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6-06-13 03:33白忠俊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大学生

白忠俊

(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白忠俊

(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通过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范围和接受程度的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的现实情况,探索古典诗词在未来的发展。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以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68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从诗词的文本和接受两个维度探讨唐宋诗词影响受众的具体原因,并从社会关注及各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下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唐宋诗词;大学生;问卷调查

一、前言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和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荣耀。一百年前,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古典诗词迅速让位于现代诗。即便如此,古典诗词仍是许多拥有传统情怀的人难以舍弃的写作方式。但就阅读与浸染而言,古典诗词的影响在当下尤其是大学生中呈现怎样一种状态,值得深入调查和研究。

有关“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接受情况调查”的研究涵盖面广,综合性高,调查难度大,即便边缘研究目前也仅集中在国内少数几个领域,并且形成了两种较为极端的研究趋向:一是只关注唐宋诗词本身的影响力,如武汉大学王兆鹏等一批学者。他们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历代有代表性的唐宋诗词选本、评点资料和当代诗词研究论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加权计算以衡定唐诗宋词中的名篇,先后推出《唐诗排行榜》和《宋词排行榜》,对于了解唐宋诗词中被经典化的名篇定位具有一定价值。二是抛离诗词文本,仅从诗词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诗词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国内袁贵礼、李卫中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失落”》中认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对峙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失落”,而唐宋诗词具有补充人文教育的功能;刘红红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古典诗词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出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对具体学校的调查研究方面,徐君《论唐宋诗词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功能》一文,就黑龙江地区唐宋诗词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长期历史背景展现了唐宋诗词的教化功能。

尽管王兆鹏等学者所做唐诗、宋词的排行以及影响力的解析,但并未对诗词艺术本身进行探讨,其他社会原因亦未涉及。而以问卷调查形式,并且综合唐宋诗词文本意义和诗词在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性的取样研究也基本缺乏。本调查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中国古典诗词为研究客体,以云南在昆明两所高校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具体形式,通过当代大学生群体,着重考察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范围和接受程度,探寻经典化的诗词对当代大学生的直接影响。进而探索造成大学生诗词接受差异的多种原因,并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引导大学生民族观、文化观的具体方法。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该研究采用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抽样调查采用自编《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接受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涉及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两校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具体涵盖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软件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等17个学院及民族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3个研究院。

调查问卷在两校共发放830份(含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回收问卷750份,有效问卷共计684份,问卷有效使用率82.4%,具体采集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采集情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统计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于唐宋诗词的基本认识及分析

调查显示,唐宋诗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中认同程度较高,反映了唐宋诗词本身高度的艺术性、普遍的接受性和独特的民族性。但囿于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现代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唐宋诗词目前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并不太高。阅读时间的零碎,背诵数量的减少,接触渠道的单一狭窄,都造成了大学生对唐宋诗词理解的片面和认识程度的浅薄。从社会方面来看,尽管国家已逐步开始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弘扬力度还不够,古典诗词的发展仍需要多方面客观环境的支持和众多人的不懈努力。

2.大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接受情况及分析

(1)有关诗方面的分析

古典诗歌的好坏、价值的高低本不在于诗歌类型和诗歌题材的选取,但到了读者那里就出现了差异,主要是个人阅历、喜好、感知能力的不同。大学生中喜欢律诗的人数比喜欢绝句的多,原因是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律诗形式上对于格律的精审严格,内容上对于意象的选取讲究,以及表达方面的多容纳性,都会使律诗在文学艺术性上普遍高于绝句的客观原因。相比而言,歌行体就不那么讲究,韵律、平仄、对仗上并不像律诗和绝句一般严格,且多用叙事来搭建诗歌文本,这和诗歌本身追求的抒情性和精炼性存在一定冲突。另一方面,大学生喜欢的诗歌题材以山水田园诗和爱情诗居多,而叙事诗特别是包含生僻典故的一类作品喜欢程度较低,这和他们偏爱律诗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大学生阅读诗歌主要是想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艺术体验,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而山水诗中的状貌声色、自然恬淡,田园诗中的冲澹简朴、躬耕闲趣,以及爱情诗中的情感流露、精神诉求经常能唤起他们情感方面的共鸣,在生活遭遇逆境时又能从中获得精神慰藉。

