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秀蓉
摘 要:个体的诵读与群体的诵读,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个体的诵读必须要有典型性示范性,群体的诵读要体现群众性和普及性;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可以分三级层次依递有序推进,其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开放化、生活化”。
关键词:经典诵读;引领;形式;长效机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9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66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一听就能引起共鸣,产生兴趣。要真正遵循“以读为本”的理念,达到以“能读能诵,鉴赏致用”,教师要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感悟体验,更要在诵读中形成积淀。笔者现就结合我校实施的经典诵读活动,将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体会与做法——“一二三四”总结分析如下。
一、构建一支引领队伍
经典诵读,教师的引领是首要的。学校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语言面貌好、以语文教师为主体的经典诵读师资队伍,为经典诵读长效机制打好基础。经典诵读离不开语言表现力。一堂成功的诵读教学课,教师用声情并茂 、引人入胜的语言,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模仿、创作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汲取经典的营养。师范学院中文专业课程设置,对诵读发声的技能、技巧训练留下了空白(怎样正确呼吸运气,怎样清晰的咬字吐字,如何做到自然圆润的发声……)掌握发声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经典作品的内在情感,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掌握节奏、重音、语调等语言表达技巧外,更要揣摩和掌握汉语发声的特点,借此达到用心去读、用声传情的目的。“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教师的诵读水平要达到较高的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反思,长期修为。
二、做到两种形式并举
个体的诵读与群体的诵读,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个体的诵读必须要有典型性示范性,群体的诵读要体现群众性和普及性。典型示范和推广普及是两种形式的有机融合。对于教师来说,个体的诵读要富有节奏感,突出有声语言的音乐美、和谐美和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经典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群体诵读也要坚持三原则:坚守全员参与原则——每天有定期的读诵经典时间,面向全体学生组织集体诵读活动,推广普及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持之以恒原则—— 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展经典诵活动,要建立长效机制,整体推进、常态落实,坚持不懈。分层实施原则——按学段循序渐进,分层实施,营造文明和谐的书香校园环境,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
三、分三级层次依递有序推进
(一)班级重在诵读实效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用经典诵读的魅力“唤醒学生的个体潜在力,促使其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经典的意境、写作背景,还要将经典诵读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身先示范,树立标杆,增强示范性,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启发学生,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并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要讲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训练学生掌握好朗读节奏的要领,要将诵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校级重在宣传发动
对于学校来说 ,开展经典诵读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经典诵诵读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熏陶、积累、感悟、领会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诵读写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启迪心智,净化心灵。
(三)县、区级以上重在影响辐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经典诵展示和教学研讨交流,多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打造经典诵读基地,创造性地开展经典诵读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推动区域经典诵读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
四、特色鲜明做到“四化”
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开放化、生活化”。
(一)诵读化
“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诵读的定位要高于教学的背诵,它同时具有教育、展示、示范的功能。诵读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声音表现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现场感。诵读注重情感体验,经典作品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典雅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在优美的诵读声里得到咀嚼,诵读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把声音转变为有意识的文化储备,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情境化
“情境化”就是将诵读和音乐图画舞蹈等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的经典诵读。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美的陶醉美的享受。从朗读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色彩美、书法的线条美,以及舞蹈的灵动,故事的生动……创设氛围 ,把学生引入情境,诵读经典,陶冶身心。
(三)开放化
开放化即课堂开放,学科融合。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经典诵读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学习评价形式多样,解释、背诵、默写,主题研究汇报、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评价更具过程性和实效性。
(四)生活化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典诵读生活化,让学生把中华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诵与学做人联系起来,使他们“我欲仁,斯仁至矣”。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诵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2).
[2]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蒙台梭利
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2(4) .
[责任编辑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