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摘要]多年来,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直处于被异化的塑造呈现之中,但随着美籍黑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就将以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为时间节点,解读三个时代中美国电影里坚韧反抗、情感融合及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英雄”形象,或是追求尊严,或是追求情感,或是追求自我,是美籍黑人中的先锋,是群体崛起过程中拉响号角、扛起战旗的“英雄”。
[关键词]美国电影;“黑人英雄”;反抗;融合;追寻
一、引言
在美国本土的观影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黑人观众,但一直以来,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却一直处于被异化的塑造呈现之中,黑人导演和黑人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后的半个世纪中,无论是电影中的黑人形象,还是电影外的美籍黑人导演、演员,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排斥,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也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认可。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的几十年中,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被不断地丑化或被刻意回避,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思想存在直接关系,电影的制作者为了迎合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需求,在影片中将黑人塑造成白人的陪衬,他们或是智商低下、行为粗鄙,或是穷凶极恶,威胁着白人的正常生活和美国社会的稳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影片有《雷斯突斯获得火鸡记》《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即使是名噪一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未能免俗,虽然在其中的黑人主人公汤姆叔叔品性善良,但却是愚忠于白人奴隶主的软弱黑奴。[1]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黑人电影发展史中也出现过个别特例之作,如《肉体与灵魂》《围墙之内》等,但却无人问津,无法广泛流传,也没有改变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失语状态。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历史学者琼斯在一个报废的电影仓库中发现了近百部黑人电影,从此,黑人在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得以确立,对美国黑人电影或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美籍黑人逐渐挣脱了“黑奴”的束缚,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数十年来美国黑人电影发展的社会原因,加之美籍黑人导演、演员的群体崛起,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塑造也逐渐走出了被异化的藩篱,甚至出现了许多“黑人英雄”形象。本文就将在充分了解美国好莱坞电影及其中黑人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现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变迁,以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为时间节点,解读三个时代中美国电影里坚韧反抗、情感融合及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英雄”形象。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谈论的“英雄”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智慧超群、英勇过人或拯救苍生的伟人,而是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美籍黑人中的先锋,他们突破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束缚,或是追求尊严,或是追求情感,或是追求自我,是美籍黑人群体崛起过程中拉响号角、扛起战旗的“英雄”。
二、坚韧不屈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暂时停滞了美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在战争过后,美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在内的社会文化也开始朝向兼容并包的方向快速发展,针对有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想有所衰减,黑人群体也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其中马丁·路德·金等人也引领着黑人群体的追权运动不断蓬勃发展。[2]就文学、电影领域的变化而言,自20世纪中叶开始,反传统二元对立观念逐渐被打破,文艺创作者们越来越关注传统二元对立中的弱势群体,为这些处于边缘化地位的群体摇旗呐喊。就美国电影而言,黑人形象的塑造也不再处于失语的状态,开始出现了一些融入白人社会中的“良民”形象,他们不再生活在社会底层,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医生、教练、军人等职责,但总体而言,这些黑人“良民”尚属于黑人群体中的少数人,他们不再处于全然失语的状态,而是在善良白人的帮助下开始争取自身自由、平等的权利。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的《萍姬》中,导演就讲述了一个品性良好的黑人在获得不公待遇之后力图反抗,但值得注意的是,黑人反抗的成功是在思想开明、品性善良的白人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塑造的局限性。但相比于二战之前美国电影中全然失语的黑人形象,此时影片中的黑人已经开始了坚韧不屈的反抗,代表了当时美籍黑人群体中的先锋力量。与《萍姬》中所塑造的具有反抗意识的黑人形象相似的还有影片《勇士之家》《掘墓人》《猜猜谁来吃晚餐》《像我一样黑》等。[3]其中《猜猜谁来吃晚餐》和《像我一样黑》还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其中品性优良、坚韧反抗的黑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认可。在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开启黑人影片中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即《可爱臭小子之歌》,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健美、英俊的黑人运动员形象,男主人公被认为是性感和力量的代言,影片在黑人社区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如果说《可爱臭小子之歌》中的“黑人英雄”的影响力更多地局限在美国黑人社区,那么《神探沙夫特》中的“黑人英雄”——侦探沙夫特则获得了全美民众的喜爱,他不仅为自己和自己的种族争取权利,而且还成功解救了黑帮头领的女儿。这部影片在热映之后还追拍了多部续集,体现了电影中“黑人英雄”和电影外黑人演员的魅力。
三、真挚情感的融合
在美籍黑人导演、演员的集体努力下,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不再失语,也出现了敢于反抗的“黑人英雄”形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影片中的黑人形象塑造进一步发展,凭借出色的表演而涌现出的美籍黑人演员也越来越多,如摩根·弗里曼、威尔·史密斯、丹泽尔·华盛顿、哈莉·贝瑞等演员也成为被美国大众广泛认可的影坛明星。在美籍黑人导演、演员的继续努力下,美国电影中的“黑人英雄”也不再是受助于白人的反抗者,所展现的白人与黑人的关系也趋向于平等、和谐。在著名影片《阿甘正传》中,男主人公阿甘是一名白种人,他在部队中的唯一挚友就是黑人巴布,在巴布战死沙场后,阿甘倾心尽力地完成了他的遗愿并在巴布母亲的帮助下走向婚姻的殿堂,白人阿甘与黑人巴布之间真诚的友谊是美国电影黑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巨大突破,白人与黑人以平等为基础构建了真挚的友谊,表达出了黑人与白人乃至白人社会进行情感融合的意愿。
