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丛丛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为人们解读分析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以BBC和《中国日报》对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对新闻标题及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新闻语言之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读者能够在新闻报道阅读中培养一种批评阅读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马航事件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8-02
新闻语篇,以其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而备受欢迎。然而,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新闻语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2014年3月8日,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T3)
BBC:Malaysia flight MH370: Chinese families vent anger (T4)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China 'will not give up' on plane (T5)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T6)
对比以上标题发现,在T1中并没有强调主语,在表达时并没有强调主语,并且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焦急的心情,而在T4句表达同样内容时,直接表明了主语Chinese families,并且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解读了中国乘客家属的生气。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的分析,T4句属于物质过程,vent angry意思为发泄出气,强调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的冲动和烦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的形象,给读者一种误会。
(二)及物性
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可以分为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6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加者)、时间、空间和方式,这就是及物性。[5](Halliday,1985)本文将从及物性视角具体分析马航事件6篇新闻报道中的过程类型,探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文本的主句中出现的过程类型。通过数据统计发现,6篇新闻报道中,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占了半数多,其中《中国日报》为54.9%,BBC为55.6%。其次为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中《中国日报》的比例为29.4%,BBC为26.7%。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旨在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物质过程动词使用上,不同的媒体所使用的不同的词语也隐藏着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中多运用pledge,urge,promise等正面的、负责任的词语来表示中国政府对马航事件的态度,例如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on Monday,“China will not reduce its current forces and will expand the search area on water and on land by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而在BBC中却出现了complain等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词语,例如Earlier,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complained that there was“too much confusion”regarding information released about the plane's flight path. 同样是对外交部发言的描述,BBC的转述展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言语过程是指用话语的形式来讨论事件的发生。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来增强语篇的说服力。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能是直接引语,也可能是间接引语。统计中两个媒体的言语过程的数量虽然相差不大,但是其言语的来源是存在差别的。《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有7次,而BBC中直接引语只有3次,所以《中国日报》中信息来源更加直接,真实可靠。在间接引语中《中国日报》中大多引自政府,外交部以及当事人,而在BBC中则有部分引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官员,引述源较为模糊。
(三)情态
情态系统能够表达出作者或者报道者对事物所持有的判断或者观点,体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通常,英文语篇中的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can,must,will,etc)、情态形容词(supposed,aloowed,etc)和情态副词(probabaly, possibly,etc)来表现。
此次收集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并没有使用一些带有绝对意义的情态动词“must”“have to”等,但使用了一些带有情态意义的副词等。例如,the oceans play an absolutely critical role in the climate system.在马航搜寻的过程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印度洋是一个重要的搜寻点,所以BBC在报道中使用了absolutely这个情态副词表达印度洋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在文章中也透露出搜寻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从文章的标题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就可以看出。在接下来文章中Put that another way: it would take 20 dedicated ships 10 years to do the same task. This could be achieved for about $3bn.其中的would表示了一种推测,进行一个完全的搜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见BBC认为马航搜索的前景是不乐观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发现,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新闻媒体及其所代表的权力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新闻报道中的选词、引述等都反映出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权利机构的意识形态,这也证明了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人们在审视新闻报道时,需要培养一种批评的眼光,去发现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Power and the News Media[M].New Jersey:University of Amsterdam press,2006.
[2]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2):40.
[3]黄国文,葛西达.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Van Dijk,T.A.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