至于诗人方面,调查认为唐代诗人立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中心,并不否认其他朝代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但普遍都较为小众,宋诗实际上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和白居易五位诗人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最高,这得益于他们诗歌本身高度的艺术性和在大学生中较高的接受性和普及性。具体而言,李白诗歌的清新飘逸、豪迈奔放为大多数人所热爱,而李商隐诗歌的深蕴情致、含蓄绵邈,王维诗歌的清新淡远、意境幽深,以及白居易诗歌的浅近直切、讽喻通畅都是大学生较为喜欢的直接原因。然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苍劲悲怆,其诗歌表现出的忧国忧民、负担天下疾苦的深沉情怀,以及诗歌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诗史意识都是需要一定经历及人生体验才能深切理解的,所以大学生对于杜甫的喜爱程度在调查中显得稍低。

除了诗人和诗歌本身具备的艺术性外,影响喜欢程度及诗词背诵率的原因还涉及诗歌文本在大学生中的接受性和普及性,并且这一因素所占影响比例还较大。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背诵的唐诗,大多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篇,而不是王兆鹏在《唐诗排行榜》中综合了各种影响数据所做出的名篇排序。

(2)有关词方面的分析

同理,词的好坏也并不以字数多少、创作风格的豪放婉约等为依据。然而,调查中又有近一半学生偏爱小令,喜欢中调的人数比喜欢长调的多,喜欢婉约词的人数也略多于喜欢豪放词的人数。主要原因可能是小令在起源上具备艳丽婉约的形式特征,尽管其后的发展具有文雅化、精致化的特点,但小令所要求的精炼含蓄而意蕴深刻的风格,并不像长调那样讲究辞章的铺陈绵宕,内容理解上也相对容易,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词风上依据婉约和豪放的划分尽管并不确当,但婉约词为词宗的地位没有动摇,婉约词中抒发相思和离愁的词作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联系;相对豪放词中那些抒写词人经历或人生志向的词作在学生喜欢程度上则稍落后于婉约词。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喜欢其他风格词作(如闲适词)的也有较大比例,这反映出大学生词学修养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逐渐不再尊崇词只有婉约、豪放二体的划分。

大学生接受的词人方面。调查认为宋代词人处在中心地位,但其他朝代的词作却并不像唐诗之外的诗歌一样那么小众,花间词、清词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词的定位要比诗精当得多。原因和词体本身的历史发展有极大关联,花间词和清词在其历史阶段成就都较高。调查发现,排除其他因素,李清照、苏轼、辛弃疾、柳永和秦观五位词人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最高,这同样得益于他们词作本身高度的艺术性和在大学生中较高的接受性和普及性。具体来说,李清照词的真切细腻、哀婉幽深和苏轼词的旷达豪迈、清丽深婉为大多数人所热爱。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雄壮、刚健深蕴,柳永词的音律精审、雅俗兼备,以及秦观词的凄婉含蓄、辞情兼胜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原因。而纳兰性德爱情词真挚自然,悼亡词痛彻直切,边塞词苍凉灵动等是使其颇受学生喜爱的直接原因,当然这也和畅销书、新媒体市场的推广有密切关系。

另外,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背诵的词作,多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篇,而不是王兆鹏在《宋诗排行榜》中综合了各种影响数据所做出的名篇排序,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词选对于学生判断和词作背诵有着极为直接的影响。

3.从专业类别角度看大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总体认识及分析

(1)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专业分类不同,学科课程涉及唐宋诗词的机会使文史类专业比理工类专业要大,文科学生接触唐宋诗词较多,因此对诗词的理解力比理科生强;但文科生中也有一些学生和部分理科生一样,对于唐宋诗词在当下的存在有一定抵触,主观上认为旧体诗词在音韵、格律等方面的束缚和文言在当下存在的不适应性,可能会导致被时代所遗弃。在具体唐宋诗词的涉猎上,尽管文科生对唐宋诗词的阅读较多,但并未像理科生一样表现出喜欢更多的题材和类型,这既是文科生在阅读方面一种狭隘性的体现,又是文科生在诗词造诣程度上取得进步的证明。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到达一定阶段后,对于诗词的理解力必然有趋于同一的可能。

另外,文科生中以女性数量为主导,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去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诗歌,容易让文科生产生偏爱。王维诗歌中不时穿插的禅趣也能够唤起她们的兴致,这就造成了女大学生在喜欢王维的人数上表现得比理科生要多。但是,在以女性占主导数量的文科生中并没有形成较多喜欢女词人的浪潮,反而在理科生中表现出喜欢李清照的人数要比喜欢苏轼和柳永的多。原因可能不在传统的性别差异上,而是理科生认为李清照词中哀婉、幽怨、深情的一面更能触动理科生的心灵世界。

