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敏
摘 要: 当今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和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联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能力本位”教育观,鉴于此种认识,各国纷纷对教学进行改革,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学习者、教师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分析了目前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人文素质课程 职业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
一、加强通识教育,重视职业活动导向
(一)重视通识教育理念
加强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转变培养理念的必由之路,“职业活动导向”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以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职业活动导向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统统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恰恰相反,职业活动导向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从就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四个角度规定了职业教育活动,突破了以往对就业导向的片面解读。
(二)重视职业活动导向
首先,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题中之意。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职业教育重视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注重人才人文素质的提升,使其德才兼备,从而具有较强的就业和择业的能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
其次,以能力为本位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片面地追求学习者实践技能的提高,而是重视学习者能力的提升。能力观区别于技能观,能力观涵盖了对学习者素养的要求。
再次,以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突破了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综合各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助于把某一学习单元的内容组织起来,把各部分知识内容与技能综合起来,有助于学习者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最后,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学习者的行为活动,以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衡量其学习表现。在高职教育培养过程中,重视行为导向与能力本位并不矛盾,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活动及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师通过与学习者的互动情况把握课程活动的进程和安排,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技能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艺术类人文课程体系
(一)构建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参照其他类课程体系。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未把各个专业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区分开来。因此,这里尝试构建的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1.基础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课程模式。
在基础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课程模式中,人文素质课程对应基础能力课程板块。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基础能力板块中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凸显出人文素质的根基性、文化性和引领性特点。相对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开设比较简单,适用性较强,这种人文素质课程板块类似于公修课,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空泛,与专业教学内容联系较少,缺乏教学特色。
2.“系域”人文素质课程模式。
“系域”人文素质课程模式也即适应专业特点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的开设主体一般是特定的系或专业,针对的一般是该系或专业的学生,同时可以向全校学生(或部分)开放。相对而言比较具体和灵活,能够满足部分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学习者人文素质的提升。
景德镇陶瓷学院结合院理、管及艺术的不同特点,开设了理工类、管理类、艺术类三类十二组,三十多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开设了陶瓷文化与艺术选修课,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课程体系的特色性。这一本科类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3.人文素质实践课程。
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板块中增设了一些活动课,增强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践性,这也值得借鉴。
针对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为解决艺术类人文素质提升问题,需要构建一种适合艺术类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于以上三类课程模式,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人文素质课程。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实际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开设“系域”人文素质课程,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此外,可以开设一些实践类课程,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三、构建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与管理体系
(一)加强课程申报管理工作
在课程申报过程中,一方面要听取教师群体的意见,考察教师的学术领域与所申报课程之间的紧密程度,注重考察教师在所申报的课程领域的建树,并且根据学术趋势、动态进行合理筛选。另一方面要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紧跟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课程申报环节,要成立评价委员会,必要时邀请同行的专家和学者参加,防止过度研究的发生。可以借鉴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二)重视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不单单是著书立说,还要站在教与学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课件的开发、参考资料的编写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由此可见,课程开发前期工作比较复杂,需要一个研究团队的支持与协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课程开发方案,以便组织教学。
(三)重视课程的后期建设
在经历课程开发阶段之后,课程方案基本确定下来,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学习者进行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方案中的一些不足会暴露出来,一些优点也将得到肯定,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课程方案,以使课程方案达到最优化状态。
四、建设一支适应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一)培养专门教师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高职艺术类培养计划中的一部分,区别于专业课程。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需要引进专门人才,或从现有教师中发掘人才,对这些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适应多重角色的需要。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培养专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与课程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在整个环节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不能漏缺。
1.加强教师授课资格的管理。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省开支,并不重视专门教师的引进,聘用一些临时教师弥补专门教师的空缺。从短期看,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解决实际困难,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教师授课资格的管理,明确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设置一定的门槛,从而达到约束授课教师的目的。
2.重视教学反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反馈为课程建设和教师管理提供了宝贵建议。缺少教学反馈,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销声匿迹。为了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需要扎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重视教学反馈,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让人文素质课程的专门教师能够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3.重视专门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板块普遍不受重视,授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这里可以借鉴一些高职院校的做法,如设立专门的教学部门统筹全校人文素质课程工作。这种做法具有很多优点,能够提高从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赋予其部门一定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高职教学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教师的职业发展就得到了保障。
(三)改革教学方法
1.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人文素质课程的需要。由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比较灵活,这对教学方法有较高要求,讲授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
2.创造表演、展示的机会。
针对艺术类专业善于展示、表演的特点,可以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习者更多展示机会,从而增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一点非常关键,艺术类的学习者思维活跃,表现能力强,擅长形象思维。在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讲授难以调动艺术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
[2]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梓英.浅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5]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监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王小东.许宪国.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网络营销理念下的高职就业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JC028)阶段性成果、湖南省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创意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设计新媒体C2C微信定制创意创业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B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