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黎 张隐霞 陈碧君
摘 要:高校教育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各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造成了学生职业胜任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日益严格的职业诉求。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思维模式,改革传统教学体系,加强信息化,增强教学综合性,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零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会计实践 信息化教学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会计面临着信息化和国际化这两个重要趋势,会计人紧跟时代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也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教育提出了高标准。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财会核算基础,还要增强在投融资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可操作性建议和信息。
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会计实训教学投资不断加大,实训课时有所增加。在基础会计实务模拟及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出纳实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实训课程,不仅采取手工做账的处理流程,还运用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及模拟实务操作中的各项业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优化。
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会计实训课程为统一安排,主要集中在学期末或者下一学期期初进行集中训练,无法与教师的理论教学计划相协调,使得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课程设置以会计电算化等基础实践课为主,审计、税务等方面较少涉及。会计理论知识较分散、枯燥、抽象,学生很容易遗忘,在集中实训时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无法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最终实训只是一种形式。另一方面,这些实训课程都是单独开设,关联性较差,不能反映完整清晰的会计工作流程。企业中资金管理、成本核算、税务等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现有的实训课程体系缺乏这种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无法做到连续综合性,学生对企业财务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
2.实训资源信息化不高。会计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高,为了与不断发展的经济保持一致,我国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在不断改革调整,知识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更让会计迎接信息化、国际化的挑战迫在眉睫。但是,大部分高校会计实训教材更新速度慢,无法及时掌握当年的会计政策及相应的会计处理要点,与社会实际脱轨。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会计的相关核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相关的教材、实训软件并不能做到实时更新,学生按原流程进行实训,反而会形成错误的印象,形成资源、精力的损耗。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师是直接研究生毕业的,理论知识体系都较扎实,但缺乏职业工作经验。加上学校没有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充足的机会去体验会计实务操作,逐渐与实际脱节。然而,会计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课程时,以机械式地操作为主,无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说明,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创新,未能对实训教学起到强化的作用。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形式有很大不同,无法以考试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后成绩。一般地,学校以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实践资料完成程度等来衡量其实践质量。但是,现在大部分会计实训课程都实行电算化,学生完成情况仅可在软件上显示,完成度较易识别,但是对其内容的正确性辨别能力不强。由于学生可以课下完成,经常会出现学生实践报告高度相似的情况,这样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无法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成果。
5.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大多数学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校外实习资源匮乏,无法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每位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会计实习工作。甚至让学生自行安排,学生独自完成校外实践,存在实践内容与专业严重不符的情况。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会计的核心业务处理,与校外实践的目的相背离,丧失了其作用。
二、构建会计实训综合教学体系
要提高高校会计实训教学的整体水平,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从以上几个问题着手,构建完善的会计综合实训体系,促进学生及时吸收并灵活运用各会计知识,强化教学成果。
1.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中心,应加强对实训教学的作用的重视,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注重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重视知识结构的科学合理性,综合各学科内容,构建综合课程模块,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亟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实训教学课与理论课穿插排列。例如,《财务管理》中有关筹资决策内容结束,配合一些简单的上机操作,理解企业的各种筹资渠道及筹资方式,并比较各筹资方式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综合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构建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模块。发挥SPSS、E-views等软件的协同作用,解决实际财会业务问题,使学生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技能,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触类旁通。
2.创新实训模式,凸显信息化教学优势。随着“互联网+”热潮的不断升温,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及“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会计信息面临着创新、变革与融合,会计人才要紧跟时代步伐,高校更应注重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会计实训模式,与实训软件公司建立联系,实时更新实训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行业相关人员可及时对学生的实训状况实行在线指导,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持续动态调整,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強学生利用网络处理业务、数据的能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及时吸收掌握知识的能力,又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调整教师结构,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将会对实训的成果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加强任课教师的会计技能培养,以及引入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应做出更多努力。一方面,学校增加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教师考取各项专业证书,如CPA、CMA等,并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兼职或者挂职锻炼,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接轨,了解行业动态,增强实训指导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促进年轻教师提升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实战能力。
4.完善考核标准,优化会计实训考核评价体系。为了达到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需要区别其考核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估方式,应以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标准,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摒弃过度依赖实训结果的行为,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分别从学习积极性、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实训态度、创新能力、报告完成质量等方面定性、定量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學习热情,增加对于实训过程的把控,强化实训效果,进一步改善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综合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5.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上,校外实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理想效果,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搭建校外综合实习平台。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对实践课程的共同探讨研究,就实训内容、环节、标准等项目制定出一套合理、实际、高效的规划方案,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会计实务,体验各岗位角色,将所学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贯穿于所有的学习过程。同时,可以利用学校强大的师资队伍及学生低成本优势,为一些小型的企业处理代理记账、工商登记等基础业务,身临其境接触各项经济业务,增强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以及面临不确定因素的反应能力,为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
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对于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职业诉求,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应用型、综合性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资源信息化程度不高、考核方式单一、指导教师经验匮乏等问题,构建综合型的会计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霞.高校会计实训课程改革探析[J].商业会计,2015,19:126-127.
[2]张雪芬,顾诚浩.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探索——基于苏州众勤会计实训模式[J].财会月刊,2013,12:117-118.
[3]张玥.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1:21-23.
[4]刘方乐,李旭.基于新会计准则环境的研究性会计教学探讨[J].财会通讯,2012,09:111-113.
作者简介:毛雪黎(1991—),女,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会计硕士,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财会实践教学;张隐霞(1972—),女,副教授;陈碧君(1988—),女,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高仿真实训课程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