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明
摘 要:一直以来,灵魂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柏拉图的灵魂观在柏拉图哲学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为柏拉图自身的哲学思想“理念论“铺路,而且其灵魂观为西方广大学者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灵魂;不朽;道德;理念
在人类社会中,关于灵魂说一直成为历代哲学家们所探寻和思考的对象。柏拉图在运动变化的万物之先加上了不死的灵魂,使万物的运动从属于它,并结合永恒不变的“理念”学说,论证了“灵魂不朽”的含义,从而在对以后的西方宗教关于灵魂不死与升华等思想的宣扬有着重大启迪的同时,却也充满了理性与宗教的神话的尖锐性冲突。
可以说,古希腊神话孕育了许多哲学的火种,也孕育了柏拉图的灵魂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奥尔弗斯教是柏拉图灵魂观的一大思想来源。奥尔弗斯教宣扬的神创人、灵魂轮回和净化、灵魂不朽、崇尚彼世幸福生活的思想,都极大的影响了希腊人的人生价值观,并直接影响了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学说,它们是古希腊史上神秘宗教与思辨哲学结合的典范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柏拉图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在完整意义上把哲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人,他被人们所熟知源于在数学领域上的成就。他将数学与神学进行奇特结合,既是一个宗教先知,也是一个数学家、哲学家,开创了数学在哲学研宄中的重要地位
苏格拉底的灵魂思想是柏拉图灵魂观形成的又一大源泉。苏格拉底的灵魂观十分强调主体性、反思性和超越性,理性是灵魂与道德生活的主导。他的灵魂观与其道德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苏格拉底的灵魂观,明显有奥尔弗斯教影响的痕迹,特别是他对魂身二元论、灵魂净化论的继承。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灵魂观,将其纳入认识论和道德论体系,更多的强调理性和德性,使灵魂观又有了新的意义。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会饮》、《斐德罗》、《申辩》、《斐多》、《蒂迈欧》等诸多重要对话中均重点了探讨了灵魂问题,也正是因为要探讨灵魂观问题,它在理论体系中涉及到了哲学、政治、艺术、教育、宗教等,并写下了《巴门尼德》、《法律》、《智者》、《政治家》、《高尔基亚》、《普罗泰戈拉》。其中《斐多篇》、《理想国》重点探讨了人的灵魂以及灵魂完善问题。这些作品均已涉及到部分柏拉图灵魂观的相关要点,为灵魂观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或者说己经揭开了灵魂观神秘面纱,为后人的研究铺下了一条宽广的大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灵魂不朽之所以可以是理性的、超验的,也可以是经验的,并且是道德性的,关键在于它具有超越和贯通理性、超验、经验和道德等多重意义上的构建和内涵,其理性层面虽然往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关注点,构成灵魂不朽的运思路径。但是它作为热情意志中的高尚因素,在朝向理性构建中,也总是感官体验和感受经验本体,因此显现为介乎超验和经验之间的道德要素;超验性是人们对终极权威的敬畏信仰的构建;而经验性则是人们在经验层面的价值诉求;道德性则是价值诉求与信仰的有机结合。
柏拉图并不认为人的灵魂一开始就是不朽的,由理智、激情和欲望组成的灵魂既是可朽的也是不朽的,关键是看灵魂是否接受一种让它通达不朽的哲学教育。柏拉图一直认为“灵魂不是一种调好的音调”。因为如果灵魂是一种定好的音调,那么它就是一种绝对的音调,也没有灵魂会包含任何份额的恶,所以它不是命定不朽而是要追求不朽。在柏拉图看来,虽然灵魂中具有一种转向能力,但这种能力就像种子或者胚芽一样,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那么,他愈是强壮,离达到应有的发育成长程度就愈远。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灵魂不死等同于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其哲学意义将荡然无存;反之,我们就会看到这一规定里的积极意义:精神、思维、理性才是至上的、自由的。灵魂不朽说还表达了一种逻辑、哲学上的论证,这种论证虽然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毕竟是发人深省的,它诉诸理性、逻辑力量,而不是诉诸情感和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宏文,宋洁.柏拉图研究[H].G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2]柏拉图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F]: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侯晓丽.论柏拉图的“灵魂观”.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5]王一.试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念.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6]田力苗,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杨明堂.论“灵魂不朽”的三重维度.齐鲁学刊.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