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鹿
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陈金鹿
目的 分析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肠系膜巴结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的患儿使用静脉滴注以及解痉退热的治疗,实验组的患儿使用常规的西药联合四逆理气汤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临床效果好,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急性肠系膜巴结炎属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小儿[1]。其发病急、症状重,因此临床治疗时需要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缓解患儿的症状[2-3]。本研究主要分析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鹰潭市中医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从儿科收治的急性肠系膜巴结炎患儿中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13±2.36)岁,患病时间20h~13d,平均病程(7.45±4.15)d。实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8.187±2.71)岁,患病时间24h~13d,平均病程(7.65±4.32)d。2组急性肠系膜巴结炎患儿在年龄、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参与研究的100例患儿均经过高频超声对病症进行确诊,均符合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诊断标准。研究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排除在外,将未满3岁的患儿排除的在外,将有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患儿排除在外,将先天智障的患儿排除在外。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有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患儿有食量少的表现,此外,还有大便性状时干时稀的临床表现。经过B超的复查,显示患儿的腹部肠系膜巴有肿大的情况。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使用静脉滴注以及解痉退热的治疗,将头孢二代、头孢三代、654-2加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必要时可给予解痉退热的治疗。
实验组患儿使用常规的西药联合四逆理气汤进行治疗,其中四逆理气汤的成分有10g的香附、15g的芍药、25g的蒲公英、10g的败酱草、10g的延胡索、6g的生甘草、10g的枳壳、8g的柴胡。如果患儿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则应该在原有的药方中适量添加连翘以及金银花;如果患儿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则应该在原有的药方中适量添加半夏和竹茹;如果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则应该适量添加黄连和葛根[4-5];出现了便秘的情况,则应该适量添加大黄。四逆理气汤的服用方法为煎服,每天两剂,用水煎服,早晚各1次,治疗时间为8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儿的症状完全消失,并且血常规检查显示已经恢复正常,患儿的腹部没有触及到肿大的淋巴结。显效:患儿没有出现发热的情况,并且没有腹痛的症状,患儿腹部深压痛已经减轻,血常规检查显示正常,没有探及到肿大的淋巴结。有效:患儿的腹痛症状仍有发作,发作的次数很少;患儿腹部压痛较治疗之前有所好转,血常规检查显示正常,进行彩超检查可以看到有肿大的淋巴结,但是相较于治疗之前已有缩小的情况。无效:患儿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没有任何变化甚至是更加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儿的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0.00%,实验组的患儿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表[n(%)]
2.2 2组患儿的复发情况对比 术后进行2个月的随访,实验组的复发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儿,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69,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的复发情况对比表[n(%)]
中医认为小儿急性肠系膜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的范畴,它的发病机制是因为外邪搏结在肠间而导致的气机郁滞[6-7]。患儿的临床表现一般是先出现发热的情况继而出现腹痛症状,在临床的检查中,患儿常常有如下临床表现:患儿的右下腹部以及脐周会有压痛;在腹部压痛的部位可以触到淋巴结;进行血常规的检查,患儿早期会有白细胞数量增多的情况。楼宏亮[8]等人的研究认为,使用中药、西药配合治疗对小儿急性肠系膜巴结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对实验组的患儿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对照组则单纯采用西医的常规治疗。在治疗的效果上,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0.00%,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还对患儿进行了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儿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中药四逆理气汤配合西药的头孢哌酮等头孢三代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理想,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1] 唐建学.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5):107,109.
[2] 艾留霞.儿科急性肠系膜巴结炎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5):317.
[3] 黄可.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21-222.
[4] 丁晓曼,张海艳,杨颵,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C-反应蛋白及其检测意义[J].安徽医药,2014(10):1943-1944.
[5] 马学梅,李小玲.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4,20(4):698-700.
[6] 谢财华,周媛.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6例诊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0):126.
[7] 文政,廖莉,廖伟,等.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23-325.
[8] 楼宏亮,周向峰,胡国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1):680-68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105
江西 335000 鹰潭市中医院 (陈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