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声中没有她

2016-06-01 03:33段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洛丽塔主体意识

段红

[摘要]《洛丽塔》的女主人公洛丽塔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源于生命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家庭的悲剧、亨伯特的囚禁和奎尔蒂的欺骗等等。创伤使洛丽塔既无喘息之机,又无逃脱之路。在经历一系列创伤之后,洛丽塔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也逐渐丧失。直到最后,洛丽塔才慢慢走出创伤的阴影,主体意识也得以构建,但因为洛丽塔无法从创伤中痊愈,等待她的注定是悲惨的结局。

[关键词]洛丽塔;创伤理论;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79-02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洛丽塔》是其经典之作,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众多学者以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剖析、解读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围绕伦理问题、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小说描写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其形象深入人心,其悲剧令人心痛。本文基于创伤理论,通过深入解析,揭示了女主人公从主体意识缺失到成熟女性的艰难成长历程的悲剧人生,以凸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将“创伤”(trauma)定义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这种经验便可称为‘创伤。”通常情况下,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较于成年人则更易遭受创伤,受到伤害。“遭受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症状,并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在弗洛伊德看来,因创伤引起、未及时得到缓解并“坚持”许久的症状,就是“童年创伤性悲伤”。人在旅途,难免会遭遇各种创伤性事件如灾害、意外等的发生。面对这些创伤性事件,儿童、少年等未成年人群体,往往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绝望感。因此,部分未成年人会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当然,如果适当应对,这也不失为一剂良方,既治愈了创伤,又锻炼了心智,进而促进了身心健康。

美国创伤理论家卡露丝认为:“创伤描绘了对对突发或灾难性事件难以承受的经历,而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并出现难以控制的重复性的幻觉以及其他的困扰症状”。这种症状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例。长期严重的创伤会导致少年儿童内心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甚至情绪紊乱。“童年创伤性悲伤”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突出表现是情绪状态的大起大落和有意疏远社会或他人,呈现出情感离解的状态,只愿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为伍,当然同龄健康者不在之列。由此可以看出,创伤的复原关键在于构建当事人的安全感,并恢复、提高其对外界的信任度,引导他们向外界敞开心扉,倾诉其创伤经历,进而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回归正常人生。

二、洛丽塔自我意识的丧失:多重创伤

洛丽塔,一个12岁的少女,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一员,饱受多重心理创伤:身处单亲家庭、母女关系不和谐、遭遇亨伯特非人般的控制而失去人身自由、又蒙受奎尔蒂爱的欺骗。历经重重创伤之后,洛丽塔逐渐丧失了其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终日生活在惶恐抑郁和愤怒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曾数次陷入创伤的漩涡。

首先家庭的悲剧留给洛丽塔无尽的创伤。12岁本应是享受父母之爱的年纪,而洛丽塔却无缘拥有。早年丧父,弟弟夭折,亲人的相继离世带给洛丽塔无尽的心灵创伤。更不幸的是,母亲并没能给予她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心,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强度。与之相反,母亲对她却极度冷漠甚至是厌烦,她认为洛丽塔“是个十足的讨厌货”一无是处,浑身的坏毛病:暴烈、好斗、吹毛求疵、喜怒无常、固执难管。母亲只看到洛丽塔身上诸多的缺点却看不到她身上的闪光点。由于家庭的变故,母女关系的极度紧张。加之母亲突然的离世,致使原本就不完整的家庭亦不复存在,洛丽塔彻底成了孤儿,这无疑给她幼小的心灵又增添难以抚平的创伤。