(2)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

调查显示,男生在唐宋诗词的阅读量、背诵量和理解程度上都比女生要高,能够自己创作唐宋诗词的男生人数也多于女生。直接原因是男生在对诗词的理解率上要比女生高,这从认为大学阶段有必要再学习唐宋诗词的女生人数多于男生这一点上能够体现。另外,女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率整体低于男生,又造成男生在对古典诗词在当今中国的存在与发展这一感受上表现出较多的满意。

在对唐宋诗词的喜好范围上,男、女生在性格方面的两极差异导致喜欢唐诗的男生偏多,喜欢宋词的女生偏多。从唐诗和宋词的体制特征来看,灵动飘逸的唐诗更符合男生的审美,而细致蕴藉的宋词则更像女生。于是又产生女生较多喜欢表现情感的爱情诗,而男生较多喜欢表现友谊的送别诗;女生较多喜欢情致细腻的婉约词,男生较多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一派的情况;也导致了调查结果中显示的喜欢李白和孟浩然的以男生居多,而喜欢李商隐的则以女生居多。

(3)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低年级中可利用的阅读唐宋诗词的时间较多,高年级学生由于研究方向的定位以及访谈中发现的记忆力衰减,在背诵量上比低年级中表现的情况要差。尽管高年级学生对于唐宋诗词在当下的存在价值体会更为积极,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极少感受满意,对于唐宋诗词在当下的社会存在状况体会更深。另一方面,随着人生阅历和学识的增长,律诗可以涵盖更深刻的内容,以及歌行体中常常表现共同的人生感悟和讽喻社会现实等内容,使高年级中喜欢律诗和歌行体的人数要比喜欢绝句和古风的多,而宋词中表现出的内容广阔性更容易让他们偏爱这一文体。另外,调查中显示的低年级喜欢李清照的人数偏多,而高年级喜欢王维和苏轼的人数偏多,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去把握。王维诗歌中表现的佛理和苏轼词中流露的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性启发,往往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深刻体会到的。

(4)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

少数民族学生在喜欢的诗人和词人上呈现出多样性,对于汉族学生喜欢的诗人和词人,他们都有所选择,没有偏向特定的诗人或者词人,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提高。由于调查主要针对唐宋诗词,所以涉及的少数民族诗人或词人较少。仅就调查而言,调查结果中以开放式的话题出现了一位少数民族词人,即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但由于纳兰性德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都未将他当做具有明显满族风格的词人,认为他和一般的汉族词人没有太大区别。由此看出,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逐渐渗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当中。实际上,古典诗词已成为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调查还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诗词方面的认识和汉族学生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见唐宋诗词在当下普及和接受方面有着普遍认同的价值特征。相反,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族诗人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大于对自己民族诗人的了解,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教育部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同时,少数民族相关的诗词文化也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

(二)基于接受美学的学理分析

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和特性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特性,“只有当读者按文学的叙述原则去读它时,这种可能性才变为现实性,作品才真正成为文学作品[1]47”,这便需要从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进行考察。

鲍列夫在《美学》一书中认为,“接受”包括情绪感受、逻辑感悟和联想、想象的激发等多重因素,而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作家灵感、想象、构思等创造性和内在生命的外射和移注;文学的历史发展又“并非完全由它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多重交互作用决定的[2]1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兴起,他们把文学当作是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作家→作品→读者),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上,是读者参与作品意义的实现和创造。

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2]26”因此,探讨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接受情况时,不得不把大学生读者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从阅读主体的角度去分析读者何以接受历史中的唐宋诗词。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从根本上说是读者认识论的问题。

1.从个体接受心理学的角度。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读者自己预先形成一个对文学文本的“前理解”,读者的“前理解”作为阅读的前结构——审美的期待视界,包含以下几个层次和要素: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界、艺术文化素养和文学能力[1]135-137。这种阅读前的视界决定了读者阅读中的选择和重点,也决定了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第一,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世界人生的基本看法,这些想法都会渗透到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中去,从而影响对诗歌的思想意义和情感态度的认识。当然,对于大学生读者来说,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包含相同与差异两种成分,相同的那一部分体现着对唐宋诗词在艺术性、情感性方面的集体认知;而差异则体现在对同一问题理解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展示着大学生对于世界人生的基本观点。

第二,文学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它是与其他精神文化活动紧密联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只有拥有较广的文化视野(包括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等)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在唐宋诗词中,这一点可以体现在高年级与低年级的阅读趋向上。

第三,文学“具有最广泛的可能去尽量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的表现方式,却不带任何一门其他艺术的片面性[3]17”。所以,对非文学的各种艺术的了解,无论是知识性、鉴赏性还是实践性,都有利于文学的审美阅读。从调查结果看,这表现为非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唐宋诗词仍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

