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2016-06-06 08:28张红英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高中地理培养

摘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绿色这个内涵在过去是从来没有提过的,这足以见得生态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而高中地理学科有着明确的环境教育导向,确定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高中地理在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关键词:生态意识;高中地理;培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人类对资源与环境正进行着掠夺式的开采与破坏,地球的面貌也在逐渐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已成为当今一项函待解决的问题。而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明确提到:要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突出体现了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同时也为环境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优越的实践平台。因此,地理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要充分利用其学科的特殊性对祖国的下一代进行生态环境的渗透和培养,让子孙后代都能以爱己之心来爱护环境、尊重生态、保护地球。

一、 地理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3月6日上午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这充分说明,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不能鼠目寸光地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方针来进行发展,一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进行的发展都是盲目的、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然而,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人类自身。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待环境的态度与方式,而素质的提高则依赖于教育,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加强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地理学科作为人地关系的显性学科,在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生态意识上起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站在全球视角上对环境现状进行把握,对环境趋势进行预测,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也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是21世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地理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教材为基础,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可以作为环境教育内容的知识,并且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扩展,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渗透。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近些年全球各地出现过的极端天气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全球变暖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思。在此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例如,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回收、少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还要注重联系乡土地理,将身边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素材的实例融合到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素材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工业布局、农业生产、河流治理、资源的开发、植被的破坏、废弃物的回收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再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发展性建议和设想。例如,在学习工业布局和五种指向性工业时,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或者周末时间对长沙市的工厂进行调查,考查工厂的布局位置、周边的环境状况、污染处理情况、河流清洁度、风向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建设中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感性认识。

时事与新闻是地理教育中最好的素材,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征服自然、改善环境的欲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借助世界各地最新的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環境保护教育,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教育性。例如,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15至2016年全球正遭受着1951年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此次厄尔尼诺事件造成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大范围地区出现干旱、强降雨等气象灾害。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个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对厄尔尼诺事件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生态教育渗透。现代化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单一教学,而是要以课堂为主线,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辅线,抓好课堂的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做好补充。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什么是环境,要怎么进行人地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学生也许学会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甚至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有益于环境的,哪些是有害于环境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环境意识,就能在生活中加强对环境的关爱与保护。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良好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例如,在植树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种1-2颗树,并向学生介绍绿色植物的环境价值,让学生树立起保护植被的意识。另外,生活当中还很多环境保护的主题节日,包括“地球日”、“节水日”、“地球熄灯一小时”等,都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积极响应。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例如:在街坊邻里进行环保宣传,号召大家不要乱扔瓜果纸屑、做好垃圾分类,爱提倡大家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等。只有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了,环境教育才不会流于空洞。

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生态教育渗透,为提高下一代的环保意识,为社会主义的持久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波.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9)

[2]查玉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14,(9)

作者简介:张红英(1990.01-),女,湖南省张家界市,湖南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地理课程教学论。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高中地理培养
人对自然的暴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