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2016-06-08 20:39许峰张子学舒英杰时侠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

许峰 张子学 舒英杰 时侠清

摘 要:该文根据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介绍了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构建监控体系与完善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71-03

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1-7]。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8]。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任务。为此,本文结合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2]和体现专业的校本特色,为“三农”行业及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高素质种业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a不断线的专业实践、校企合作-企业冠名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2004年9月,于2010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3大专业方向。近年来,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1.1 密切科学研究与特色专业教学结合,突出专业区域特色 安徽是农业大省同时种子产业发展也十分活跃,科研上紧紧围绕安徽粮食丰产工程、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绿色模式攻关,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安徽粮食作物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小麦、水稻、玉米高产攻关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玉米、饲草育种协同创新等,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融汇到专业教学中去;主动参与安徽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全国种子交易会,实现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1.2 密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突显社会综合活动能力 农学精神培育人—新生一入学就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弘扬农学精神、实施导师制,强化管理、引导新生转变观念,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浓郁兴趣,学农爱农,服务“三农”。金禾工程锻炼人—每年一度的金禾工程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践活动、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班级风采创新大赛、学习型寝室创建活动和双学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1.3 密切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凸显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课程安排与作物生产季节相匹配,应用理实合一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密切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习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综合训练田,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掌握的知识,自主设计与管理,增进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每年一度的暑期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结合企业创新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技能与创新大赛,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 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2.1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专业特色与成绩显著 在强化了“一园(植物科技园300万元)、两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0万元)、三室(实验室)”建设基础上,校内新建了2个实验实训基地、新立项建设了省共性技术研究院100万元,海南育种基地100万元、方邱湖国家玉米试验站200万元、校企合作校外基地8个,如甘肃张掖、宿州夹沟、新马桥基地等,对口帮扶使临泉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县,并与皖垦集团达成玉米育种协同创新等。实现了科学研究、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和技术推广一体化。

2.2 队伍建设体系创新成效明显 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在省、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三个并举、两大建设、六项措施”,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培训并举、职称评聘与外聘技术专家并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三支一扶”、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岗前培训、导师制、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实现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解决了队伍断层问题,优化了队伍结构。获批安徽省115饲草创新团队、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研究院、甜叶菊3221创新团队。

2.3 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2010-2015年实施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现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2010年在2008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递进式的实施了“一改革(模式)、两突出(创新、个性化)、一强化(实践)”、“两扩充、一贯通[9]”和“两优化、一突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两素养,强化四种能力”的培养。具体成效如下:

(1)学习氛围浓厚,考研率不断提升。2010-2015年学生考研率由11.2%、逐渐提高到31.2%,其中考研率最高班级可达51.6%。

(2)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毕业生招聘,每年都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毕业生人数与聘用单位招聘数比例均在1:3左右。再如一期隆平种子班30人,其中7人考取研究生、1名竞聘公务员、8人被隆平公司聘用,其余14人被国内外知名种子企业或农资企业争先聘用。农学院连年荣获校就业先进或标兵单位。

(3)学生创业创新成绩卓著。近年来荣获安徽青年创业大赛“创业先锋奖”2项。全国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项,获批专利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种子专业7人次获省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资格证。同时,也涌现出陈朝夫、张曼、熊传兵等一大批毕业生创业新星。

2.4 校企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丰富 构建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共同”、“三统一”、“五双一优先”的管理体制[9]。2014年在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大会进行经验交流,已在校内各冠名班普遍应用,在全省乃至全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5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 通过政府搭桥,学校与产业协会对接,在充分调研,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实施达成一致,项目团队-基层农技员-农民对接制定实施方案,三方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近年来,通过对口帮扶、挂职锻炼和产学研合作,开展“临泉县玉米整建制推进高产工程”的技术培训和服务,连续3a使当地玉米最高超过850kg/667m2,刷新安徽省玉米高产历史记录。既锻炼了队伍、又培养了大批学生和基层技术人才,也为临泉县获批“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县”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重点报道。

3 进一步推进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举措

3.1 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

(1)凝练专业特色。特色专业是通过长期的培育和建设积淀形成的[2]。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专业建设的不同层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特色。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培育和凝练各个层面的特色,汇聚成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

(2)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建设就要根据办学定位,主动面向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弹性、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2]。

3.2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1)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模块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突出 “两优:一强化”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知识厚,增强文化和科学素养;优化实践体系,增强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强化创新创业体系,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适应区域化发展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分别采用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结合。同时,结合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网络等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精心选用或编写一批高水平或具有区域特色的教材,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实施课程考试或评价方法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三能合一”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实验、实践、实习和专业综合训练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大学生村官、暑期夏令营、科技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个性化拓展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科创联盟、企业创新课题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三个并举、两大建设、六项措施”,在整合利用好校内教育资源的同时,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采取外聘导师、高级专项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科研人员等服务于教学科研,力争外聘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3 构建监控体系与完善评价体系

(1)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构建三级评价网络,主管部门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向社会公布建设的成效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结果。学校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监督、落实和评估,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建设一支由主管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专家组成的监控队伍,制定教学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特色专业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2)健全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分门别类制定特色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特色专业建设评价的 “校内、外评价”机制[2],校内评价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包括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政、产、学、研合作、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制度等。校外评价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同类高校和社会评价等,尤其要重视的是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73-74+82.

[2]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44-146.

[3]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2:111-114.

[4]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6-68.

[5]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05:44-46.

[6]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等.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17-19.

[7]王平祥.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03:51-53.

[8]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http://www.edu.cn/zong_he_793/20110727/t20110727_656246.shtml,2011-07-27.

[9张子学,许峰,舒英杰,等.深入推进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29,05:66-69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
校企共建高职铁路特色实训基地的实践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工程造价类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农林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