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丽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非常强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新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仅仅是把家长看成被动的配合者,只替教师做一些辅助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上建立家园双方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新型关系中,家长不仅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行为、生活和学习进步,更应关注孩子在身心方面全面发展;家长不仅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更应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去,并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教师一道共同成为幼儿教育的“主导性”。
一、“家园共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多数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存在着走过场、实效性差等问题,出现了“教师指挥多,家长参与少;教师说得多,实际做的少;单向灌输多,双方互动少”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还是脱离不开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工作,没有考虑家长的需求与处境。二是当我们提到家园共育时,总是把切入点放在家长这一方,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等等,却忽略了幼儿在家长主动参与教育中的作用。三是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太了解,只通过家长开放日和有数的几次教育活动达不到目的。四是幼儿园、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各行其是,有合作的意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二、“家园共育”工作的主要策略
1.家园共育,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共同转变教育观念
要形成家园共育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双方都应转变观念。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任务的观念,变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要主动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全体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关心幼儿园教育的风气,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只须把孩子“放心”地托付给幼儿园就行的思想,家长应经常学习育儿知识、主动关心幼儿园、班级的事情,经常与老师沟通,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和教师才能共同将教育的视角瞄准当代和教育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主动、密切的关系,家长与教师关系才能变成鱼水关系。
2.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做好家长工作
家访工作是我们幼儿园已经形成的常规,新生入园前,我们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目的是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家庭成员对幼儿教育、幼儿园、和自家孩子的看法。教师家访时亲切、诚挚的态度,给家长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家访中的一番肺腑之言,缩短了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信任感,同时,也使孩子增加亲切感,消除陌生感。为家园共育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3.家园共育需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带头作用
成立家长委员会。新生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们主要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关系是自行车上的俩车轮,缺一不可,使家长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对幼儿园和班级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担当的角色,知道应怎样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活动,怎样参与家委会的工作,怎样指导、教育幼儿。
班级家长委员会成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在开展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在制定每一阶段目标时,我们与家长委员会成员一同讨论,从活动设计、准备阶段起就引入家长的参与,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组成形式等各方面的情况,并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吸收有益可行的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班级的教学活动也越做越好。
4.让家长了解、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班级的家园联系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小小的家园联系栏里活跃着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二是让家长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家园共育氛围的形成,关键在教师如何做家长的工作。教师应改变以往“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我们班的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是优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都拿出热情与行动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有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讨班级计划;有家长介绍自己的教育与保育经验;有针对某个教育疑问进行的热烈讨论……。每次的家长会都提高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致性。此外,亲子游园活动、秋游活动、亲子手工活动等都是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时,许多家长都主动报名做“助教老师”,就是这样,家长们默默地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指导家长工作日常化的意识,营造相互赏识的班级环境,把家园共育工作作得细致一点,再深入一点,就一定能使家园共育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