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彬
[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3所高校540名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呈现正向趋势;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在学科、年级、学历层次、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待人接物方式上存在差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辅导员应根据女大学生的性别特点和情感需要,对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的女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95后”女大学生 人际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7-02
我国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作为新生力量的在校95后女大学生,她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但由于各自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脾气各异,面对新的大学环境和新的交往对象,往往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从而导致交往困难,无法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沟通与交流,导致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受到很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2]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正相关。[3]为了解95后在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人际适应现状,并为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对54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定量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横断面研究,在湖南省长沙市3所高校,随机整班抽取540名在校一二年级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1岁。其中文科类专业学生381名,理工科专业220名;专科188名,本科313名;大一232名,大二259名;城市生源220名,农村生源281名。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由张琴心(2008)编制,包含“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利于交往”4个维度,共53个项目。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29;分半信度为0.896。每个项目以自陈的方式呈现,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作答时,要求被试就题目叙述的内容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从“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当的一项。项目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4]
(三)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去掉信息不全、漏答的问卷,最后保留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8%。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整理,并对有效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总体分布情况
本研究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人际适应性越良好。由表1可见,“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总分为(3.61±0.47)分,呈现正向趋势。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调研结果与张琴心的研究基本一致。[5]
501份有效问卷中,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最困扰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回答依次为:同学关系(29.16%)、社会关系(20.96%)、朋友关系(16.57%)、恋人关系(8.6%)、师生关系(4.8%)、亲子关系(3%),其中回答“无困扰”的仅占16.91%。说明现阶段女大学生适应最困难的人际关系为同学和社会关系,二者相加占50.12%。
(二)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群体分布特征
表2的调研结果显示:人际适应总分上,女大学生的情况是,文科高于理科,本科高于专科,大二高于大一,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高于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沟通型的高于其他类型(溺爱型、冷漠型和分歧型),其中沟通型家教方式的与其他类型家教方式差异显著。
从人际适应的各维度看,沟通型家教方式的女生与其他类型家教方式的女生在“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利于交往”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乐于交往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城镇生源女生与农村生源女生差异显著;敢于交往方面,本科女生与专科女生存在差异;善于交往方面,文科女生与理科女生存在差异。
(三)不同待人接物方式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差异
表3表明,待人接物属于自我暴露型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最高,而防守伪装型的得分最低。在LSD多重比较检验中发现,自评待人接物方式为防守伪装型的女大学生在人际适应得分上低于自我克制型,且显著低于自我暴露型。
三、讨论与建议
(一)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总体情况
“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敢于交往的得分最高,表明女大学生对人际环境比较信任,既乐观自信同时也愿意信任他人;乐于交往的得分最低,说明女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不良在很大程度上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有密切关系。随着WIFI的全面覆盖,随时随地手机上网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沉迷于“人—机”对话,热衷QQ交流,刷微信和朋友圈;而在现实层面,面对面交往上则动力不足,热情不够。低头族随处可见,不仅忽视和冷落了身边的朋友,而且使得现实中的情感交流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6]
501份有效问卷中,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最困扰的人际关系的类型”的回答显示现阶段女大学生适应最困难的人际关系为同学和社会关系,二者相加占50.12%。步入大学以后,不同成长背景、三观各异的女生朝夕相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加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人逐步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阅历尚浅,社交经验不足,使许多女生在兼职、实习、找工作时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二)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群体分布特征
“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在学科、年级、学历层次、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
学科的差异,受传统文化和学科特色的影响,文科女生擅长形象思维,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对人敏感热情,善于与人沟通,而理科女生擅长抽象思维,做事有板有眼,勤勉踏实,不善言辞,缺乏沟通技巧,待人接物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年级的差异,相比大一女生,大二女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及周边人际环境,各方面步入正轨,不少人已在大学交到新朋友,人际交往压力变小。
学历层次的差异,相比专科女生,本科女生比较自信,乐观开朗,敢于展示真实自我,相信友谊并且愿意相信他人。
生源地存在的差异,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生不同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生大部分来自城镇,从小缺少兄弟姐妹,十分渴望友谊,并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没有经济负担,通常在参加社团、聚会等社会和集体活动上积极性高,在人际活动中表现十分踊跃,充满活力。[7]
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良好的亲子关系,平等、理解、尊重、对话的亲子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自信心,良好的社会适应及利他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意见相左,相互冲突矛盾,粗暴干涉,过分控制;或无原则地纵容溺爱,过分保护等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逐渐形成倔强、冷漠的性格、不信任他人,对人不友好甚至怀有敌意。[8]
(三)不同待人接物方式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差异
待人接物属于自我暴露型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最高,而防守伪装型的得分最低。从人际交往主体的特质看,那些为人真诚坦率、性格外向、表里如一、乐于与人交流分享的女大学生更受他人欢迎,更容易与人成为朋友。相反,那些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口是心非、虚伪做作的女生在大学面临交往困难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辅导员应根据95后女大学生的性别特点和情感需要,对在交往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的女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她们学会交往,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菊.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92.
[2]王树青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29-30.
[3]魏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1.
[4][5]张琴心.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量表编制及群体特征的差异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李浩.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3):87.
[7]王旭飞等.“90后”的个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5(02):93.
[8]李珊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4):46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