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府多年以來,一直在努力打造澳門成為國家下逹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終極目標,但多年來,成果如何呢?儘管政府年年公佈的入境旅客數字持續上升,但市民仍感到困惑的是,究竟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政府對此有否自我評估?以及何時可交給市民一個自我評估的分數?社會上也有否對我們的旅遊業、休閒業各打多少分?政府當年提出的“宜居、宜遊”的目標落實了多少?居民對此是否有打一個分的資格,還是其實打分的時機仍未到?
近期政府旅遊局向社會公佈了一份旅遊業發展規劃報告,預測2025年時入境旅客有望逹到4000萬人次,對此番估算,卻引來一些社會意見頗有爭議,基本上持支持的可接受的意见不少,但也有意見認為,若政府過度追求入境旅客的數字,是否又走回過去追求量不求質的老套了,過去被本地居民所批評的城市承載力的問題,迅速經媒體炒作而昇溫,以致旅遊局正副局長同時要在澳門論論壇撲火,為市民解答相關疑問。
此外,報告還引發的另一社會議題:政府在宜居、宜遊方面有何進展?多年來,政府在大力支持推進旅遊服務業配套的同時,吸引了三千萬的旅客入境或為觀光或為公務,為本澳經濟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這是不可否定的,但對澳門市民而言,如今澳門整體經濟持續下調,內地及全球經濟亦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政府還有必要重金重力去支持業界打造各項為旅遊發展配套的服務以爭取吸納更多的旅客?市民同樣關注的是,經過十多年快速的粗放發展,當局有否對旅遊業自身進行評估打個分,比如世界旅遊中心向世界國際市場進發的進度如何?本澳入境旅客的客源市場分佈有何進展?打造澳門成“宜居、宜遊城市”又兌現了多少?一個城市宜不宜居不是只本地人才會受影響的,遊客也是動態的深受影響的,彈丸之地的澳門,4千萬遊客,除了繁華似錦的新馬路是必到之處,其他交通衛生條件欠佳的居民區也是他們走馬觀花的目的地,也非不可能的,所以,宜居宜遊城市是相輔相承的,並非存有魚與熊掌,二者有著不可兼備的矛盾。 (澳門/ 柳東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