母亲离世后,亨伯特则以继父和监护人的身份出现,但他并未给予洛丽塔真正的父爱。相反,亨伯特给予她的却是非人般的控制,使其丧失了原本的自由与天性,亨伯特施与的畸形的爱,让小姑娘无法接受、难以忍受。变态的同居生活完全摧毁了12岁少女原本应有的正常生活。为了进一步控制洛丽塔的人身,掩盖这种反常的父女关系,亨伯特禁止洛丽塔约会、与陌生人交流,干涉她参与社会活动;亨伯特不尊重她的人格,限制她的人身自由,肆意搜查她的房间,侵犯她的隐私,对她严加防范,防止她离家出走,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洛丽塔失去了人身自由。此外,亨伯特对她进行威逼利诱,来维系这种畸形的关系。在周游美国的两年中,洛丽塔饱受折磨,身心俱疲,经常处于无助、恐惧、愤怒与抑郁之中。这种变态的生活方式致使洛丽塔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无法回到少女本应有的生活状态。因此,这种创伤经历带给这个小姑娘的伤害是致命性的,对她人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而奎尔蒂的出现带给了洛丽塔人生新的希望,重新点燃了她生命的火焰。奎尔蒂是洛丽塔生命中真正为之痴狂、爱恋之人,然而,这个男人带给洛丽塔的却是更多的女性伤害、留给她更多的心理创伤。较之亨伯特,奎尔蒂带给洛丽塔心理创伤程度更深、危害更大,原因就在于:亨伯特毁掉的只是她的生活,而奎尔蒂却彻底毁了她少女的心。为了控制、利用洛丽塔,奎尔蒂展现了他的表演天赋,通过制定并参与实施洛丽塔摆脱亨伯特的计划,使洛丽塔产生错觉,误以为这个男人是真心爱他。然而,事实证明,这也不过是一个骗局,奎尔蒂真实的目的不过是想利用她去拍摄一些低级下流的电影,而当洛丽塔不能满足他的这些需求时,便一脚将其踢开,彻头彻尾地欺骗了洛丽塔对他的感情。迷恋奎尔蒂的过程,同时也是洛丽塔再次迷失自我的过程,又一度丧失自我的主体意识。可叹,命运对这个少女是如此之不公,再一次被男性捉弄。当她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一切晚矣,洛丽塔的内心再度遭受重创。

三、洛丽塔主体意识的重构:创伤后走向重生

(一)建立安全感,讲述创伤经历

抚平创伤,建立当事人新的安全感以及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讲述创伤经历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洛丽塔正是借助这两种方式彻底挣脱亨伯特控制,重获新生的。为了摆脱亨伯特的人身控制,洛丽塔刻意重构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吸引外界的关注,为自己赢得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一方面,她会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参与校际的戏剧表演来缓解亨伯特施加给她的痛苦、恐惧与不安。另一方面,洛丽塔开始向亨伯特的权威发起挑战,作为独立个体的她,主体意识被逐步唤醒,她通过借助奎尔蒂来打乱亨伯特的计划,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洛丽塔的安全感。最终,在奎尔蒂的帮助下,洛丽塔成功挣脱了亨伯特的人身控制,摆脱了这种扭曲的生活方式。另外,通过向好友蒙娜讲述创伤经历也有益于帮助洛丽塔重构主体意识,逐渐恢复了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慢慢抚平了创伤经历带给她的创伤,慢慢走出亨伯特带给她的创伤阴影。

(二)重建人际关系,回归正常生活

摆脱了亨伯特的控制不久,洛丽塔却又深陷奎尔蒂的骗局,真爱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欺骗,这再次将洛丽塔推人心理创伤的万丈深渊,而且彻底毁了她的心。经历这次创伤之后,洛丽塔自我的主体意识和作为女性的自尊心再一次被唤醒。她勇敢地直面现实,不再任由奎尔蒂摆布,开始踏上了追求新生活的征程。在随后的岁月了,她相继在一些地方小镇从事餐厅工作,有缘结识了丈夫迪克。接下来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波澜不惊,但却很幸福。即便亨伯特又做出了承诺,要给她幸福,洛丽塔也断然回绝。因为,她深知只有跟迪克在一起,她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虽然生活比较清贫,但她却能免受身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折磨。在创伤理论中,重建人际关系抚平创伤及其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洛丽塔正是通过重建人际关系,融入了社会,组建了家庭,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回归到了生活的原初。

结束语

创伤理论为深度解读《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经历了重重心理创伤之后,洛丽塔通过重建安全感,敞开心扉讲述创伤经历的途径,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重新融入了社会,回归到了正常的婚姻生活中,同时,其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也得以重构。总之,基于创伤理论深度剖析《洛丽塔》,能够挖掘出其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洛丽塔主体意识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