平气和为他介绍衣服,就算他拿着这么多钱,难道他会把这么多钱都花在我们店里吗?肯定不可能啊!所以,心平气和!
师:好一个“心平气和”!10岁少年说出了50岁知天命的话。
(生大笑)
生:我不会丑态百出。为什么要为了钱放下自己的尊严,弄得跟个奴才一样去服侍别人?犯不着。
师:你达到了80岁老人看破红尘的境界。同学们,你们说,金钱真的有魔力吗?
生:没有。
师:金钱本没有魔力,是人心在金钱面前着了魔,心灵扭曲了,话语失常了,所以,在金钱面前丑态百出。我们说,贪欲才是真正的魔鬼。
(借助《百万英镑》中漫画片段的导读结课)
评析:面对百万英镑,你会不会像小说中的那两个人一样丑态百出?这直击心灵的一问,引领着懵懂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这正是张老师真语文、真教育课堂价值理念的体现。
总评:两位特级教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一文时,紧扣文本特色,演绎了不同的精彩。虞大明老师的课,自“鬼相”始,以捉鬼为线,以打鬼为终,语言简明有力。高效的直奔主题式研读,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品味人物形象,同时也受到言语表达的浸润。张祖庆老师的课,以漫画风格巧妙开课,紧接着直奔两个重点段的研读。他不是花大力气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是将目光聚集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文本只是一个例子,他沉潜其中却又跳脱其外,真正实现了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两位特级教师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演绎了语文课不同的精彩,给了一线教师深刻的启迪。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虹桥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