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娟娟,王 俊,王高山,吕树红
高职院校“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实践
鲁娟娟,王俊,王高山,吕树红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库、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等多个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群技术领域相近或基础相近,因此,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有效途径。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为例,重点探讨了专业群建设的路径,分析了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启动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工作,其中指出: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专业群建设既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又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更高能力培养,这就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从而满足了社会需求。
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群,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构建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库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实施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了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2]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专业群课程体系要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四个专业属于电子信息大类的三个二级学科,如表1所示,涉及电子、通信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因此,专业群培养的是电子、通信、计算机三方面职业能力的合力,比单一的由一个二级学科组成的专业群所培养的能力更广,适应能力更强。
表1 专业之间的关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明确专业群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通讯终端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和移动应用开发,分别对应专业群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专业的主要方向。其次,根据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原则,对每个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然后,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从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纳整合,得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并按照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提炼出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和独立专业模块课程,如表2所示。
图1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表2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续表
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所面向的电子信息行业,明确各专业的依赖关系,通过分析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共性和差性,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凸显了专业群的适应性。[3]
图2 课程体系
(一)底层共享
“底层共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平台”课程群,由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组成。[4]其中,公共素质课程按照培养现代社会人要求,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质和社会能力,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学生所必需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及群内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包含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技能应用和程序设计基础4门课程。
(二)中层独立
“中层独立”针对专业群中的四个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岗位能力。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按照“制作、装配、调试、设计”的岗位能力发展顺序;通信技术专业按“安装、调测、维护、优化”的岗位能力发展顺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的岗位能力发展顺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使用、维护、开发、集成”的岗位能力发展顺序。
(三)高层互选
“高层互选”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方向)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拓展通用能力,确定顶层互选课程,在掌握专业要求的通用技术和特定技术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和提升,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现代生产一线的岗位群综合化趋势的人才市场需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和Android应用技术3门专业拓展课程。
(一)“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为保障专业群项目顺利实施,在学院统一领导和建设的指导下,成立由系主任、各兄弟院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系专业群建设任务的组织、指导、管理、检查和监督,研究议定本专业群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落实建设资金和相关政策。建设了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小组”主导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群负责人组织和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发展;专业负责人组织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改、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等;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料的整理和建设等。整个教学团队负责落实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有利于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和资源共享。本专业群通过“分模块、建标准”的建设模式和“专人负责、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专业级、岗位级和课程级三级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平台。
(三)“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基地
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训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保障。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实训体系切实把握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打破传统的“硬电子”和“软信息”的专业壁垒,从而实现既能够操控硬件,又能够编译软件的“全能型”一线技术服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整合现有的实验实训室,形成了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三个层次(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四个模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的实训体系,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该实训体系成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遵循“打造精品、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内涵,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而“底层共享、中层独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平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适应“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人才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高[2012]16号.
[2]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7-89.
[3]张欢.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31-34.
[4]孔庆新.高职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7):22-24.
[责任编辑盛艳]
基金项目: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苏教师[2014]23号)
作者简介:鲁娟娟,女,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本文其他作者单位均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9-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