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婉军
(渭南市中心医院,陕西渭南 714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弥婉军
(渭南市中心医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发病2 d内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高组心肌酶谱水平高于NIHSS评分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有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心肌酶谱
脑血管病是世界目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发病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急性脑梗死时,脑组织受损因此脑细胞内的心肌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心肌酶增高,同时也可发生脑对心脏控制及调节发生紊乱、体内体液调节机制紊乱,这些均可影响到血清心肌酶的水平。为了探讨脑梗死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关系,本人收集我科室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临床资料,观察其发病2 d内心肌酶谱变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里中华医学会规定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头颅CT或MRI)确诊。除外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肌病、肝肾疾病等疾病。观察组120例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4.5岁。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既往无冠心病、脑卒中、肝肾疾病及肌病史,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血清心肌酶测定观察组于发病2 d内采集静脉血4 mL,血清心肌酶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包括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α-羟丁酸脱氢酶(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肌酸激酶(choline kinase,CK)及其同工酶(CK-MB)。试剂盒采用上海荣盛试剂有限公司的产品。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方法进行。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度(<15分)10例,中度(16~30分)75例,重度(>30分)35例。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数据通过Excel 2003版整理及分析,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心肌酶指标比较观察组CK、CK-MB、LDH及HB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心肌酶指标比较
2.2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各项心肌酶指标比较NIHSS评分高组心肌酶谱水平高于NIHSS评分低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各项心肌酶指标比较
3讨论
心肌酶在心肌、骨骼肌、脑组织、肝、肾等组织中存在较多,如果这些组织损伤,心肌酶便会被释放入血,血清心肌酶水平便会升高。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升高的原因可能是[3]:(1)发生急性脑梗死,脑组织受损因此脑细胞内的心肌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心肌酶增高。另一方面,由于继发性脑水肿,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因此脑细胞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通透性增加,使心肌酶较容易释放入血,因而血清心肌酶增高;(2)脑对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调节心脏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发生急性脑卒中后,这些部位很可能受到损伤,因此对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发生继发心脏损伤。(3)体内体液调节机制紊乱。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交感介质大量释放,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的情况加重。(4)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般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也会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尤其是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的患者,心肌缺血会更加明显。
依据文献报道中所述[4-6]: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心肌酶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死亡组的心肌酶水平高于存活组,因此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是有关系的。本研究中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 d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发生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同时重度组心肌酶水平比轻度组高。说明急性脑梗死与心肌酶水平具有相关性,同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心肌酶水平会随之升高。因此,心肌酶指标可作为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杨玉红,张志民,何大艳.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规律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9):1211-1212.
[2]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283-287.
[3]贾百全,琚冬梅,范波胜.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45-46.
[4]董淑娟,王宇航.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与心肌酶变化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8):62-63.
[5]韦宏,乔鹏.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损伤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6(1):822-823.
[6]杨蕊.老年脑梗死患者心肌酶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河北医学,2014,20(3):423-425.
(收稿日期: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