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孙君
摘 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要善于创设情境合作教学,使课堂研讨常态化;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课堂延伸,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生本理念 合作教学 主体意识 学习兴趣 课堂延伸
一、树立生本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确实是对生本教育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为广大教师认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阐明了道路。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引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中、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素养。
科学这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唯有深入学习并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具体到各个层面,以学生为本,要求广大教师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以生命为本,要求将学生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来对待,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充分开发潜能。以生动为本,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发地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生长为本,旨在让学生找到适合生长与发展的方式,教师就好比园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修剪、调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像小花小树那样健康茁壮的成长。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与理解的重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实施生本教育,将之付诸日常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为本,让合作教学研讨常态化
教师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就应切忌“满堂灌”,教师应少讲,教师只是主持人和引导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编排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学习,实行小组自治,是生本教育的前提。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实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电磁铁的磁力(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与线圈有关、与铁芯有关、与电流有关”三组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涨,汇报交流时要求大家及时记录下别组的研究成果共享,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但不排斥个性化的学习,自主和合作两者应该是互相融合的,既在自主中合作,又在合作中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注意引导他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
三、以生命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个个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改正过去将学生视为“未长大的成人”的错误观念。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充分开发潜能。生本教育指出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十分注重对书本意义多样化的了解。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当科学探究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科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假设、实验、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在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科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跨越科学、生活这道鸿沟,畅想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节知识时,引导学生到校园中各处主动“寻找空气”,看“空气流动形成风”,看“风吹飞纸屑、纸条”,看“风吹动树叶”,玩“吹肥皂泡”,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课程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学生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是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造成的结果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可见课堂学习方式单一化容易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枯燥单调乏味的事,教师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从而可以在游戏中思考,在探究中学习与合作,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以生动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采用高效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对三年级刚接触科学的新生讲第一单元第一课“植物”时,我就把单元最后的“资料库”提上来,用了一段段精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讲神秘的奇异花草:会捕食昆虫的猪笼草,结面包的树,神奇的能乘坐孩子的王莲,澳大利亚能预报天气的“极雨花”。上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时,一开始用了一段段精美的图片和视频,讲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壁虎的断尾逃生;黄鼬释放臭气来防御敌害;生物的发展前景,克隆技术(克隆羊—多利),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诗句等引导学生学习,创设宽松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引用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又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盛开”说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温度的影响。
五、以生长为本,促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在新课程下,科学教师不要因为学生一道题做错了而否定学生,应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因为学生做错了也有理由和想法,让他寻找错误的原因,体验正确的思考方法与做法。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学生无形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人文语言评价。第一,给予学生平等、公正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给优生、后进生以相同的不偏见性的答问机会与反馈评价。第二,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科学课堂上的评价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对科学问题的认识上,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表述不正确,要帮助他、引导他,不要对他的情感、态度进行批评。
我们要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如一位老师在上《电路图》时,要求学生对照实物图画电路图,画好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说出优点,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见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老师略加点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让这位老师上得有声有色,学生情绪激昂,并且学习效果很好。那是什么造成如此好的课堂效果呢?其实就是老师引导说的几句话,几句话中包含了自身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互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如此重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适时、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着重反馈和鼓励,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进行总结。利用思维交流,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找闪光点,增强探究信心,有利于今后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以便下次更好地起到调控作用。
在学生获得新概念和规律后,一些成功的教师一边及时地表扬学生新授知识学得扎实,一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延伸。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及时设计巩固性、变式应用性问题,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科学知识应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提高知识组块的迁移能力及生成新知识组块的能力。例如学了《运动和摩擦力》,可以提出“穿的鞋底和骑的自行车的轮胎如果都没有花纹,会发生什么现象?布置回家研究相类似的物品”。学生兴冲冲地回家进行有效科学探究,越探索越有劲,回校时会迫不及待地向同学和老师汇报相类似的物品挺多的。老师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科学探究的劲头就一发而不可收。这样的课堂延伸科学探究,把激励性评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
[2]袁运开,赵铮,余自强,主编.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