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荣 刘益平 黄梦蝶
摘 要:近年来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但是尽管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已经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可是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尚不能尽人意。我们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领导和学者往往从管理者的宏观角度来制定管理方针和展开研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这一项基础微观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借鉴学泳的四个阶段,结合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及研究现状,构建了“学泳式”的高校创业教学模式, 并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所应依循的四個阶段,即“岸上学要领,浅水学技能,深水练胆量,出海显身手”。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 高校教学政策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鼓励创业的方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
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传授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高校创业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是:(1)增强适合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2)提高正在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绩效。为了探求能够更有效地达成这两项目标的途径,学者们基于他们的教学及管理经验积极地展开研究。尽管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已经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可是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尚不能尽人意。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最近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5届的大学生创业率仍保持在百分之三的水平,而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平。这意味着现在的创业教育仍无法鼓励更多合适的大学生创业,并且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方面也收效甚微。我们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领导和学者往往从管理者的宏观角度来制定管理方针和展开研究,过度注重规章制度、师资队伍结构等校级政策,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这一项最基础的微观问题。仿佛只要学校在政策上做出调整,大学生就必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
然而,创业教育的主要影响目标应该是大学生,而不是学校的政策。高校重视的应该是如何让大学生能够从创业教育中受益,而不是仅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管理才能显得合理、符合学校的传统。校级政策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方面最多只能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它只能够让学校拥有获得高质量教学的潜能,但是不能够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例如,高校如果将创业学设定为一门必修课,并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只能够确保该校能够开一门有关创业的课,但却无法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技能。根据研究,学者发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也有学者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者的创业绩效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长期事业发展而言,创业教育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效果不好的创业教育有可能导致原本适合创业的学生放弃创业,也有可能会让原本能够创业成功的人失败。因此,我国的创业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
我国相关文献尚未对“教学模式”一词给予清晰、明确、统一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主要定义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第一种定义比较常见于老一辈创业教育家所著的文献中。这种定义来源于教育部早前的创业教育试验计划。在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这些高校根据他们对创业教育所应采用的侧重点的理解,分别制定了九种不同的培养方案。这些培养方案后来就被老一辈的创业教育家称为“教学模式”。例如,清华模式、北航模式、人大模式等。第二种定义则比较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质,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创业教育所采取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方法配套,比较常见于近期的文献之中。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的近期文献主要可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学者主要针对国内创业教育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教育观念、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创业实践等角度提供对策建议。第二类学者主要基于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展开讨论,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第三类学者主要总结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以普及创业基础知识为目标的教育(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和以促进学生有效创业为目标的教育(educa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第一类创业教育所关注的目标主要是国外高校的大学生和中学的青少年这两个群体。这类学者通常会通过观察学生在参加创业教育之前和之后在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来判断创业教育的成功性。第二类的创业教育所关注的目标主要是已经创业的创业者和尚未创业的高校大学生。他们所关注的是创业教育是否能够鼓励学生拥有更强的创业意愿和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换言之,国外文献主要关注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改变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理解力及该教育是否能够促使学生更有兴趣进行有效的创业行为。
纵观国内外文献,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将目光锁定在如何从校级政策的调整来为创业教育制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而外国文献则偏向于研究创业教育所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然而,这两路文献有各有一项的缺陷:一方面,我国学者未能实际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如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外国学者也忽略了如何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实际方案这一项问题。首先,我国文献大多是针对高校的校级政策展开讨论。因此,所得结论与建议大多和师资结构调整、教学观念等宏观政策相关。这些政策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却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国外学者的研究通常是在以测试该学者的学生在上创业课程之前和之后的变化来研究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认知。然而,许多国外学者却没有考虑教学方法及模式所会带来的影响。换言之,虽然外国文献能够告诉我们创业教育会影响学生,却无法告诉我们如何教导、引导学生才能够获得理想的结果。设计一个从学生的学习质量出发,并且有科学依据、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学模式拥有重大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前辈们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学泳式”的创业教学模式。
三、“学泳式”教学模式
