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亚,袁建君,郑大伟,张旭阳,石荣剑,寿奎水
(1.徐州仁慈医院 手足显微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4;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6)
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4岁,平均31岁。按康庆林断分型标准:Ⅰ型即跖趾关节部位离断2例,Ⅱ型即近节离断3例,Ⅲ型即趾间关节离断2例。致伤原因:电锯伤3例,压砸伤3例,机器绞伤1例。离断至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36 h。吻合动静脉比例:1例为1:1;3例为1:2;3例为2:3。
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位清创,患肢屈髋、屈膝,使患足平放手术台并作患肢固定。助手位于腓侧,术者在胫侧,在10倍显微镜下游离断端的趾动脉及趾神经,如胫侧趾动脉条件差可放弃,保留腓侧,修剪血管至管壁光滑,备用。根据游离血管、神经束长度确定修整骨折端,1.2 mm克氏针固定断趾,骨折端对位后将克氏针向骨折近端电钻打入1.0 cm左右,C型臂X线机透视对位对线良好后将克氏针退出至骨折远端,缝合跖侧皮肤,Kessler法修复屈肌腱。此时在骨折端重新分离的空间内,在10倍显微镜下吻合双侧趾动脉及趾神经,胫侧趾动脉如果放弃应积极探查趾背动脉,保护好吻合的血管神经束,将外露的克氏针直接插入骨折近端的原钉道内,电钻打入3.0~4.0 cm。“∞”缝合法修复伸肌腱,10倍显微镜下吻合趾背静脉,缝合皮肤。术后患足及小腿置抬高垫,高于心脏15.0~20.0 cm,予以“三抗”治疗;术后2周予以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或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术后4周佩戴支具下床练习走路;6~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
图1 ,2 术前情况
图3 ,4 术后随访
图5 ,6 术后X线正侧位片
以往人们认为足趾对足的影响较小,当足趾离断时往往不予再植。但正常人体重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于趾,对防止滑倒、增强行走的稳定性、辅助足的推进与弹跳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趾离断应尽量再植,通常再植的方法有顺行法、逆行法。顺行法再植断趾,要多次变更屈髋、屈膝体位[2],因体位不便,趾跖侧的各种组织暴露修复困难,而且手术时间较长,改用逆行法再植较为方便、快捷[3]。传统的逆行法再植吻接顺序为趾底皮肤-趾底皮下静脉-趾神经-趾动脉-屈肌腱-单根克氏针固定趾骨-伸肌腱-趾背动脉-趾背皮下静脉-双侧及趾背皮肤[4]。也有足部不全离断再植报道逆行法:跖底皮肤-跖底屈肌腱-跖底神经-跖底动脉-单根克氏针固定跖骨-跖背伸肌腱-跖背静脉-两侧及背侧皮肤[5]。
我们在术中发现,趾动脉、神经吻接后,再行骨骼内固定,在打入克氏针时容易牵拉吻接好的血管神经,我们早期有一例因克氏针偏斜,在重新打入克氏针时因足趾旋转,导致趾动脉及趾神经牵拉,吻合口撕裂,再次重新吻接,所以我们做了改良。先临时固定患趾骨骼,术中要吻合跖侧皮肤及屈肌腱时,将克氏针近端1.0 cm左右退出至骨折端,这样在吻合趾动脉及神经后将克氏针再直接插入骨折端原钉道固定,优点有两处:⑴缝合跖侧皮肤及屈肌腱固定患趾后,将断趾骨折端的克氏针顺原来钉道插入骨折近端,因对位临时固定时透视良好,仅需顺钉道打入即可,一方面保证了骨折端的位置,另一方面避免了血管神经束的损伤;⑵骨折临时固定对位良好后克氏针退出至骨折远端,这样给予了吻接血管、神经的空间,方便了术者的显微操作,而且在吻合血管后顺钉道插入固定再电钻打入,避免了骨折固定时滑钉造成的血管神经束的绞伤,导致再植失败。本术式内固定的缺点:反复克氏针固定,使断趾骨骼稳定性不够,骨折远端容易松动。
⑴体位的调整,采取屈髋、屈膝位,使患足能平放于固定板,并屈膝加固于手术床两侧,避免再植时需助手把持患腿。由于趾与其他趾并拢,不能像手指可分开比较大的角度,我们用橡皮条将余趾固定,尽量给趾留下较多的操作空间,术者位于胫侧,助手位于腓侧,这样方便了术者吻接血管神经时灵活操作;⑵再植时修复双侧趾动脉ffff7b趾胫侧挫伤重,无法修复时可放弃,尽量修复ffff7a趾腓侧趾动脉ffff79趾腓侧因伤情也无法吻合时,可游离趾背动脉与远端腓侧趾动脉交叉吻合,或切取部分趾背动脉移植腓侧趾动脉,如ffff78趾挫伤重伴缺损,必要时可切取第2趾胫侧趾动脉移位修复ffff77趾腓侧趾动脉[6];⑶断趾多为钝性伤,离断指体断面的损伤重,趾神经多挫伤,术中修剪直至正常的神经束,轴突与轴突相对,外膜法对称缝合三针,术后应用甲钴胺及神经生长因子,术后随访神经恢复满意,未发现神经营养不良。本组中1例因冬天严寒ffff76趾感觉恢复差,最终因冻疮后感染坏死而截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