第四,文学能力是指读者在文学方面的阅读经验和领悟程度,它对于文学的“内在语法”不只是概念的理解,更是内化和沉淀在心理结构的掌握。对于阅读唐宋诗词的读者来说,文学能力则体现为专业与非专业学生的差异。

以上组成了一张经纬交错的审美网络,渗入到大学生读者对于唐宋诗词的接受活动之中。所以当学生消费群体进入市场,就往往带上某种文学消费的目的性,寻求合乎个人审美趣味的作品来阅读,其中可能存在某种不谋而合的同一性,也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种预见,更是调查的结果。

然而,“作品本身不会建构意义,它只用文字语言提供给读者重建意义的‘路标’,重建本身要由读者来实行[1]120”。读者对于诗歌作品意义的接受是“阐释性”地接受,不同读者的消费、鉴赏趣味和水平必然导致一系列主观性的阐释问题。而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至少包含五个层次: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感情层[1]93-111。其中,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最深层结构,也是作品主题意义所在。这一层“召唤性”是最不确定、最多空白的,因此宋人往往有“诗无达诂”之说。又由于诗歌在语言、意象上的特殊性,诗歌文本进一步强化着语言在生活中使用而意义多变的特点,使其在结构上产生某种“偏离效应”,从而召唤读者去参与补充和创造,伊瑟尔称之为“召唤结构”。表现在唐宋诗词中,特别是“要眇宜修”的词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则更为明显,对其思想情感层的把握往往影响后代读者的接受活动。

2.从群体接受社会学的角度,认识论中还包含群体接受的问题。因为任何文学的阅读和接受,都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而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社会交流,而且也是不同的读者个人、群体之间的社会交流[1]178”。所以,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介绍,媒体信息的宣传,评论家或其他读者的心得,书店的广告等参与到唐宋诗词的接受过程中去,并且某些渠道在今天尤其重要,如调查中显示的手机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等。文学的接受活动就处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联系和交流之中。

接受美学认为,“当先前成功作品的读者经验已经过时,失去了可欣赏性,新期待视野已经达到了更为普遍的交流时,才具备了改变审美标准的力量。正是由于视野的改变,文学影响的分析才能达到读者文学史的范围,畅销书的统计曲线才能提供历史知识[2]33-3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于唐宋诗词的接受也必然会随着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学畅销书的更新、出版而不断变化发展。

另外,“在艺术的历史传统中,一部作品不断延续着生命,不是通过永久的疑问,也不是通过恒久的回答,而是通过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动态的阐释,才能激发一种新的理解并允许重新开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87”。这表现在唐宋诗词中许多有争议的作品,甚至是艺术价值并非很高的诗词,在评论家不断阐释中得以广泛流传,并被读者接受和记诵,这也是诗词接受的一种外在形式。

由于“艺术作品的本质建立在其历史性上,亦即建立在从它不断与大众对话产生的效果上[2]355”,所以,大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接受情况,还必须具体分析其作品在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之中的变化,探索作品在改变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实现的社会效果。而这种效果,只有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的经验进入他生活实践的期待世界,修正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且反过来作用他的社会行为”[1]14-15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其真正的可能性。

3.在考虑到真实的读者的认识论之外,伊瑟尔还创造了“隐含的读者”概念,认为它是对文本潜在意义实现的多种可能性,包含着读者再创造的能动性和对作品意义的参与和实现,激发作家的创作冲动和欲望,并指导着作家进行符合读者需求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诗人在写作之前可能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情况而对作品本身进行了适当地调整。不妨这样认为,创作唐宋诗词的这些诗人,其中一些在写作中可能存在某种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使诗词文本产生了微妙地变化,很有可能包含某种有意义的号召,而优秀的诗词作品可以把这种号召性悄无声息地带入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一些诗歌思想至今仍然存在教化功能的体现。

当然,“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并不是指向任何特定的读者,而是彻底打破文学期待的熟悉的视野,读者只有逐渐发展去适应作品[2]33”。许多优秀诗词作品中的号召性并不是诗人自己的主观要求,而是不知不觉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对不同的读者产生了浸染,从而延续着诗人、词人和诗词的意义性表达。从实际情况来看,优秀的唐宋诗词的接受情况基本如此。另外,诗词中的意义性到了今天发生极大改变,这些在古典诗词的接受活动中都是极为普遍和正常的。

四、解决方法的提出

(一)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学生购买和阅读唐宋诗词相关书籍的数量和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都不容乐观,甚至在中文及其他文科学生中,情况也不甚理想。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势在必行,并且还应该体现专业与非专业学生的差异。专业学生应该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诗词素养的培育,如适当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在写作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等等。

