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军,罗 杰
分层优化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何 军1,罗 杰2
(1.四川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2.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以高校体育训练现象为底基,对“分层优化”体育训练方法的价值作用进行分析,阐述了在大学体育训练中实施分层体育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实际训练状况,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分层优化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训练环节中的应用,以期对高校公共体育训练方法给予参考.
分层优化训练;高校;体育训练;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体系的开展,传统“整齐划一”的体育训练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高校训练,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体育训练方法已经变成一种趋势,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阶段、不同爱好、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对一般水平和个体差别、集体提高和个人进步、局部发展和整体提升的关系给以促进,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1],使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闪光点适时得以发光.因此,研究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训练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特点,在分层优化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分层优化训练在高校应用的方法及要求,并探讨出动态分层训练的原则,提出时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体育训练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微观理论支撑.
体育是一门对个人身体协调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身体练习课程,因为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尽相同,传统体育训练中整齐划一的模式训练方法过于单一、训练过程过于机械且缺乏新颖、训练目标缺乏层次,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一层不变的训练方法不仅会导致学生倦怠学习,还会导致训练效果逐渐偏离训练目标.而分层优化训练就是在高校新课程改革后应运而生的创新性训练方法[2].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认知和掌握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的个性不同,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设计训练内容,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带着目的性和针对性区别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综合能力表现,如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等,进而根据总的训练目标,依据训练内容来划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使每一个学生均能在自身原具备的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它不仅弥补了传统体育训练方法的不足,更贯彻落实了高校体育训练改革中所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3],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兴趣需求,最终达到总体训练目标.
分层优化训练是在满足训练大纲和要求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所普遍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而将不同学生从学前至学中到学后划隔不同的分层[4],本着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从训练设计、训练内容到训练目标均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化,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享有不同的辅导和指引,以分化目标达到总目标实现的最大化.
2002年颁布新的指导纲要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即所谓的“三自主”[5].为了研究分层训练在高校中的应用,对于高校训练中应用分层训练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高校的体育课设置调查中表明(见表1),有90.4%的学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同时有70%的学校对大三以上的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同时也可以看出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还有12%的学校在大一并未做到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三自主”的学校,多半还是按年级选择(见表2),学生的差异只单纯的按年级分为初、高级或是只考虑了学生对项目的兴趣,没有全面考虑到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异,还是不全面的.这就意味着目前普通体育课程设置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方面是不够的.
表1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设置状况调查Table 1 Survey on the set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2 教师对分层训练的应用状况调查Table 2 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eachers to the stratified training
高校学生的差异性是分层优化训练实施的依据,灵活的视角是实施分层优化训练的助推力[6],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个性学生不同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灵活的视角利用空间和时间的递进使其逐渐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训练,使基础薄弱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对各方面稍强的学生要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有所提高;对有体育锻炼心理障碍或有身体生理原因而导致锻炼困难的学生要给与特别的照顾.针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其本质特点和心理特质,因材施教,分层优化各个环节的训练细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探索自己喜欢并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过教师灵活的迁移训练,使学生从试探学习到探索学习,使教有法,学有心,让学生在学好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发现新的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获得,并养成独立的好习惯[7].
