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鹰 胡晓丽 刘 颖 何春凤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足外踝三针对中风足内翻康复的临床观察*
郑海鹰胡晓丽刘颖何春凤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足外踝三针对中风足内翻康复的疗效,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足外踝三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每周连续6次,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内翻角度的测量、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及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踝关节内翻角度的测量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及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Hoffer步行能力分级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有明显改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P> 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在Berg平衡量表得分方面均有改善,P<0.05,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和推拿对于患者足内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体现在其平衡能力、行走能力及关节活动方面,针刺治疗效果在行走及关节活动度方面要优于推拿疗法。
主题词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穴,申脉穴,丘墟 穴,昆仑
中风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就世界范围内来看,中风(脑卒中)当前仍是导致人口死亡的第三位病因以及导致成人残疾的首因。我国每年中风病发病率约为200万,其中约15%的存活病患需要照看,随着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中风(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可以得到充分及有效的救治,但多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及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并且“足内翻”是中风偏瘫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态症状,影响患者的步态、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损伤下肢运动能力的功能[1-2],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足内翻多由于中枢神经传导障碍,导致踝关节控制周围肌肉牵张的反射出现控制紊乱,使患足出现不对称在内外侧肌肉肌张力上,进而不能平放[3],引起内翻,影响患者步态,限制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代医学对足内翻的治疗采用口服药物降低肌张力、注射肉毒素、运动疗法、佩带踝足矫形支具、康复训练及手术等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及不安全因素存在。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法针刺足外踝三针(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治疗中风患者足内翻,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出血患者58例按数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在 32~78 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通过头颅 CT、MRI 检查均已证实诊断;发病时间为15d~3个月,均存在足翻。统计学分析可见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推拿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在治疗过程中规范操作,两组均治疗3个月,3个月后进行统计分析。
诊断及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岁以上,80岁以下;③伴有足内翻,出现足内翻症状时间>3个月;④患者愿意接受普通针刺治疗;⑤患者病情稳定。
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康复训练;②佩带矫形器具、使用肉毒素及手术等;③足内翻出现时间>3个月; ④中风合并严重骨关节病,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或癫病者;⑤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患者。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将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RCT),每组均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控制,如血压、血糖等,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防治并发症等常规基础治疗。
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两组入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组给予针刺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定位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0.30mm×25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直刺进针约0.5~0.8寸,行捻转提插补法1min,留针30min,出针急按针孔,每周连续6次,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对照组以推拿治疗,在施行患侧肢体揉、按、扌衮等手法操作后对取承山、悬钟、昆仑、丘墟等穴进行穴位点按1min左右,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对足内翻进行矫正。 推拿1d1次,每次30min。
疗效标准 踝关节内翻角度的测量患者取俯卧位,足踝部放于床缘,以踝后方两踝中点为轴心,以小腿的后纵轴为固定臂,轴心与足跟中点的连线为移动臂,嘱患者患侧下肢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在足内翻角度最大时,测量足内翻角度。测量时选用同一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测量,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最大足内翻角度。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步行能力评定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半定量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的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行能力水平。根据患者的治疗前后步行情况,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分级,判断足内翻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
Berg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最高分56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根据患者所得分数,提示患者的平衡能力强弱,是否能独立步行。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平衡能力测定以评价其平衡能力。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疗效分为痊愈、好转及无效三种。痊愈临床表现:足内翻症状完全消失,并且能独立行走;好转临床表现:足内翻症状的程度减轻(足底与下肢夹角较前增加 15°以上),并且能在辅助下行走或行走能力较前平稳;无效临床表现:足内翻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选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
治疗结果踝关节内翻角度测量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组、对照组)足内翻角度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数据显示针刺和推拿对中风患者足内翻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足内翻疗效比较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P=0.02(P<0.05),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对两组患者Hoffer步行能力分级治疗前后的评定。针刺和推拿治疗方法对步行能力改善均有疗效,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 05),结果见表2。