1.何谓“学泳式”? 对于学习游泳来说,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岸上阶段、浅水阶段、深水阶段、出海阶段。在岸上阶段时,教练一般会在让学生下水前,在岸上教导他们有关游泳的基础知识。例如,如何打水、换气、安全知识等。同时,教练也会让学生在小池子里进行一些基础的换气、打水训练。在学生掌握了第一个阶段所传授的基础知识后,教练才会让他们在其指导下到游泳池的浅水区练习游泳。等到他们学有所成后,再让他们到深水区游。这个时候教练虽然还是会在一旁监督学生的运动,可是他会开始慢慢的“放手”,让学生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自由发挥。最后,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游泳技能后,他们就可以不需要教练的陪伴了。他们有能力去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游泳,就算出海游泳也不会遭遇危险。我们相信一项成功的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遵循学泳的四个阶段,即:岸上学要领,浅水学技能,深水练胆量,出海显身手。我们把课堂创业知识传授比作“岸上”,让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和要领;把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比赛、创业项目等模拟创业活动比作“浅水区”,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把学校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比作“深水区”,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锻炼创业才干;把大学生离开孵化基地,转入社会的主战场比作“出海”,让学生可以在商海中大显身手。
2.“学泳式”创业教学模式。
2.1岸上学要领。高校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阶段等同于游泳教学中的岸上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教导大学生有关创业的基础知识和要领。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讲学的方式,辅以案例教学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另外,有鉴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大学生相关的知识,而是同时启发合适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教师应该将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作业中。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部创业计划书,并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在撰写计划书的过程中做过认真的调研及对他们的创业计划做过认真的思考。这么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并让他们可以在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创业过程的真实情况,从而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和他们想追逐的商机究竟是否可行。根据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所撰写的创业计划书大致可被分为两类:平凡但是可行和超凡但是成功机会渺茫。我们建议教师应该奖励那些写出实际可行的计划书的学生,而不鼓励学生根据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设计不切实际的创业计划。成功的创业需要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投机主义。通过这个阶段的教学,我们希望可以达成两个目标。首先,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依据他们的课堂和学习经验,确定他们是否对创业感兴趣、是否适合创业。如果他们发现实际的创业和他们原本的想象其实相差甚远,那么他们就应该在这个阶段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早作打算。其次,创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通常会横跨数个商学学科。例如,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仅对想要创业的学生有用,也会对其他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有利。有鉴于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非商学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可以让他们在一门课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要领,为他们未来的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无论学生最终是否会选择创业,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从课程的教学中获取一定程度的创业知识。
2.2浅水学技能。浅水阶段是大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参加创业训练项目、创业比赛等模拟创业的活动,体验创业的过程,并在教师的监督下,灵活地使用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有许多高校拨款成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孵化实践。另外,这几年,我国每年都会举办大量全国、省、市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通过比赛形式鼓励大学生探索创业过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为实施创业积累经验。比如被誉为全国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该项赛事由团中央、科技部、教育部及全国学聯联合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10届;再比如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这些赛事每年都吸引了数百所高等院校,数以万记的高校大学生参加比赛,为大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创业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我们建议高校管理者在这个阶段应实施一个双管齐下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从中获益。首先,我们建议高校管理者鼓励在第一个阶段表现良好的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比赛。对于在前期表现优异的学生,管理者甚至可以在学生立项的时候为他们保留一定数量的名额。这么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申报人对创业有一定的理解,降低他们在后期的实际创业阶段遭遇失败的几率。同时,管理者也应该组织人力资源,积极鼓励并协助学生参加各级的校外创业比赛,让他们可以在这个阶段获得丰富的模拟创业经验。例如,管理者应该让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关键难题上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高校将参与创业计划比赛、创业训练项目作为创业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可以达到三个目标。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类活动学习到有关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协调社会资源等书本里学不到的有用技能。其次,大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阶段的实践经历,更好地掌握在“岸上阶段”所学到的课堂知识。其三,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计划比赛能够起到一个自然筛选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一名大学生对创业不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会选择参加这个阶段的活动。对于那些实力较弱,对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可能会在面临了项目评不上、项目结不了题、比赛得不到奖等事件后重新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2.3深水练胆量。深水阶段是大学生首次接触实际创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会基于某项技术、某种创意,将他们的创业构思付诸实践,注册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他们将会面临社会和市场的严峻考验。高校管理者在这个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适于创业的环境,并通过为学生的创业注资和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来为他们的尝试提供一个安全网。我们建议高校管理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设施,并让在前两个阶段都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免费使用这些设施来创业。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校甚至可以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有条件的一对一投资。例如,学校可以投资和学生所注入的资金相等的款项来作为他们的启动基金。高校管理者可以按学生项目的市场规律,定下一个考核期限,并要求学生在期限到达后原数归还学校的注资。 高校管理者也必须确保学生可以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适当指导,帮他们在遇见困难的时候扫清障碍。然而,管理者也应该提醒教师必须在这个阶段 “逐步放手”,慢慢地让学生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事业做抉择。这就好比学泳时,一旦进入深水区阶段,教练虽然还会在学生的身边盯着学生的活动并在危急时刻提供帮助,可是他们不会再像学生刚开始学习时那样手把手地教学生游泳了。高校的帮助就好比游泳池的救生员和教练的陪伴,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稳健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达成两个目标。首先,有些大学生虽然有很好的构思,可是却会因为资金的短缺,或者缺乏经验等高校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而放弃创业的梦想。高校利用创业孵化基地这一个有效的平台和其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可以让学生在低成本、有支援的环境下实现创业。其次,大学生从浅水阶段所取得的创业经验毕竟只是模拟经验,跟实际创业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在这个环节所经历的实际创业过程正好可以帮他们把第一个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第二个阶段所学到的模拟经验转化为实际创业的经验。
