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
王新宇
目的 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短节段弓根钉版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骨折后住院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效果、骨折手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70.34±10.58)min、骨折后住院治疗时间(13.39±2.54)d、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94.17±10.62)d明显短于对照组[(165.34±12.87)min、(18.53±2.10)d、(115.42±13.80)d];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1.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1%);骨折手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效果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疾病患者大多数多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可是在固定被取出之后,患者通常会出现骨折椎体楔形变等一些病理学变化,使得手术治疗的长远效益完全丧失[1]。本研究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62~87岁,平均(72.1±2.2)岁;骨折发病时间1~16h,平均(4.2±2.3)h;交通事故伤患者32例,摔伤患者1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2.3±3.7)岁;骨折发病时间1~18h,平均(4.4±2.6)h;交通事故伤患者30例,摔伤患者15例。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短节段弓根钉版系统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麻醉后取俯卧位,选择后中纵切口,将骨折平面作为手术操作的中心,使棘突、椎板、上下关节突能够充分暴露,首先依照“人”字型的嵴方法定位,病椎上下位置均应该为正常生理状态的椎体椎弓根,安装椎弓根钉和连接棒,实施复位、撑开处理,在C臂透视条件下检查复位的一般情况,椎体高度不适宜,可以对部分椎板实施切除处理,并探查椎管,联合使用L形锤打器将一些突出在外的椎骨折打入到原来的位置[2]。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进行治疗,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进行植骨操作,首先找寻到伤椎一边或两边椎弓根并定位,加装椎弓根针,在C臂透视辅助状态下对钉子方位、方向、深度等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准确无误之后可以将椎弓根针完全取出,组成椎弓根内直径6mm左右的植骨渠,探灯检查显示正常后,将粒状人工骨植入,再按植骨的漏斗孔将粒子状的人工骨推进到椎体之中,植骨的具体数量应该依照复位操作之后的椎体撑开情况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两边的植骨量应该保持在2g左右[3]。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无效:疼痛、活动障碍等骨折症状没有减轻,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没有愈合,患者的脊柱功能仍然存在明显的异常;有效:疼痛、活动障碍等骨折症状明显减轻,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已经基本愈合,患者的脊柱功能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经有明显改善;显效:疼痛、活动障碍等骨折症状彻底消失,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患者的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或达到骨折前水平[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骨折后住院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效果、骨折手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效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1.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2.2 骨折手术操作时间、骨折后住院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3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骨折手术操作时间、骨折后住院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x±s)
2.3 骨折手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7例出现围术期不良反应,比例15.6%,观察组有1例出现围术期不良反应,比例2.2%。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
在对患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老年患者在接受内固定手术后进行随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出现骨折椎体的楔形变现象的患者人数相对较多,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在最大程度对局部患处进行了撑开处理,椎体的外形在手术操作期间虽然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原,可是处于塌陷位置的一些松质骨,却不能够在手术操作期间被顺利地撑开,因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伤椎在一定区间范围内的骨质仍然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下,承载过大的重力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有时候就更加难以承受相应的重力,在内固定材料被去除之后,出现骨折椎体的楔形变状况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大,并且前缘还会有一定的降低表现,脊柱后凸也会随之重新显现出来,使该疾病手术治疗的长效性受到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不能够保证持久[5-7]。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不仅仅可以使治疗效果提高,还能够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脊柱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1%,明显高于应用常规短节段弓根钉版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1] 李志荣,王东,李越,等.经椎弓根螺钉周围加用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7例的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0):15-16.
[2] 谭家昌,徐鸿育.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矫正高度丢失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190-193.
[3] 赵勤鹏,郝定均,贺宝荣,等.经伤椎置钉辅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1):1004-1005.
[4] 胡明,冯孟明,黄凤山,等.椎体成形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0):899-902.
[5] 杨春,朱裕成,王冰,等.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2):149-152,148.
[6] 窦以宝,罗学勤.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3):129-132.
[7] 庄会文,徐春福,马奎志,等.60例脊柱骨折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1-52.
[8] 宁凯,张浩,沙强,等.AF内固定系统和TSRH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3):267-2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7.030
江西 332400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