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异同的个案分析
——以一则中文体育报道为例

2016-06-02 01:38田良斌

田良斌,李 雪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概念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异同的个案分析
——以一则中文体育报道为例

田良斌,李雪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两大理论,在解释新意义的产生途径上有所不同。同时运用这两个理论对一篇中文体育报道的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对比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在概念结构解释力上的异同,从而为加深对这两个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提供个案参考。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中文体育报道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中指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1]由此诞生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同时吸收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优点,克服了其在一些在线语境和特殊语境中解释力不足的缺点。[2]在以往对于这两大认知理论的研究中,不乏对这两大理论解释力的比较研究或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对语篇的分析,然而鲜有学者运用这两大认知理论框架对体育新闻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对比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力。本文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整合理论来分析解读一篇中文体育报道,以对比这两个理论对语篇意义的构建和阐释作用。

一、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3]Lakoff和Johnson认为,一个领域和另一个领域约定俗成的联系造就一个隐喻,而存在于概念域层面的隐喻动机使隐喻概念化,而非纯语言学的隐喻。[1]也就是说,我们不仅用隐喻性的语言讲话,我们还用它来思维。概念隐喻是一种跨领域的概念映射,且这种映射是不对称的,通常是单向的。[4]概念隐喻通常被定义为包括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及其映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 cognitive model)和意象图式结构(image shcema)在内的一种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理论[5]为基础,将心智空间视为基本单位,创造性地提出“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包括单纯网络(simplex network)、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多域概念合成(Multiple-scope Conceptual Blending)。Fauconnier主张意义的建构依赖一个“后台认知”的复杂系统来补充没有被语法所明确说明的细节。这个系统模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或称普遍空间、一个合成空间。[6]两个输入空间分别部分地投射到第四个整合空间,然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层创结构。依照Coulson的观点,概念整合的主要任务是将人们熟知的概念化成分整合成为新的、有意义的成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动态的实时意义的建构过程。[7]

二、例证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的对比

在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合著的Cognitivelinguistics[8]中,对比分析了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之间的异同,同时也提出二者具有互补关系,且每一理论分别处理彼此阐释不到的现象。在书中,作者将不同之处总结为七条:并不是所有的整合空间都具有隐喻性质;整合过程的跨空间映射不是单向性的,不具有严格的方向性;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而概念隐喻理论以概念域为基本单位;概念整合是一种多空间映射网络模型,不同于概念隐喻的双映射域模型;概念整合着眼于非常规的、动态的、实时的概念表征,而概念隐喻主要针对常规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关系;二者在方法论上强调的重点不同,概念隐喻理论是从大量的隐喻表达来寻求其概念共识,而概念整合理论却是以具体的意义构建过程为重点,尤其关注其本质和特别之处;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过程中会生成一个层创空间,而概念隐喻则不会。

《中国日报》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英文媒体,因此,本文以来自权威性较高的《中国日报》(中文版)的一篇体育报道为例来阐释这两种理论对语篇意义的构建作用。该报道的标题为《前瞻:魔登需继续统治力 火箭欲擒小牛3—0争赛点》[9]。该报道在标题中给出休斯敦火箭队已经先发制人主场赢得两局,倘若在达拉斯小牛队主场的比赛中再胜一局,那么小牛队将无反击之力。

1.概念隐喻理论对报道的阐释

该报道中的隐喻表达主要有两类:比赛是战争、球队是国家。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完成的,即利用源域的概念结构来建构目标域的概念结构,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具体、更形象地理解目标域要表达的概念。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说话人往往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事物。[10]由报道中出现的隐喻性语言构成隐喻表达,即表1中给出的“比赛是战争”和“球队是国家”是分别利用“战争”的概念域知识和“国家”的概念域知识来建构篮球比赛和球队,比如“明天他们将做客迎战达拉斯小牛队”[9]。报道把火箭队明天将和小牛队比赛隐喻为火箭队将迎战小牛队。

这种隐喻映射是具有认知基础和心理真实性的。从纵向看,战争和国家的起源及发展要远远早于篮球的产生及发展。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战争理论著作的兵书《孙子兵法》,而篮球的产生却是在19世纪末。从横向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变得愈加多元化,如“货币战争”“水之争”“宗教战争”“打击恐怖分子的战争”等,而篮球的发展在这一维度上相对迟缓。从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角度来看,战争更容易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更能牵动人们的神经。因此,相对于篮球运动来说,战争更具有体验基础,即使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也会有丰富的间接认知体验,这也导致我们对于战争的概念更为熟悉。因此,在报道中采用这种隐喻映射也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从而使人们更能感受比赛的气氛,并了解比赛的相关事宜。比如“哈登和霍华德要继续发挥领袖作用”[9],该句隐喻通过国家概念域中的“领袖”这一隐喻,很形象地让人们了解了哈登和霍华德在火箭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概念隐喻的“恒定原则(the Invariance Principle)”来看,对于哪些源域可以建构目标域及哪些隐喻蕴含可以应用到目标域似乎是有一些限制条件的,[8]也就是说,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发生映射不是任意的,源域中的隐喻蕴含必须和目标域的内部结构保持一致,否则无法进行跨概念域映射。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标域到源域的投射。这种投射是部分的,因为源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koff提出的“恒定原则”,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11]报道中的隐喻类型“比赛是战争”和“球队是国家”都遵循了“恒定原则”。战争中的相关投射结构和篮球比赛的部分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国家中的部分投射结构和篮球队的部分结构也是相互照应的。在表1中,这两种类型在报道中出现的隐喻表达被较为系统的投射关系清晰地阐述出来。这篇报道就是通过这些隐喻表达,借助其源域和目标域的跨概念域映射以人们更为熟知的概念结构进行语篇的意义构建。当然,在报道中还有其他相关的隐喻表达,比如:队员是机器,例如“钱德勒要努力在内线给霍华德制造麻烦”“火箭队就曾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小牛队逆转淘汰”“帕森斯因为膝伤赛季报销”[9]等;球队是人,例如“可是小牛队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除了巴里亚和哈里斯外,小牛队还可以考虑费尔顿”“常规赛中火箭队最近3次做客达拉斯2胜1负”[9]等。这些也都说明了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广泛应用,且是人们进行思维的方法,这都将促进受众对于报道的理解。

