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艳梅,周 华,戎靖枫,苑春元,黄牧华,王 佩,尹 琴,徐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研究
单艳梅,周华,戎靖枫,苑春元,黄牧华,王佩,尹琴,徐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21例冠心病病人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比较病人冠心病发病率以及与年龄、体重指数、家族遗传病史的关系。结果入选病例共计321例,其中男198例(61.7%),女123例(38.3%),年龄28岁~85岁,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痰湿质(23.4%)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9.0%)、阳虚质(14.3%)、瘀血质(14.3%)和湿热质(10.6%)。病人体质同时受到年龄、体重指数(BMI)、家族遗传病史、不同病情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9种体质类型中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的冠心病发生率最高,提示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更易发生冠心病。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体质;预防和治疗;体重指数;胸痹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在《内经》和《金匮要略》中早有记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亦日益严重,恣食膏粱厚味,加之社会心理压力较大,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发病群体逐渐向年轻人中蔓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医体质学说是研究不同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据此分析不同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势,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基础,从而对疾病的防治和预后起到指导作用的一门学说[1-2]。《伤寒杂病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中医认为体质是疾病的内在因素,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其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趋向性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病变类型的趋势,其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体质被称为疾病的“活性载体”[3-4]。历代医家也从体质的方面论述过卒心痛的病因病机, 如《玉机微·心痛》有云:“然亦有病人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本研究以探讨不同冠心病病人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目的, 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10月—2014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门诊或住院部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病人321例。
1.2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
1.3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85岁,性别不限;②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至少一个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50%;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完成体质问卷调查者;④排除不能或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调查者;⑤排除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人。
1.4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年龄、 性别、体重、遗传病史、病程等和中医体质相关信息两个部分。调查人员现场直接询问被调查者并填写量表,确认调查资料合格后由专人进行体质分析。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ZYYXH/T157-2009)[6],结合王琦编制的9分法中医体质辨识量表[7]。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个亚量表,共67个条目的体质信息[7]。问题按 5 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据分数结果判定体质类型。根据分数结果并且结合中医辨证,得出每个人的体质类型。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入选病例总计321例,其中男198例(61.7 %),女123例(38.3%),年龄28岁~85岁(64.93岁±10.44岁)。
2.2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平和质6例(1.9%),气虚质61例(19.0%),阳虚质46例(14.3%),阴虚质19例(5.9%),痰湿质75例(23.4%),湿热质34例(10.6%),瘀血质46例(14.3%),气郁质26例(8.1%),特禀质8例(2.5%)。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五个体质类型中,以痰湿质、气虚质占大多数,阳虚质、瘀血质、湿热质比例也较高。
2.3不同性别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男性病人常见体质类型(≥30%)多为痰湿质、气虚质和阳虚质,女性病人常见体质类型(≥30%)多为痰湿质,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中医体质病人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详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例(%)
2.4不同年龄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对不同体质病人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中医体质病人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两两比较发现,冠心病病人中气郁质、阳虚质年龄较大。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s)
2.5不同体重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中国成人体重指数(BMI)的分类标准[8],将体重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2)、正常体重(18.5≤BMI≤23.9 kg/m2)、超重(24 kg/m2≤BMI≤27.9 kg/m2)和肥胖(BMI≥28 kg/m2)4组。纳入病例中正常体重者最多,为275例(85.6%),其他依次为超重者46例(14.3%)。不同中医体质病人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冠心病病人中痰湿质BMI较高。详见表3。
表3 不同体重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s)
2.6不同体质冠心病病人家族遗传病史比较纳入病例中有家族遗传病史病人263例(81.93%),不同中医体质病人家族遗传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经两两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不同中医体质病人家族遗传病史存在差异。详见表4。
表4不同体质冠心病病人家族遗传病史比较
例(%)
3讨论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痰浊、瘀血,其发病机制为心脉痹阻,胸阳不振,正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停滞,易生瘀血、痰浊,邪实阻滞脉络,脉则不通,即冠脉狭窄或闭塞;《太平圣惠方》曰:“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诸病源候论》曰:“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阳虚则寒,寒凝血脉亦可引起心脉痹阻;《继志堂医案·痹气门》中指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隔间”。《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则指出:“疲血痰饮之所冲,则其痛掣背……手足俱青至节,谓真心痛”。血停成瘀,瘀阻脉络,气机受阻,脾气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于胸中,胸阳不振,发为胸痹心痛病。本研究对321例冠心病病人的体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痰湿质、气虚质最多见,各占总病例数23.4%、19.0%,其次为阳虚质、瘀血质、湿热质,各占总病例数14.3%、14.3%、10.6%。此研究结果和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本研究分析了不同体重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发现痰湿质病人的BMI指数最高。