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强
摘要:被称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微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微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被高校大学生接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微文化的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微文化 思政教学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a)-0140-02
1.微文化的产生与内涵
从百度百科词条上看,源于20个世纪90年代,由当时北京一个微乐队主唱麦子提出,他在当地一些酒吧演出,传播最初的微文化理念。2006年他在新浪开通名为“万物本微·人类微文化交流”的博客,吸引了众人关注、逐步认知“微文化”理念。后来,在2008年麦子出版了5万字的专著
《微的哲学》,他将“微文化”界定为:“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问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在2010年,“微文化”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当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之中,同时对其作出提示性释义:“指由于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
2.微文化的传播及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WiFi技术的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ad为代表的个人移动终端设备的迅猛普及,为微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微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表现为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支付、微商等形式,传播极快,波及面极广,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当今高校师生几乎没有人不用微信,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交流平台,近些年来当代大学生还出现了热衷于微电影、微商活动的现象,逐步习惯微支付。
微文化之所以传播如此之快,影响面如此之广,深受大学生喜爱,与其自身特点有关。首先,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微载体却能凸显主体的存在感,比较迎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微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它属于一种草根文化,一个人不管你身份如何、地位高低,文化水平多高,在网上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与别人平等的发言权。其次,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信息出现爆炸式的传播,都在高速运转中,一条新闻往往不超过24小时可以被获取。内容呈现“碎片化”“简单化”,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时间,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来接受信息。最后,微文化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注重信息的交互共享,提高信息的参与度。微文化是基于个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只要你有一台可以上网的个人移动互联设备。如:智能手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接收和转发信息,人们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信息的交流、人与人的互动更灵活。
3.微文化传播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微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政教学既有积极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模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课本为主要内容,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进行传授,微文化传播下,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化,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只要你有一个移动终端设备,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听名校教师或专家的讲课,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进行交流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问和空问的限制。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正在发展,逐步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
第二,微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信息迅速传播的当下,人们很容易第一时间内获得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传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微文化传播及时学习国家最新政策,关注最新动态。比如最近我党的“两学一做”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了解其基本信息,可以通过微视频,微课进行深入学习,及时补充思政课内容,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第三,微文化的传播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高校思政课内容比较枯燥,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可以利用微文化的传播,不断丰富其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国内理论动态,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一些理论的最新解读,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另一方面,利用微文化的传播课改变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可以让一些微视频,微课、微电影等走入课堂,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微文化的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低头族”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共性问题。由于移动网络和WiFi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必需品,他们长期沉湎于网絡世界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失去了兴趣。思政课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学生“三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长此下去这种教育只会成为一种形式,谈何实效性。所以在微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的“抬头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远离手机,这是当下首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严重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国家整体的利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当代大学生生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他们会接受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主流化,加之西方一些国家有意识宣传不适合我国的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思维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新鲜东西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走入误区,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反感老师所传授的。
第三,微文化下信息的泛滥传播加大舆论控制的难度,容易出现一些不符合事实的“炒作”现象。微文化属于一种“草根文化”或者说是一种“亚文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不同,甚至会出现歪曲事实现象,目前还没有能够控制这种不符合事实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导致信息与事实脱节。
第四,微文化传播弱化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待某些问题要求学生能真正踏入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认知,完善知识。但随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网上有大量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很多就直接“拿来主义”,校园流传这么一句话“有问题找百度”,一味地依赖于网络,缺乏独立思考和具体实践的意识,长此以往弱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微文化的传播对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既有利又有弊,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既要抓住机遇,同时又要避免微文化传播带来的种种问题,既要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信息的传播,又要从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变革,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