教师和学生对分层的态度也是分层训练的重大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就总体来说基本和教师的观点一致.有78.2l%的教师是接受分层次训练的,学生对一般分层训练的支持是62.97%,有31.05%的人反对.分层训练如果可根据学习情况调整层次,对分层训练支持的人数上升到85.86% (见表3).因此,在高校实施分层训练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1 区别对待原则是分层优化训练得以实现的基础 区别对待原则不仅是分层优化训练在高校得以实践的基础,也是分层优化训练的最基本的原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训练环境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划分不同的层次,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让每一个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同的成功满足感,从而使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
3.2 全面性原则是保证提高分层学生整体水平的基础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宗旨不仅是促进学生的外在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内在心性的修养,不仅发展优等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要发展中差生的综合能力[8];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各项技术,还要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并传播体育锻炼的方法.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例如在健美操的课堂训练中,不仅要多关注基础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较弱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忽略基础较好和身体协调性较好学生的学习进度,杜绝其产生优越感和懒惰心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培养他们的规范技术、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延续,最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3.3 循序渐进原则是高校体育分层优化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的根本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事物、动作技能、人的身体及心理机能的变化规律应运而生的,高校体育训练也是一个人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施教过程,在进行分层优化训练时就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修养也是一种考验[9].在高校进行分层优化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内容要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前后衔接、逐步提高,不仅要考虑到课与课之间要相互联系,更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掌握动作技能后要懂得技能迁移和实践运用,循而有始、始而为终,从基础开始抓起,从掌握开始引导创新,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获得训练效果,达到训练目标,从而调动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提高高校体育课训练质量效果有显著的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3 教师和学生对分层训练所持的态度Table 3 Attitud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e hierarchical training
4.1 忽略课程的总体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不仅是体育训练的主要依据,也是体育训练的指明灯,而全面熟悉和掌握课程总体目标也是进行分层次训练的基础,因此,不同层次的划分要以总体目标为基准,以不同学生不同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才能更好地综合考虑个性和共性,分层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关系,更好达到训练效果.
4.2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高教体育训练中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状况的把握是作为施教者在确定不同特点学生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之前的关键所在,应该提前全面掌握所训练学生的各项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特征、身体素质、体智水平、心理适应、性格爱好以及接收新事物、新知识的态度等,只有充分了解了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度的协调和训练层次的划分.
4.3 训练层次的划分要合理合情 训练内容是固定的,但训练层次是可以灵活划分的[10],高校体育训练亦是如此,它可以随着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而变化,也可以随着教材的难易或同一教材不同的章节而变化,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不仅与其学习能力有关,更与其身体基础素质、动脑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关.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划分不同学生之间的层次时应注意:首先,划分层次仅是作为达到整体训练效果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区分优差生的标准,教师要对待各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勿把低层次学生当差生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进行分层优化训练时,一定要理解分层是为优化训练而服务的深层含义,注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长短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进步空间.最后,分层优化训练不仅是一堂课或一门学科进行训练时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更是一个学生甚至一个班级整体提高的一个助力,其最终应综合向高层次发展[11],所以,各个层次之间要保证互相衔接,进而延续性地保证一个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5.1 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适时的分层 在训练活动开展前,通过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分类测试和考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特征、身体素质的差异及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将一个整班的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训练群体,且分层后教师要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仔细地了解和分析,并做好记录分类建档,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训练中最重要的环节[12],针对不同特点及不同性别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男女生的性格及身体运动能力有所差异,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针对比较难掌握的新知识,可以设计一些过渡性和趣味性的辅助练习或诱导性的内容,如在课前准备活动时可以把训练内容的某一具体动作改良或变化一下,加入课前游戏或准备活动中,安排的辅助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和适度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心理预热期,进而更好地引入新的训练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是达到各个分层目标的保证,也是达到训练总目标的基石,且训练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随时准备适时调整.
5.2 依据不同训练阶段的目标分层进行优化 目标是训练阶段效果的最好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效果的指航灯,更是新课程体系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之一[13].因此,适当的目标非常必要,所制定的分层目标应适合各层次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之能通过努力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使综合能力较弱学生差而进优,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强而更强.例如,在进行排球公共体育课训练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球性了解程度,还要考虑到男女的技能接受能力和综合体育能力.针对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制定相对较低的既定目标的基础上从基本动作开始逐步教授,且要从细节方面给予更多地指导.对于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在基本训练步骤保证的基础上引导其学会技术要领,但不能忽略要适时巩固直至知识、技术形成自动化.针对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群体相对要求更高,在快速学习并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扎实巩固,并引导其对于所学知识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所学技术能更好运用的策略性技巧,使其具备创新性思维,并在其中教会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引导其优而补差.帮助综合能力较弱学生,缩短优差生距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教会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另外,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课堂实况和总训练目标为依据,设计各个分层的分目标.对于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可以设置分训练目标高于课程总目标,以探究性创新学习为出发点,采取启发式的点拨训练法.对综合能力居中的组别,训练目标的确定可与课程训练目标一致,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训练任务的能力为宗旨,以提示讲解、共同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尽量使其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于综合能力较弱的组别,可将训练目标分成递进而连接的若干分目标,根据学生自身的个人情况,提示其可以分几步或延长时间逐渐达到要求目标,由于此组学生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对教材要把握深度、讲解详细,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逐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14].总之,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分组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充分把强、中、弱的学生的主动性分别调动起来,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分组的训练目标拟定,逐个实现分目标,从而达到最终的整体训练目标.
