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奕,陈燕燕
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郑荣奕,陈燕燕
通过对企业员工职业素养需求的研究,提炼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解决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评价问题。
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
高职生作为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主力军,其职业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由于部分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无法胜任岗位的工作需要,导致出现企业招工难与高职生就业难的“双难”怪象。如何评价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职业素养是指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结合,反映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基于上述的理论,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1-3]为了更好地衡量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为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评定提供了一个量化方法。
确定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笔者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同时,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综合提炼本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模型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养、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五个评价指标。其中,思想品德素养评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行为素养、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身心健康素养评价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意志力、抗压能力、抗挫能力、乐观自信、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文化基础素养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常识、法律知识等;专业能力素养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素养评价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4]
甲、乙、丙、丁四名高职毕业生到某一企业实习,实习期满,该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对这四名同学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一)建立层次结构图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这四名同学在思想品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文化基础素养、专业技能素养、通用技能素养这五个方面各有所长,仅凭主观臆断很难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下面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建立层次结构图。(见图1)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所谓成对比较矩阵,是指由熟悉情况的专家
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打分,分析第K+1层各因素对第K层问题的相对重要性而建立的矩阵表达式。[5-6]下面由这四名毕业生的部门领导、有经验的同事组成考核小组,首先比较思想品德素养(B1)、身心健康素养(B2)、文化基础素养(B3)、专业技能素养(B4)、通用技能素养(B5)对高职生职业素养(A)的重要性,建立A-B矩阵(见表1);其次分别比较甲(C1)、乙(C2)、丙(C3)、丁(C4)在各个指标上(B1、B2、B3、B4、B5)上的工作表现,建立Bi-C矩阵(i=1,2,3,4,5)。(见表2-6)
图1 层次结构图
表1 A-B矩阵
表2 B1-C矩阵
表3 B2-C矩阵
表4 B3-C矩阵
表5 B4-C矩阵
表6 B5-C矩阵
(三)一致性检验及层次单排序
所谓一致性是对打分结果可信与否的一个评价指标,由于成对比较矩阵是由专家凭借个人经验模糊量化的,做到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此,在AHP中引入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来检查专家思维的一致性。一致性指标可记作CI。
其中,n为成对比较矩阵的阶数,λmax是成对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当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时,即成对比较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由矩阵的阶数查表得出(详见文献[6])。
利用MATLAB中的[x,d]=eig(A)命令可以计算出成对比较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上述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A-B及Bi-C(i= 1,2,3,4,5)的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附录在成对比较矩阵下方的注解中,以上各成对比较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成对比较矩阵去推算第K+1层各因素对第K层问题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叫层次单排序。下面我们计算第2层五项评价指标对于第1层职业素养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以及第3层四位毕业生对第2层各项指标的表现差异权重。
对成对比较矩阵A-B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可得到五个评价指标相对于职业素养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再对成对比较矩阵Bi-C(i=1,2,3,4,5)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可得到甲、
乙、丙、丁四人分别在五个指标上的表现差异权重。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指根据各层排序结果,推算最底层各因素对第1层问题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下面,根据分析结果,计算组合权向量,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职业素养的高低进行排序。
若层次分析模型共s层,第p层有i个指标,则第p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公式为
经计算,上述层次结构模型第3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CR(3)<0.1,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下层到第1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计算公式为
经计算,上述层次结构模型的CR∗<0.1,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即企业内四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乙、甲、丙、丁。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水平,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测量高职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等五个方面的得分。如果某位同学的得分为α=[4.5 3 4.8 3.8 4.2],那么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Z1=α·ω=[4.5 3 4.8 3.8 4.2]* [0.150 9 0.211 8 0.119 5 0.278 8 0.239 0]'=3.951 3,假若某班有m名同学,该班同学在五个指标上的得分用矩阵表示,则该班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Z=X·ω。
本文从企业员工岗位职业素养需求出发,建立了企业内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为企业员工的考核提供了量化的方法与标准。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学校内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测量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跟踪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测量的结果可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使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0-132.
[2]陈淑玲,陈斌.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及其策略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82-84.
[3]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20-22.
[4]于颖,夏吉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岗位工资确定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2):84-89.
[5]陈燕燕,郑荣奕.层次分析法在高校绩效工资分配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2):56-59.
[6]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秦 涛]
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DJY-2014-B-b109);2014年度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q2014002)
郑荣奕,男,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燕燕,女,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710
A
1674-7747(2016)29-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