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薇 王青 邱景平 胥孝川 张春明
摘要: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从多年教学认证工作实践及认证专家角度具体谈谈对2015版通用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及“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24-03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始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标准是判断专业是否达到认证要求的依据,同时也是专业撰写自评报告的依据。认证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内容,整个认证工作应该紧密围绕标准要求进行。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修订原有认证标准出台了新的通用认证标准。2015版认证标准修订内容最多的是“毕业要求“项,具体内容如下。
一、毕业要求应覆盖的内容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覆盖以下内容:判定合格的依据。本项指标涉及内容较多,判定比较复杂。合格的专业应该能够证明毕业生能够满足以下诸项的要求。这里所谓证明,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分解毕业要求到可衡量的若干指标点;二是能够明确指出下列每一项要求及指标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实施的;三是能够提出依据说明每一个这样的活动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给出是否达到要求的评价结论。2015版认证标准特别在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逐项中强调了毕业生解决问题的指向应该是“复杂工程问题”,而非一般性问题,并且在认证标准的说明部分详细界定了“复杂工程问题”的若干重要特征。专业制定毕业要求及证明各项达成时对此应有足够的体现。
二、毕业要求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2015通用认证标准毕业要求项共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环境中应用;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015版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的最大的修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各项能力的指向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而非一般性工程问题;二是非技术性指标(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工程职业道德等)的要求更加具体。这两处修订除了完善毕业要求覆盖面外,更重要的是对各项能力的所应达到的深度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为评价相关要求是否达成提供了可能,要求专业必须通过评价,对是否满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是否满足明确、具体的非技术性指标要求,提供合理的证据支撑。
三、毕业要求具体判定合格的依据及自评过程可能存在的误区
首先对于“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项,判定该毕业要求项合格的依据:专业相应的课程设置应涵盖相关内容,其广度与深度,包括考试要求能达到本专业的要求。而对于本毕业要求项,专业在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是,在自评报告中仅仅列举基础课程作伪证明,没有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中体现相关知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专业要在相关课程中有明确的环节要求学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得到与标准项所描述的相关训练,并在考试中得到适当体现。本毕业要求项在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足,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并相对完整的复杂问题分析建模过程训练。包括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文献研究能力在教学中的体现不足。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毕业要求项合格的依据: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相关教师均能在各自的课程中对学生提出符合整体系统性的明确要求。使得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分阶段,分层次得到落实,并能在集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中得到综合体现。教学过程覆盖了工程设计中与本项标准中列出的相关非技术因素,并能在学生的综合型作业中得到体现。在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对设计能力培养任务不能很好地分解到课程,导致似乎每门主要专业课都和设计能力有关,但实际上课程在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中承担的任务和效果均不明,导致毕业要求达成证据不足;另外,对设计中非技术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要求。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对复杂工程项进行研究主要是指为完成特定工程任务而需要进行的研究,特别是模拟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环节训练学生根据需要设计相关模拟等实验,并能够对实验数据有效分析,得出针对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有效结论。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针对本项指标的教学活动不明确,或者不能很好地与相关设计能力培养环节衔接。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在专业课程中有明确的环节训练学生使用各类现代工具,并能够很好地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相关联。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使用的学习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学生综合利用工具提高预测与模拟的能力不足。对工具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可能的影响重视不够。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达成此项要求的机会,这些活动必须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每个相关活动有明确的责任教师负责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有明确的评价方式,并有记载。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本项指标不仅要求学生从概念上理解相关的影响和责任,并且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工程解决方案具体给出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往往覆盖了前者,而对后者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和考核环节。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工程活动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有适当的案例教学与训练环节,使得学生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给出分析与评价。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本项指标不仅要求学生从概念上理解相关的影响和责任,并且要求学生能对特定工程解决方案具体给出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往往覆盖了前者,而后者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和考核环节。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教学中有明确的环节体现本指标项涉及的相关内容。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未能将相关要求纳入可考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基于考核的数据作为达成度证明。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有明确的环节承担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以及考核的任务,例如安排分组进行的实验或实践教学活动,并明确其中团队能力培养的任务。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未能将相关要求纳入可考核的教学活动中,或者承担相关任务的教师采用的评分方式不合理,导致缺乏基于考核的数据作为达成度证明。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学生在书面和口头沟通两个方面均有适当的教学环节进行训练并有考核。训练的内容应覆盖本项指标中所列举的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过于泛化的理解本指标项要求的能力,导致相关教学活动被虚化,难以对达成度提供证据。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工程管理以及相关财务管理的有关内容,并能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时间体验。自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教学内容限于相关概念,学生缺乏相关训练。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毕业要求项判定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针对性环节使得学生达到本指标项要求。有适当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表现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适当的考核。
四、“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专业为达成毕业要求,还要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由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估),由专业经过对所有评估数据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通过系统、形成性和合理的评价,为专业教育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最终保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完整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不仅仅是单纯的评价环节本身,而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过程:确定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围绕毕业要求实施教学活动、制定评价计划、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估并收集评估数据、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等。制定评价计划应确定合理的评价时间和评价周期。包括完成一轮评价所需的时间周期,明确不同年度评价的毕业要求项,确定某一毕业要求项在不同年度实施的具体评价活动。每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周期一般为2~4年。
专业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有利于每个教师明晰自己应承担的毕业要求培养任务,并围绕承担的毕业要求实施教学活动,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达成评价方法获取学生各项能力达成与否的评价数据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明晰自己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毕业要求),明晰通过每门课程学习,可以获取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课程要求),并理解和配合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学什么)、采用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要求),明确自己获取能力的强项和弱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有利于专业及时掌握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并根据评价过程数据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持续改进各项工作;对于管理部门,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为评价教师工作状况、评价专业办学质量、考查院系和大学的办学目标达成情况提供依据。此外,评价结果也可作为专业经费资助、硬件和各项资源配置的依据。
通过评价证明达成,是专业参加认证的基本工作模式,也是《华盛顿协议》对各签约组织认证体系的要求,是认证结果互认的基础。我国认证标准明确要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但受到长期以来传统影响,对于什么样的毕业生是合格的(是否满足毕业要求),简单设定为修满学分和完成毕业论文,未能给出明确、合理的毕业要求达成证据。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将有利于专业提供明确、合理、系统化的证据,证明专业教育满足既定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2015工程教育認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导手册[Z].2015.
[2]2015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Z].2015.
[3]2015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运用指南[Z].2015.
[4]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