表2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注:针刺和推拿对患者Hoffer步行能力分级评分改善均有疗效,治疗组(△P=0. 000)及对照组(△P=0. 000),其△P均小于0.05,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故有统计学意义。但又见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Hoffer步行能力分级评分经秩和检验,▲P=0. 478 > 0. 05,无统计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Berg平衡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针刺和推拿对足内翻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均有效,并且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得分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表3 Berg平衡量表
注:经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P<0.05),两组治疗后级间相比▲P=0.036(P<0.05),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效标准对比通过针刺足外踝三针对中风患者足内翻治疗有显著差异(P<0. 05)。结果见下表。
表4 两组间疗效对比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25(P< 0.05),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脑卒中导致的足内翻,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与脑干反射亢进,致使胫骨前肌、伸趾肌等无力,进而致使小腿三头肌、屈趾肌以及胫骨后肌等的痉挛,从而引发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形成了足内翻,中风患者的踝关节表现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足下垂内翻。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足内翻是限制患者行走的一个重大问题,足内翻主要是因为肌肉痉挛而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态等[4]。目前临床中大量足内翻评定多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表、Berg平衡量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等进行评价。在本次临床结果中显示针刺和推拿对于患者足内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体现在其平衡能力、行走能力及关节活动方面,并且在行走及关节活动度方面,针刺治疗效果要优于推拿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中风患者多因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故而发生脑脉癖阻或血溢脑脉之外[5],足内翻是其常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步态和平衡能力。中医阴阳理论认为脑卒中后足内翻的表现可概括为阳缓而阴急,阳经穴可激发阳经之经气调节经筋,而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位于外踝尖下凹陷中,其下有腓骨短肌腱、距跟外侧韧带,分布有腓肠神经的分支。昆仑穴亦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于脚踝外侧,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主治下肢痿痹,此三穴均为足三阳经穴,均在于足踝的外侧,具有振奋阳经经脉气血,活穴荣筋的功效,从而达缓解与足内翻相关的肌腱、韧带、肌肉拮抗失衡状态,从临床选穴可见,针刺此三穴,可舒缓阴筋,调畅气血,达到行气活血止痛,养筋营肌缓急效果,从而促使足内翻肌肉群兴奋性降低,以纠正足内翻。现代康复医学认为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就可以介入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但由于中风后患者病情的发展,在其痉挛期以及患者早期的不当运动皆可造成其足内翻,对于其康复应以预防为主。
现代医学对痉挛期多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如神经递质抑制药物(巴氯芬)、骨骼肌肌松剂(妙纳)或注射肉毒素、佩带踝足矫形支具等方法,这些疗法有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经通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以其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上次研究通过兴奋拮抗肌群,抑制痉挛肌群,调节肌群肌张力,从而改善足内翻症状。本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足外踝三穴针刺治疗足内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以期对其作用机制及其时效量效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Meijer R, Plotnik M, Zwaaftink EG,et al.Markedly impaired bilateral coordination of gait in post-stroke patients:Is this deficit distinct from asymmetry A cohort study [J].J Neuroeng Rehabil,2011,8:23.
[2]武哲丽,陈群.脑卒中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足底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 7 (28):1444-1446.
[3]Mukherjee A, Chakravarty A. Spasticity Mechanisms-for the Clinician [J]. Front Neurol,2010, 1:149.
[4]毛玉溶,李乐,陈正宏,等.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 27 (S): 442-447.
[5]惠建荣,惠建萍,王院春,等. 治未病思想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2012,33(10):1369-1371.
(收稿2015-12-27;修回2016-01-11)
External ankle three acupuncture needlesto treat strephenopodia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Liaoning Aff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TCM University(Shenyang110032 )
Zheng HaiyingHu XiaoliLiu Yinget al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ree acupuncture needles insert them located on external ankle to treat strephenopodia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Fifty-eight cerebral haemorrhag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randomly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numbering thirty and twenty-eight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inserting three needles located on the external ankle.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ressure (Tui Na). The order of the treatment was six days continually per week followed by a one day break, for weeds fo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ith three courses continues in total. 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92.3%,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75%,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bviously.Conclusion: In order to applied acupuncture and acupressure (Tui Na) on the stroke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showed manifest effetely improvement. It displayed on balance, walking ability and the function of joint, to use external ankle three acupuncture needle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acupressure (Tui Na) on the aspect of walking capac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joint.
KEY WORDSPoststroke syndrome/ acupuncture-moxibustionPoint BL62(Shenmai) Point GB40(Qiuxu)Point BL60(Kunlun)
【中图分类号】R7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5.04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09)
·针灸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