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君 赵秀云 张运波 潘水英 赖春红
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王彩君 赵秀云 张运波 潘水英 赖春红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120例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血液流变学治疗、阻滞离子通道治疗、脱水治疗、抗氧化剂治疗、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耳石复位治疗等,不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和复发率,进行UCLA眩晕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析。结果 训练组治疗后UCLA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经过4周的训练,眩晕症状完全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对比,训练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前庭功能;前庭康复;外周性眩晕
眩晕[1]是指由于空间定向发生障碍,人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发生错觉,形成一种与实际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外周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引起的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的一类疾病。反复发作性眩晕、姿势不稳、步态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本研究对60例眩晕症患者,除常规临床治疗外,根据不同患者采用个体化康复训练,在患者康复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2013年6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患者120例,按是否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6.72±7.69)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8.32±2.43)年。训练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7.32±7.36)岁,病程6个月~22年,平均病程(8.16±2.45)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训练组眩晕患者自愿接受康复治疗;(2)无智障和交流障碍;(3)无视觉障碍。
1.3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者;(2)体质虚弱;(3)训练期间出现不适及其他疾病;(4)不能坚持康复训练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液流变学治疗、阻滞离子通道治疗、脱水治疗、氧化剂治疗、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耳石复位治疗等,不进行训练。训练组60例:除上述治疗外,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治疗,并由护理人员一对一陪伴指导。我们根据王尔贵主译的前庭康复理论[2]设置了一套训练方法,包括:(1)前庭适应性训练:(2)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3)替代性训练;(4)功能性活动相关训练;(5)良性位置性眩晕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前庭适应训练:①转头时注视;②水平转头运动;③头垂直运动;④斜向垂直运动;⑤头划圈;⑥视靶训练;⑦扫视训练;⑧视觉跟踪训练。静态平衡功能练习:①罗姆伯格静态站立练习;②强化罗姆伯格静态站立练习;③趾踵站立练习。动态平衡功能练习:①踝关节摆动练习;②掷球练习;③环形摆动;④行走练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练习:①Brandt-Daroff练习;②Semont法练习;③Epley法练习;④水平面滚动法练习。
1.5 评定指标
1.5.1 治疗前后均观察患者眩晕情况、程度及眩晕对日常生活、生存质量的影响等资料,并根据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眩晕问卷进行评分[3],分数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后评分越低,疗效越好;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
1.5.2 从治疗开始连续4周,每周对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4]:观察患者在限定的时间或距离内完成坐到站,无支撑坐位,无支撑站立,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手臂前伸,弯腰拾物,转头向后看,原地转圈,双脚交替踏凳,前后脚直线站立和单腿站立共14个项目的活动,每个项目的评分由0~4分,0分代表无法完成动作,4分代表可正常完成动作,总分最高为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UCLA眩晕评分对比 2组UCLA眩晕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UCLA眩晕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训练组UCLA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UCIA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训练组经过4周训练眩晕症状完全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2.3 2组BBS评分比较 训练组康复训练4周后,BBS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BBS评分比较(x±s)
2.4 2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对照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3.33%,训练组无复发病例,2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P<0.05)。
外周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引起的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的一类疾病。多采用药物、手法复位、手术治疗,但只能减低前庭神经代偿功能,不利于前庭功能的最终恢复。而前庭功能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和生活质量。所谓平衡是躯体姿势位置的正确稳定,人依靠视觉、本体觉、前庭组成支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视觉感受周围物体与自身的关系,本体觉传达肢体与躯体的位置、姿势、运动范围,前庭感受身体方位、动、静及运动方向,三要素中前庭系主要器官,因此平衡、平衡功能检查包括前庭反射检查、前庭脊髓反射检查和前庭自主神经反射检查。前庭康复锻炼就是应用前庭反射和前庭脊髓反射的基本原理,利用前庭系统的可塑性与前庭适应来实现前庭系统疾病患者功能的恢复,前庭康复训练是对眩晕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所进行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尚无明确的定义,可简单概括为由专业人员制定的一系列反复进行的头、颈、躯体的运动训练模式,通过该运动训练加快前庭代偿的产生。在缓解患者眩晕症状的同时帮助大脑重建良好的平衡状态[5],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可诱发眩晕的动作作为刺激信号,促进前庭代偿和前庭习服的产生。对于病变已处于稳定状态而不再发展的有眩晕、平衡失调症状的前庭系统疾病均适于进行。
1946年Cawthorne和Cooksey[6-7]首先提出可改善机体前庭功能,减轻眩晕和平衡失调的训练方法。1974年Hecker[8]等报告89例按Cawthorne和Cooksey法在家中训练2个月的患者,其中17%头晕消失,67%改善,4%加重。1980年Norre和De Weerdt报告[9]136例应用习服法训练的患者,64%眩晕症状消失,28%改善,8%无变化.1987年Zee[10]将训练方法加以扩展,至20世纪90年代发展为现代前庭康复学。综合应用前庭适应、前庭习服和视觉、本体感觉替代的训练方法提高前庭和平衡功能。而且疗效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的影响[11]。
但在康复训练中应加强保护,防止患者跌倒,同时注意患者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克服患者不安、抑郁、焦虑和惊慌等精神方面的因素,注意对患者进行教育、心理咨询,营造宽松环境,帮助患者对训练产生顺应性。
本研究中训练组治疗后UCLA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60例患者经过4周的训练,眩晕症状完全改善, 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对比,训练组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对照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1] 左丽静,刘博,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4):190-192.
[2] 王尔贵,赵冀平,罗伟.前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88-792.
[3] 宋岩,白伟良,马秀岚,等.药物治疗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对眩晕患者疗效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68.
[4] Berg KO,Wood-DauphineeS,WilliamsJT,et al.Measuring,balance in the elderly: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J].Physiother Can,1989,41:304-311.
[5] Horak FB,Jones-Rycewicz C,Black FO,et al.Effects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on dizziness and imbalance[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2,106:175.
[6] Cawthone T.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head exercises[J].Journal of the Chartered Society of Physiotherapy,1944,30:106.
[7] Cooksey FS.Rehabilitation in vestibular injuries[J].Proc Royal Soc Med,1946,39(5):273-278.
[8] Hecker HC,Haug CO Herndon JW.Treatment of the vertiginous patient using Cawthorne’s vestibular exercises[J].Laryngoscope, 1974,84(11):2065-2072.
[9] Norre ME,De Weerdt W.Treatment of vertigo based on habituation. I.Physio-pathological basis[J].Laryngol Otol,1980,94:689.
[10] Zee DS.The management of patents with vestibular disorders.In Barber,HO,and Sharpe,JA(eds):Vestibular Disorders[M].Chicago:Year Book,1987:254.
[11] Herdman SJ.Role of vestibular adaptation in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1998,119(1):49-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068
河北 056001 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王彩君 赵秀云 张运波 赖春红) 056002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人民医院(潘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