表1 “比赛是战争”和“球队是国家”的隐喻投射

2.概念整合理论对该报道的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意义构建的重要理论,它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借助概念整合网络可以对语篇的意义构建提供强大的阐释力,并在阐释过程中揭示出和概念隐喻的关系。输入空间里的元素和结构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而且层创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认知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减活(deactivate) 旧的联系,激活新的联系,结合语境和储存在记忆里的知识框架,重构新的空间并进行重组和整合。

先从报道的标题入手“前瞻:魔登需继续统治力 火箭欲擒小牛3—0争赛点”。对于标题中语篇意义的构建,需要借助多域复合网络进行阐释。多域复合网络是建立在双域网络投射基础上的多空间运作,多域复合网络可以在更多的输入空间上以平行投射或复合投射形式运作并多次发挥作用。平行投射是指输入空间链信息的同时平行映射,复合投射则是首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12]对于标题中的意义构建,首先来说,“魔登”是新创词汇,是概念整合的结果。这一新创词汇是指“魔术”的霍华德和“火箭”的哈登组合,通过部分—整体转喻、隐喻,“魔”是指“魔术”的霍华德,“登”是指“火箭”的哈登,这本身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输入空间一为霍华德曾经效力的NBA篮球队魔术,输入空间二为哈登和霍华德现在所在的NBA篮球队火箭,类属空间为NBA球队。我们可以对合成空间进行完善和细化。合成空间1为以霍华德和哈登组成的“魔登组合”为主力的球队。由于这四个空间中都具有NBA篮球队员的框架,所以这一整合网络是镜像网络。

到此为止,整合网络并没有结束,因为合成空间1中的“魔登组合”球队要和“统治力”进行意义构建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根据百科知识,“统治力”属于国家框架中的范畴元素,因此,输入空间一为火箭队,输入空间二为“国家”,而类属空间则包括共有元素,即引导者或组织者。对于国家来说,需要有一个高级组织者来组织、引导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可以平稳快速地发展;对于球队来说,在比赛中需要有人对自己的队员进行组织领导,从而赢得比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国家”空间中的组织框架来建构“篮球队”空间中的意义,形成合成空间2,即“魔登组合”需要继续带领团队赢得比赛。对报道的语篇他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合成空间3。“擒”是战争框架中的语义元素,那么要用“战争”中的元素和篮球比赛进行意义构建,就需要进一步进行网络整合。输入空间一为“以魔登组合为主力的火箭队和小牛队的比赛”,输入空间二为“战争”,类属空间为“竞争者之间的比拼”。在输入空间一中,火箭和小牛两篮球队的竞争有输赢之分。在输入空间二中,战争双方也是一种“竞争关系”且有输赢。根据百科知识,对整合进行完善,合成空间3为火箭队和小牛队的战争。众所周知,篮球比赛五局三胜,目前火箭队已经赢得两局,已经获得比赛的赛点,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火箭队希望可以客场再赢一局,完胜小牛队。完整的整合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整合网络

三、结论

笔者先对认知语言学的两大理论即概念隐喻及整合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运用两个理论对同一篇中文体育报道的意义构建进行了阐释。从分析中可以得出,在解释复杂、动态的语篇意义构建时,概念整合理论比概念隐喻理论更具阐释力,其整合过程主要是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来形成凸现结构,以及促进新颖概念化的形成。这些新颖的概念化涉及推理、情感反应和修辞功能的产生等因素。[13]在单域的跨空间映射中,概念隐喻和整合理论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生成层创结构,这是原来的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概念结构,是概念隐喻理论做不到的。概念隐喻理论一般解释的是常规的受到“恒定原则”限制的隐喻表达,而概念整合理论阐释的是动态的、实时的、具体或特殊语境中的概念结构;概念隐喻理论从不同隐喻的相互蕴涵关系角度,对语篇的意义建构进行阐释,而概念整合理论是从整合不同心理空间中的组织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 考 文 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6-23.

[2]李福印,田聪.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2):35-40.

[3]UNGERER F,SCHI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ESL,1996:118.

[4]CROFT W,CRUS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6-20.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179.

[7]王晓婧,张绍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模式重构[J].外语学刊,2015(2):43-48.

[8]EVANS N,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6:295.

[9]前瞻:魔登需继续统治力 火箭欲擒小牛3—0争赛点[EB/OL].[2015-10-20].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4-24/content_13600360.html.

[10]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5):10-15.

[1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12]汪少华,樊欣.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J].外语研究,2009(4):24-29.

[13]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1):42-46.

A Case Study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Power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Taking a Piece of Sports News in Chinese as an Example

TIAN Liangbin, LI Xu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As two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re different in interpreting meaning genera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two theorie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a piece of sports news in Chinese, aiming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ower of the two theories in interpreting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o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sports news in Chinese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6)02-0060-05

作者简介:田良斌(1989- ),男,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YY001)

收稿日期: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