关于古体诗词的创作,可以尝试在内容上贴近现代日常生活,融入现代人的思维和精神内涵,丰富创新其形式。但是,内容上的创新,切忌把古人“现代化”和文本庸俗化;形式上的创新,也应充分尊重诗、词这种传统文学样式。另外,古典诗词的弘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小说(含网络小说)、漫画等,也可以将传统诗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进行融合,体现出时代特色与诗词的丰富内涵。但是,又绝不可把古典诗词当作单一产业来发展,否则得不偿失。

(二)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

对于唐宋诗词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应该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也不应该舍弃对唐宋诗词的继续学习,可以尝试在之前教育阶段不能实施和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例如可以增设一些实践性而非鉴赏性较强的与古典诗词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不以考试作为检测学习的唯一手段,让学生从自我感受出发,重新认识古典诗词;也可适当运用一些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让古典诗词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诗词社团组织诗词交流与创作活动。另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应该加强他们对本民族诗词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材编选方法上的创新。首先是诗词篇目选择的问题。对于以往教材中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认可并被时间证明具备较高艺术价值的诗词,新教材中应予以保留,保留之外还可考虑扩大诗词选取的数量和范围。数量上的增加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诗词作品,并由他们自己做出审美和价值判断;诗歌范围上的选编不局限在有唐一代,词的选编也不局限在五代和宋代,适当地增加清词、近代词的数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从中厘清词的发展脉络。

其次是诗人、词人的选择问题。关于作家地位和作品价值,不应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而应客观地记载作家作品当时与后世的反应与效果,从而找出某种规律,全面、正确地反映当时的文学风貌。只有从接受和效果两个角度去发掘,才能编选出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的诗词选本和相关教材。

最后,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弘扬。大的方面来说必须依靠国家、社会之力,小的方面来说还应该包括读者自身和学者、评论家们的努力。一方面,“读者自身能力对文本的选择使用,使他具有一种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使其能够洞见经验的获得;也使其能够想象一个作为经验过程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尽管这种现实在具体意义上决不真实[2]396”。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学者和评论家的引导是指引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苏联学者赫拉普钦柯认为,“一部古典的优秀作品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能在不同时代发挥极不相同的功能,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既同不同时代、阶层的读者的不同接受有关,也同作品的内在本质和结构相关,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1]38”。因此,讨论和研究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的接受情况,不能偏执一端,必须作具体的分类分析。尽管如此,鉴于数据统计误差、选择范例狭窄、理论分析不够透彻以及具体论证中可能有主观偏颇,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偏差,如对少数民族学生喜欢苏轼的人数相对偏少,而喜欢王维的人数相对偏多的调查数据等。对于调查结果揭示的一些实际情况,尽管呈现一定的消极性和批判性,但希望通过此项调查及研究,唤起国家、学校、学生及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唐宋诗词在当下存在和发展的一些问题的关注。至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涉及面较广,和古典诗词的当下发展、文学评论及新媒体推广等都密切相关,实施存在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规划和坚持,非短时间能够实现。但是,姚斯说:

阅读经验能够将人们从一种生活实践的适应、偏见和困境中解脱出来。在这种实践中,它赋予人们一种对事物的新的感觉,这一文学的期待视界将自身区别于以前历史上的生活实践中的期待视界。历史上生活实践中的期待视界不仅维护实际经验,而且也预期非现实的可能性,扩展对于新的要求、愿望和目标来说的社会行为的有限空间,从而打开未来经验之路。[2]50-51

文学阅读能够打破读者原有的生活实践经验的视界,建立起新的经验视界,打开通向未来之路。笔者做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就是希望能从唐宋诗词的文本和接受两个维度探讨唐宋诗词影响受众的文学原因、社会原因及其他原因,准确了解唐宋诗词在大学生中普及的现实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并为与此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传承中国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民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信随着复兴之路的不断前行,古体诗词也必然会更加繁荣,古典诗词的价值将会得到重新定位,而大学生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也担负着更多责任。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责任编辑:赵佳丽】

College Students’Acceptance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Yunnan University and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BAI Zhong-jun
(SchoolofLiterature,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 China)

Abstract:The survey on the spreading scope and acceptance level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college students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cceptance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explor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future. In this study,a questionnaire is used as the concrete form,Reception Aesthetics is adopted,and 684 students from Yunnan University and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asons from two dimensions--the text and the acceptance,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poetry,involving social concern,students at all stages,and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oetry;Tang and Song poetry;college students;questionnair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2 - 0122 - 07

收稿日期:2016 - 03 - 02

基金项目:2014年云南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资助项目(14KT209)

作者简介:白忠俊(1991 -),男,云南寻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及云南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