上映于1992年的影片《保镖》则进一步涉足了一个美国社会的禁忌问题,即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恋情与婚姻。在《保镖》中,黑人歌星梅伦与白人弗兰克之间因工作关系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虽然在二人的情感历程中磨难不断,但影片在最终却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保镖》摒弃了种族主义的观念,展现了白人与黑人之间建立在平等观念基础上的爱情,其中的黑人梅伦在面对白人弗兰克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在真挚情感融合过程中的“黑人英雄”。随着美国电影中这类“黑人英雄”的不断出现,美籍黑人演员在电影中也逐渐扮演起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如《黑客帝国》中的先知和引导者;《黑衣人》中的救世英雄;《冒牌天神》中的上帝等,这都是白人与黑人情感融合的具体表现。而由美籍黑人导演或美籍黑人主演的影片也在好莱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青睐,在奥斯卡奖黑人获奖的统计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获奖数量占到了整体的百分之八十,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新一代“黑人英雄”在美国影片中的重要作用及在美国社会影响力的提升。[4]
四、自我价值的追寻
新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中的“黑人英雄”实现了又一次转变,由与白人平等相处、建立真挚情感转向了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追寻,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威尔·史密斯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在《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人公加德纳生活在旧金山,身为推销员的他用不多的工资支撑着家人的生活。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包括加德纳工作的公司在内的许多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黑人身份的加德纳成为公司裁员中的一员,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加德纳家庭陷入了困境之中,妻子的愤然离去使加德纳变成了单身父亲,失业危机和抚养幼子的双重压力使他几乎窒息。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下,加德纳曾经流落街头,在公共厕所中过夜,依靠多份零散兼职与儿子勉强度日。尽管如此,加德纳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而自怨自艾,而是依然乐观、自信地面对接连不断的生存困境,凭借过人的应变能力与学习能力,加德纳进入了华尔街一家知名股票公司工作,最终开设了自己的股票公司并成为百万富翁。在《当幸福来敲门》中,加德纳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份,乐观面对困境,坚韧地追寻梦想,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无疑是新时代美国电影中典型的“黑人英雄”形象。与《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展现黑人自我价值追寻的还有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弱点》,影片《弱点》讲述了黑人少年奥赫的成长故事,奥赫运动天赋过人,但受到了黑人和弃婴两重身份的制约,一直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他难以通过学校的考试,运动天赋也无处施展,但奥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凭借自身不断的努力最终在球场上一鸣惊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梦”的内涵也在逐渐变化,自最初金钱至上转变为对个人努力的推崇,而影片《弱点》中的黑人少年奥赫正是怀揣着新时代“美国梦”并勤恳努力的典型,出身低微的他一直未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其梦想的实现为整个美籍黑人群体带来了鼓舞,无疑与《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加德纳一样,是新世纪美国电影中的“黑人英雄”。
虽然美国社会文化兼容并包,民主的呼声也愈发响亮,但美籍黑人在自我价值追寻途中依然障碍重重,从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弱点》中不难发现,美籍黑人的发展受到了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在《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的黑人身份使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裁员的大军之中,在当代美国,黑人虽然能够与白人一样享受着工作的权利,但事实上,黑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与白人一样的待遇。在加德纳失业后,影片对他的生存情况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经济条件不佳的美籍黑人一般都生活在黑人社区之中,在这一被边缘化的“隔离地带”,打架、偷窃等社会的阴暗面被放大,使其中的黑人的基本生命权利和生活保障难以实现,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此外,从影片《弱点》中可见黑人在教育方面所受到的制约,在美国民众中,美籍黑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最低的,这直接导致了黑人在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存在着困难,从而导致了其子女受教育的局限,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美国电影中“黑人英雄”的出现及演变,说明了美籍黑人导演及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甚至是美籍黑人群体在整个美国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不仅与美籍黑人导演及演员的共同努力存在很大关系,也与美籍黑人在美国社会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息息相关。近年来,无论是在美国体坛还是文艺圈,抑或是科研领域、医学领域,甚至是政坛,均常见美籍黑人的身影,随着黑人精英在美国社会的不断涌现,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也愈加丰富,追寻自我价值乃至为人类集体所奋斗的“黑人英雄”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电影中冉冉升起的明星。
[参考文献]
[1] [美]V.J.季洛姆.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M].黄鸣野,卓文心,译.北京:中央电影局, 1953:122.
[2] [美]George Clack,主编.美国电影大观[M].秦小玮,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69.
[3] 胡锦山.美国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的社会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 沈薇菁.美国电影中“普通人”所保有的“美国梦”[J].科教文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