2.4出海显身手。在这个最后的阶段,高校的主要责任是协助学生客观地评估他们在第三阶段所创建的企业是否有继续经营下去的价值。经过专家团的鉴定,如果认为学生所创建的企业可以继续健康地经营下去,高校管理者就可以在这个阶段接收大学生的资金归还,并协助他们将企业从孵化基地转移,正式进入社会,把指标腾出来给下一届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这就好比游泳教学的出海阶段,如果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全部的技能,可以在海上如鱼得水、畅游无阻,那高校
就可以送他们“下海”。相反的,如果专家团认为该学生企业的经营情况难尽人意,那么高校管理者可以建议这些学生考虑“上岸”,协助他们结束生意、另谋出路。如果这些企业正在面临亏损,我们建议管理者在专家团排除了人为因素作为企业经营失败的理由之后,酌情减免他们所需归还的款项。毕竟创业教学的本意是让国家及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网,让他们可以以低代价来尝试创业。更何况,如果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仍挽回不了生意的同时还要接受向学校“赔款”的“惩罚”,未来其他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其负面的影响。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主流现象,而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我国不少高校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然而,我们觉得有点可惜的是我国尚没有将社会里和学校里的各种途径和资源做一个系统的规划,为我国的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有一门可以容易得分的“水课”。创业教育也不是一把将学生推进水里,让他们自己摸索如何“才能浮起来,不沉下去”,更不是“忽悠”学生去盲目的选择创业。创业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启发有兴趣的人进行创业,并传授他们成功所需要的技能。我们所提议的教学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通过整合社会和高校的现有资源,我们设计了一个逐步淘汰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虽然残酷,不过对于不适合创业的学生来说,这或许应该算是一种福气。
有些学生或许会因为仰慕了成功创业的人士,认为他们也有能力重复成功人士的辉煌而选择创业。也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老师在上创业课程时的“仁慈打分”而误以为自己拥有创业天分而选择创业。然而,想象和执行向来都不是一回事。我们所提议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毕业和选择他们的未来事业前有三次机会来对他们是否适合创业这一个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如果他们在第一到第三阶段时遭遇重大挫折,他们就必须重新考虑他们是否还要冒险,将创业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如果一名大学生有毅力坚持到底,也有能力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就成功地培养了适合创业并且能够成功的创业者。反之,我们则可以避免发生不合适的大学生错误选择创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Von Graevenitz, G., Harhoff, D., & Weber, R.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0, 76 (1): 90 – 112.
[3]Oosterbeek, H., Praag, M. V., & Ijsselstein, A.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nd motiv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54(3): 442 – 454.
[4]Glaub, M. E., Frese, M., Fischer, S., & Hoppe, M. Increasing personal initiative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rs or owners lead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 theory-based controlled randomized field intervention for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14, 13(3): 354 – 379.
[5]曹勝利,雷家骕.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0,01,13.
[6]曹胜利,雷家骕.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0,01,13.
[7]张文武. 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47-48.
[8]尚恒志.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6):9-11.
[9]刘丽娟,李晓东.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1):74-76.
[10]卫中玲,欧阳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29-31.
[11]严毛新. 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 中国高教研究,2011,(3):45-48.
[12]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3]王晓红.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0-62.
[14]俞金波.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 高教探索,2012,(2):137-139,152.
[15]王长恒.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2):124-126.
[16]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王志强,钟卫东.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2012,(12):46-52.
[17]李新仓,杨晓非.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8,(9):138-139.
[18]刘宝存. 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5.
[19]黄兆信,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 教育研究,2013,(12):59-67.
[20]Von Graevenitz, G., Harhoff, D., & Weber, R.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0, 76 (1): 90-112.
[21]Oosterbeek, H., Praag, M. V., & Ijsselstein, A.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and motiv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54(3): 442-454.
[22]Glaub, M. E., Frese, M., Fischer, S., & Hoppe, M. Increasing personal initiative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rs or owners lead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 theory-based controlled randomized field intervention for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14, 13(3): 354-379.
[23]Rauch, A., & Hulsink, W. Put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ere the Intention to Act L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15, 14(2): 187-204.
[24]Rauch, A., & Hulsink, W. Put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ere the Intention to Act L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15, 14(2): 187-204.
[25]Ng, J. C. Y., Shao, I. Y. T., & Liu, Y. This is not what I wanted: The effect of avoidance coping strategy on non-work-related social media use at the workplace[J]. Employee Relations, 2016, 38(4): 466-486.
作者簡介:Jhony Choon Yeong Ng (黄春荣) (通讯作者 jhonycyng@qq.com),新加坡人, 男, 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刘益平,男,江苏如东人,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业教育特聘院长;黄梦蝶,女,江苏铜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2014ZDIXM02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5JY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