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病、残、弱”大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6-07 09:01牛文亚
运动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大学生

牛文亚

(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河南省“病、残、弱”大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牛文亚

(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内23所高校内的540名特殊群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病、残、弱”大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现状、效果认知和评价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高校“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病、残、弱”大学生;课堂体育; 考核评价

当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慢慢增多,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助残意识的明确度增强,在现代的大学中,伤、病、残学生和体弱(简称“病、残、弱”)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良好的教育,前者占5.5%,后者占13.7%。但是,如何保障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更多人群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让他们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不但增强了体力,也保证他们在健康的基础上,调节与矫正身体的缺陷,这是“病、残、弱”学生的一个更好的选择,使他们自信、乐观地面对正常人所拥有的生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病、残、弱”大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参考查阅与本研究有关联的论文、报刊等资料51篇,并从《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事业计划纲要》《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法规中查阅相应的有价值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选取河南省540名特殊身体条件的学生(23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编写《“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调查》问卷,采用重测法,剔除了信度在0.80以下的题目,问卷的效度检验主要是通过9位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0.86和0.92。对回收的检验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形成正式问卷。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39份,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为99.1%。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有效的问卷用SPSS 21.0进行处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病、残、弱”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情况

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仍然高校对“病、残、弱”学生选择的首选。

在我们调查的所有院校中发现,只有2所院校按教学进度可以为“病、残、弱”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理论课;3所院校不定时地开展;有7所院校每学期只有2次上课时间;9所院校只是将体育保健(康复)理论课穿插到一半教学中;甚至有2所院校不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理论课;这就从根本上无法满足“病、残、弱”学生对身体锻炼的需求,导致身体素质只能越来越下降,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表1 “病、残、弱”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情况统计表

表2 课堂体育项目产生的锻炼效果统计表

表3 “病、残、弱”学生对授课形式的愿望统计表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勉强能上体育课的同学有259人,占总的48.4%,而且见习的学生和免修的学生分别是5人和236人,共占总的45%。根据这个接近半数的数据显示出,高校体育对此类人群的不重视,轻视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并减少了他们身体素质上升的空间。

2.2“病、残、弱”学生对参与课堂体育项目产生锻炼效果的认知状况

从表2中不难发现,每个特殊群体的学生对课堂体育的理解都不一样,有47.9%的人认为稍微有些效果,而且只发生心理状态而已;但有29.7%的人认为没有效果。据调查,他们真正去体育课堂的时间很少,而且随着他自身认为的“与众不同”,他们更加的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但是还有21%左右的同学认为具有一定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该类学生在上体育课程中,积极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较多。建立“病、残、弱”群体学生体育项目设置的内容和重点,应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应是健康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侧重理论知识和对体育运动认知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学应进行多样化的选择以简单易学的轻运动为主。例如,传统的太极拳、气功、健身走、乒乓球、羽毛球等。适当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能培养“病、残、弱”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一旦学习知识成为自己的需要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更好地发挥,将“要我练”变为“我要练”成为可能。

2.3“病、残、弱”学生对现行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满意度

在调查满意程度的过程中,只有2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是满意,其中还包括18.6%的学生是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相对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在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难度不需要太高,只是简单地需要他们得到自己所认为“流汗程度”即可。所以,改革体育课程对他们的考核方式和区别对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他们精神空间的提升,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和氛围,使他们在自身身体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体育锻炼才是关键之举。

由表3可知,55.5%的学生希望能够独立划分出上课的形式,只有8.2%的学生喜欢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导致这类原因的大部分因素是由于学生本身有“自卑”的心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给予表扬与肯定,这大大地减少了他们的“自卑”心态和受轻视的程度。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加强对“病、残、弱”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质、功能水平和自我学习运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使他们能够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只他们从心底能真正的不排斥体育活动。

3 对 策

3.1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救助制度,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器材设备、协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病、残、弱”学生,实现课堂内外、校内外的协同发展和有机整合。

3.2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锻炼习惯

“病、残、弱”学生以独立分班授课开展体育课学习是他们所希望的形式,和普通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留下弹性空间,让学生自我设计运动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修正,帮助学生对身体进行自我调控,使学生掌握自身运动规律,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更注重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对“病、残、弱”学生的体育课考评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体育实践考试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制订达标要求。制订达标要求,以促健康、强体质为主,以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去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2] 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80-83.

[3] 李波,岩岗研典,朱琳琳.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4):1-7.

投稿日期:2016-01-2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053-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27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培育基金(2014YB221)。

作者简介:牛文亚(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考核评价机制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