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在学龄儿童体检中的应用

2016-06-08 07:35:22李素霞
河北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体检心理干预

李素霞

标识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在学龄儿童体检中的应用

李素霞

【摘要】目的标识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在学龄儿童体检中应用效果分析及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00例静脉情况特殊的学龄儿童,按体检号的单数与双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儿童在体检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静脉采血时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儿童在体检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静脉采血时采用标识定位法进行穿刺,比较2组儿童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医护人员的配合率、完成体检的时间及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童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医护人员配合率及家长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完成体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识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可使学龄儿童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各项体检项目,提高儿童的配合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明显缩短体检流程,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标识定位;心理干预;学龄儿童;体检

学龄儿童处于一个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了解儿童成长发育的状况,及时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1],并为儿童建立起一份健康档案,准确评价每个儿童目前身体健康状况。在儿童体检过程中需要进行体格检查、抽血等多个项目,由于儿童的年龄尚小,对各种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多数儿童会对此产生恐惧、紧张、烦躁不安、哭闹、抗拒等消极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2],出现与医护人员配合欠佳导致体检时间长或不能完成部分检查项目。静脉采血是体检的一项必查项目,儿童血管细、不显露,自主配合能力差,静脉穿刺难度大。因此如何缓解儿童体检期间的消极心理反应并获得儿童的主动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体检中心运用标志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缓解儿童负性情绪,改善儿童心理状况,协助其完成各项体检项目,提高穿刺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静脉情况特殊学龄儿童200例,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8岁。静脉评估标准:因肥胖、脱水、静脉充盈欠佳、周围循环不良及营养不良等血管不显露、肉眼看不清者。将200例学龄儿童按体检号的单数与双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50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2组儿童体检的项目相同,包括身高、体重、口腔科、眼科、血常规24项、肝功能三项、乙肝表面抗原、结核抗体、心电图等。2组儿童的血管状况、检查项目、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湖北仙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0.7×25 TW);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管(沧州永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对照组儿童在体检的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讲解体检流程,指导儿童及家长完成各项体检项目,给予常规性安慰,静脉采血时运用传统方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静脉采血时运用标志定位法进行静脉穿刺。

1.3.1心理干预措施

1.3.1.1消除陌生感,取得患儿信任:学龄儿童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和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存有恐惧感。体检前让儿童在体检大厅和各诊室中走动,医护人员同他(她)们亲切地交谈或陪同其玩耍一会儿,使其逐渐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医护人员与儿童沟通交流时,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调平和,给儿童以友好的感觉;以慈母般的爱心,关心、亲近儿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在与儿童交流的同时,轻轻抚摸儿童的头部、肩部或要检查的部位或轻拉儿童的小手[3],给儿童以关心、亲近、安慰等情感,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1.3.1.2使用鼓励性语言:儿童都喜欢别人夸赞自己、获得成人的肯定。夸奖赞赏的语言可让儿童心情愉快,乐意接受医护人员的解释和安排,容易让他(她)配合检查和操作[4]。同时赞扬表现好的儿童,鼓励其他孩子积极向他(她)学习,激发其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心,配合完成各项检查和操作。

1.3.1.3转移(分散)注意力:儿童不配合检查和操作时,使体检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差异,在保证各项检查和操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适当转移其注意力,如交谈、讲故事或摆弄小玩具等,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恐惧情绪。

1.3.1.4合理安排体检流程:在体检的项目中,选择儿童最容易接受的项目开始检查,如身高、体重的测量,然后进行口腔科、眼科、心电图的检查,最后才进行侵入性的操作。如此,儿童对医院的环境已经逐渐熟悉,可大大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

1.3.2穿刺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采血部位选择上肢肘部静脉,由同一名穿刺技术娴熟的护士操作。

1.3.2.1标识定位法:在距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选择合适静脉,用手指探明静脉的走向与深浅,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在皮肤表面作好标识,松开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后待干,再次扎止血带,一手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一手持采血针与皮肤成15°~30°角左右,在静脉标识点位置快速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进针少许,并将采血针另一端刺入真空管,松开止血带,采血至需要量。采血结束,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穿刺部位3~5 min。

1.3.2.2传统法:在距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扎紧止血带,选择合适静脉,用眼观或凭经验将选择的血管记在脑海中,松开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后待干,再次扎止血带,护士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一手持采血针与皮肤成15°角左右,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一段后滑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进针少许,并将采血针另一端刺入真空管,松开止血带,采血至需要量。采血结束,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穿刺部位3~5 min[5]。

1.4观察指标对2组儿童配合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体检的时间及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观察记录。

1.4.1儿童配合程度:①完全配合:儿童可以听从医生或护士的嘱咐[6],顺利完成各项体检项目;②基本配合:儿童可以听从医生或护士的嘱咐,可基本完成各项体检项目;③不配合:儿童不听从医生或护士的嘱咐,不能完成各项体检项目。配合率=完全配合率+基本配合率。

1.4.2静脉穿刺成功标准:①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现象,顺利采血至需要量,或一次穿刺成功,但有退针现象,不超过2次;②穿刺失败:一次穿刺未成功且退针超过2次[7]。