章楠在《医门棒喝》中描述:“如体丰色白……每生痰涎”。《金匮要略》所言:“胸痹发生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清代龚信《古今医鉴》提出:“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表明肥胖人易生痰湿,而痰浊是胸痹心痛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贯穿胸痹发生发展的始终。而本研究纳入病例中以痰湿质病人的冠心病发病率最高,此与祖国医学关于胸痹病的理论相辅相成。痰湿为阴邪,其体质状态主要特征是黏腻、重浊、易于留滞。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糖脂代谢、内分泌失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均与“痰湿”的形成有相关性,而肥人则多具有脂质能量代谢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的病理表现,因而痰湿质病人多肥胖,BMI较高。中医学理论认为痰湿有“有形”和“无形”之分,而西医学认为痰湿乃有形之物。大多数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中医学中的“痰浊”可能是高脂血症和高凝状度态在机体的反映[9]。血黏度增高是缺血性心脏病有价值的早期预报因素,而痰湿质病人的血液循环就是以血液黏稠性、凝固性和聚集性增高为主要特征[10]。冠心病病人微循环障碍,血小板聚集率异常升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堆积。血脂、脂蛋白的增加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促进黏附浸润到动脉内皮细胞的纤维蛋白、脂蛋白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11]。这些病理变化都为痰浊致病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的科学依据[12]。现代人多恣食高粱厚味,生冷不惧,滋生痰湿,加之全球生态环境日益变暖,使人类久居湿地,所以积极干预肥胖病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其痰湿体质对冠心病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质决定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对某些病因的耐受性和易感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往往与体质具有密切关系;体质亦决定疾病的变化规律。这种个体差异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正如《伤寒杂病论》说:“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医宗金鉴》说:“人感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个体体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冠心病是慢性长期疾病,因而研究不同冠心病病人体质特点可能对将来冠心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古人早已经意识到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亦然。不管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还是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中医体质学理论都是重要构成部分[13]。祖国医学强调体质与个体发病的相关性,提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法则[14],应和了不同体质冠心病病人危险因素的概念。中医体质学能够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对不同体质的偏颇状态实行尽早干预调节,从而进行病因预防、临床预防,实现未病早调质及既病则防传变,以实现中医“治未病”。冠心病易感体质的早期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对于常见的易感体质人群应该进行早期干预,注意从饮食、心态、起居、情志等方面纠正偏颇体质类型,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为祖国医学从“治未病”角度从而对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因样本量有限,有些依据尚不足,今后还需继续扩大样本量和研究中心,以便能够客观反映冠心病人群的体质分布规律,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69.
[2]宋红普.对中医体质调研的几点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3):50.
[3]马壮.再论中医体质学说[J].吉林中医药,2008,28(3):157-158.
[4]王文宝,曹峰林,李辉,等.北方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2,22(2):1-2.
[5]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75-76.
[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7]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25):97-99.
[9]Gray RS,Fabsize RR,Cowan LD,et al.Risk factor clustering in the insulinresisitance syndrome.The Strong Heart Study[J].Am J Eoudenuil,1998,148:869-878.
[10]熊碧文.体重指数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161-162.
[11]陈可骥,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487-488.
[12]宋璟璟,李绍军.胸痹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9):11-13.
[13]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5.
[14]王琦.中国体质学说现状与展望[J].高血压杂志,2002,8(2):6-8.
(本文编辑郭怀印)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onstitu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han Yanmei,Zhou Hua,Rong Jingfeng,Yuan Chunyuan,Huang Muhua,Wang Pei,Yin Qin,Xu Jijie
Shuguang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tient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nstitution type,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TCM treatment of CHD.MethodsReferring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CM criterion of Wang Qi,three hundred and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CHD were tested by the questionnaire.Comparison the incidence of CHD,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with age, body mass index (BMI),family history of genetic.MethodsTotal of 321 cases was enrolled, of which 198 males (61.7%), women in 123 cases (38.3%), of age 28 to 85 years.The phlegm dampness constitution (23.4%) was the most common, followed by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19.0%) and 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14.3%), blood stasis type (14.3%) and wet-heat type (10.6%).The age,BMI, family medical history, severity were factors of constitution.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CHD was higher in patient with constitution of phlegm dampness constitution,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pedicin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ody mass index
(收稿日期:2015-10-19)
Corresponding Author:Zhou Hua
中图分类号:R541.4R2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6.00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6-0561-04
通讯作者:周华,E-mail:zhouhuam@hotmail.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No.81303104);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No.12401901901)
·临床医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