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花
摘 要: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幼年抓起,从家庭到社会共同抓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养成;教育;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82-01
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一个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1、语言榜样。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请说”等文明用语时,要发自内心,不要在学生面前与同事说长道短,与家长交流时热情、亲切,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榜样。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随手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整理齐;当物品摆放不整齐时,及时整理;工作时集中精力、态度认真,铃声响时及时上下课,做事讲信用……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深知,老师不是在做给他们看,而是老师的性格与习惯就是这样。班里的学生虽然自身素质都不一样,但是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他们个个做事很认真,很努力,做人非常诚恳。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家长慢慢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习惯上好的变化,包括孩子的思想,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父母。家长们很高兴,对老师也非常放心,把功劳推给了我。
二、引导学生先做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教师只注重教学成绩的提高,轻视对学生行为品德的养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是最大的失误。教会学生做人比学生成绩好更重要。
培养学生从小就要按规则去办事,遵守各种公共秩序、各种活动规则。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勇敢、坚强,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教给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理解父母的艰辛,明白父母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倾注在我们身上,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所以要在思想上听取父母的教导和指点,其次在生活上要关心体贴父母,积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做人,要努力去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非几天、几个月之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始终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始终应该贯穿于各学科教育的每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应该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基本素质发展的过程之中。只有全校师生全方位的协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紧密联系家庭教育
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去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增长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家教艺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社会环境
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社会环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积极营造和净化社会德育环境,就成为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源自于成年公民,仅以公德为例,许多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不守秩序等,正是成年公民们行为影响的结果,成年公民要增强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树立良好典范。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提高责任意识,应把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对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的自觉,才能净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激情愉悦的乐园中健康茁壮成长。
五、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目前不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会也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不懂得基本礼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之心。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感恩、讲德义的好习惯。把从幼儿阶段起背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字经”、古诗等内容不要只挂在嘴边,寓于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还能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国人的素质也能逐步地得以进步。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幼年抓起,从家庭到社会共同抓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