1.4.3完成体检的时间:从第一个检查项目开始至所有体检项目结束所需时间。

1.4.4家长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满意度问卷对每位体检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非常满意: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及诊疗技术给予高度认可和肯定;满意: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及诊疗技术给予认可和肯定;不满意:儿童家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及诊疗技术未表示认可和肯定。家长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

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儿童的配合率比较观察组儿童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儿童的配合率比较 n=100,例(%)

2.22组儿童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儿童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儿童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n=100,例(%)

2.32组儿童完成体检的时间(min)比较观察组儿童完成体检的时间(22±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5± 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2组儿童家长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儿童家长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儿童家长满意率比较 n=100,例(%)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龄儿童心理不成熟,情绪易受到外部刺激影响而出现波动,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8]。研究表明,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可引起机体发生突发的紧张状态,打乱机体的自然平衡,从而引起患者的消极情绪反应[9]。学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尚未健全,对各种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这种消极情绪更强烈。在体检过程中时,陌生的环境、各项体检项目的检查和监测,都是对儿童机体的外部刺激,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恐惧情绪。因此在为儿童开展体检时,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赞赏和鼓励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10]的心理干预,消除其负性情绪,主动争取他们的合作,提高他们与医护人员的配合程度。对于哭闹、不合作的儿童,要让其适当宣泄情绪,满足合理要求,避免使用恐吓、强行压制的方法,以免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11]。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如:体检前医护人员引导儿童在体检大厅和各诊室中走动,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医护人员用真诚的笑容、和蔼的态度、轻轻抚摸儿童的头或手,给儿童以亲切感、信任感;及时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其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心;合理安排体检流程,从儿童容易接受的项目开始检查,如身高体重的测量,最后才进行可引起不适的侵入性的操作如静脉采血,让儿童对整个体检有一个逐渐熟悉适应的过程,使其身心愉悦的接受各项检查,有利于儿童心理成长健康。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组儿童通过实施有效心理干预,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体检过程中积极配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各项检查顺利进行,完成体检的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儿童的配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在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是一种能使儿童产生疼痛的有创操作,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与儿童的肥胖程度、血管暴露程度、是否配合等有关,还与操作者的自信心有很大关系。本研究中儿童存在皮下脂肪厚、血管细、血管不显露等因素,穿刺难度大。对照组运用传统方法进行静脉穿刺,通过触觉和经验将选择血管的位置与走向记在脑海中,经过常规消毒后再进行穿刺,选择血管和穿刺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容易出现穿刺时记不清血管的具体位置,或称记忆误差[12],导致盲目穿刺,降低操作者的自信心,因此穿刺成功率较低。观察组运用标识定位法进行静脉穿刺,根据探明血管的走向与深浅,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在皮肤表面作好标识,经过消毒后沿标识位置和方向进行穿刺,就有了进针的目标,提高了操作者自信心,对穿刺静脉定位准确,有效克服儿童皮下脂肪厚、血管不显露等困难因素,避免操作者记忆误差,因此穿刺成功率较高,减轻反复穿刺给儿童带来的痛苦,赢得儿童家长的认可,家长满意度大大提升。

国内有报道在超声引导下对外周静脉定位[13]或双人合作挤握法[14]来提高肥胖、水肿、血管不显露等困难穿刺的成功率,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所需人力物力复杂,对于大批量体检可操作性差。标识定位法简便易行,操作者容易掌握,适合大批量体检应用。此方法目前在肘部静脉穿刺应用效果比较好,至于在其他部位如手背静脉、股静脉及PICC穿刺中的应用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研究证明,标识定位法联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学龄儿童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避免儿童的负性情绪,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体检工作,缩短体检流程,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有效融洽医护患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翠玲,嘉峪关市2008~2012年学龄前儿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优生优育,2014,20:34-35.

2余少芬,张凯宁,静脉采血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析和心理护理.医药理论与实践,2010,23:885-887.

3杨顺玉,心理干预在入托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155.

4谢立新.儿童心理护理的语言沟通技巧.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632.

5李素霞,标识定位法在不同穿刺部位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30-131.

6刘莉,刘芸,徐庆云.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急性加重期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3-444.

7李素霞,两种穿刺方法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心理医生,2012,18:125.

8胡华勤,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中外医疗,2008,27:124,126.

9武岩,护理干预对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5-436.

10朱玲琳.心理护理学在儿童保健体检中的应用体会.大家健康,2012,6:71-72.

11王秀明,入托幼儿体检静脉采血心理疏导效果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8:1121-1122.

12许彬,肥胖患者肘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21.

13孙建华,李欣,张红彩,李尊柱,罗红波,郭海凌.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87-1488.

14衣晓昆,姜颖.双人合作挤握法用于小儿肘部静脉采血的效果观察.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175-184.

【中图分类号】R 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 02-0309-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2.051

作者单位:054000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收稿日期:2015-07-23)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体检心理干预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生命与灾害(2022年4期)2022-11-09 10:07:14
专家解读——《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核心推荐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甘肃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 00:34: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1:41:12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56:00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体检人群中的脂肪肝患病率以及护理干预
细节护理在体检中心的地位
从肚脐到锁骨,中国网民忙“体检”
环球时报(2015-06-26)2015-06-26 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