5.3 在训练中根据不同的分层设计多角度的学习评价 体育训练过程本质上是认知与实践2个方面同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标志着训练目标的实现与否,而这些正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中所要注意的评价问题[9].因此,多角度的、多元化的训练评价也是分层优化训练的重要环节.训练过程在分层次时,对不同分层的学生群体的教法不同,练习方法也不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降低训练难度的方法来递进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情,进而快速赶上基础较好的学生.例如,采用竞争性评价高标准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针对中等生,对基础较弱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找到其成功的闪光点.同时,要考虑到课改结构,在进行同一节课时既要考虑总体课程目标“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兼顾各层次的分支环节,采用“既分又合”的训练模式,从集体集中讲授到分层次练习再到分层次指导,进而分层次纠正学生的偏差,掌握部分直至获得整体的提高,在进行技术练习时,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段进行搜集和评定学习效果,及时通过有效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组织进一步训练,从而使练习达到预期的最好状态.从每一个细节细化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分层优化训练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使不同特点学生均能吸收新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强制到主动吸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避免了人数较多班级出现差生被边缘化的情况出现.
分层优化训练在高校体育训练中被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训练理念,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也是高校体育训练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职称的教师,不定期的举行围绕分层优化训练的实践交流会,经常分析总结以寻求更好的途径,进而更好的规范体育教师的训练行为,促进体育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从而成为分层训练时效开展的助推剂.
目前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分层优化训练”正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逐步开展,但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教师如何把握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如何因人、因材施教等,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加强仍旧不能松懈.
总之,分层优化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新的训练思想,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里素质教育在体育训练方法上的最好体现,更是目前我国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中克服不同学生之间差异达到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使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快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更能使处于综合能力较弱层次学生也能参与到增强体质的体育学习中,变被动要求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加快了跟上整体训练目标的速度.分层优化中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也解决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矛盾,针对性的组织训练,分层次的确定分目标,因材施教的传授新技术、新知识,对于大面积提高训练效果以及整体管理学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需要清楚的是实施分层训练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经历和思考,必须要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和综合能力等情况.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耐心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后续衔接,保证分层优化训练的持久连续进行.
[1]张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与多元协调发展[J].考试周刊,2007(14):87-89.
[2]季浏.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J].体育训练,2006(5):4-6.
[3]王玉花.初中体育选项课分层训练的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97-106.
[4]王耐.合作学习若干理论之比较[D].杭州:杭州师范学院,2006:113-119.
[5]赵闯.高校体育课训练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44-45.
[6]李久德.关于体育课个别化训练之研究[J].体育训练,2001(7):6-7.
[7]梅玉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训练过程结构:谈高校体育选项课自主分层训练过程的实施[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3):79-81.
[8]王华,张小宏,侯光.关于分层训练中训练管理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2(1):19-21.
[9]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训练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78-380.
[10]刘留,张进喜.分层训练法在体育训练中运用的研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1):85-87.
[11]张孝军,李莉.论分层训练模式的负而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1):124-125.
[1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训练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75-78.
[13]赵振浩.关于体育训练中分层训练的实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2):89-90.
[14]曲连珠.试论分层训练法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3):143-144.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Training
HE Jun1,LUO Jie2
(1.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6,Sichuan; 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Sichuan)
This paper takes 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training as the base,the value of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sports training methods was analyzed.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yered sports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y sports training was explaine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ining situation,layered optimization training application in university public sports training process was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e,in order to give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to college sports training methods.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teaching;college;sports teaching;application
G807.04
A
1001-8395(2016)05-0778-05
10.3969/j.issn.1001-8395.2016.05.028
(编辑 李德华)
2016-03-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TY2016215和XXTYCY2016D01)
何 军(1978—),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E-mail:1201494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