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斌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已深入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情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5
黑格尔曾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个性偏向发展。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新课标对教师作用又有了新的界定: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情感、教学态度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笔者就这个问题试作些粗糙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探讨。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一个“爱”字,教师应以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表达爱的情感,让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浓浓爱意。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才能、禀赋等,就谈不上教育。”爱学生第二要尊重学生,尊重的基础是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问题学生,不能随便给他们戴上“笨蛋”“道德败坏”的帽子,应遵循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批评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脯做人。爱学生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一个学生数学差,语文不一定差,低年级差不一定高年级还差,要相信人人有才,坚信人人成才,重要的是给他们发展变化的时间,提供发展变化的空间。爱学生第四要讲究爱的艺术。“严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严而出格,严而出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应具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讲究爱的艺术。
二、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感良好态度的关键
数学学习情境指完成数学学习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自始至终离不开情境,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态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悬念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创新生活情境,进入角色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可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一方面尽可能让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降低难度,便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障碍情境,激化冲突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创设开放情境,活跃思维
开放的情景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开放,要尊重学生,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学习内容的开放,指一些条件多余,缺少或较为隐蔽,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问题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自练、互练。在课堂上,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创设开放的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三、发挥评价育人功能,让学生享受成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有力保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对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如何激发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良好态度”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并为之付出聪明才智和勤劳的汗水。
参考文献:
[1] 曹文君.教学培养制度中教育主体的自主性[D].武汉:华中科技
大学,2010.
[2] 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河北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