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对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6-06-01 03:33李艳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主题背景

李艳丽

[摘要]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关键词]背景;主题;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77-02

一、简介

莫言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首屈一指。2012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小说在构思,哲学含义和意象的使用上与当代其他作家有很大不同。莫言之所以能够取得当今的成就,除了与自己十分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关,还与他对外国文学营养的借鉴与吸收有关。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外来的艺术思想相结合,让莫言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环境和独特的人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期)”。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三方面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二、创作背景:乡土情结

莫言以描写故乡的故事闻名,可以说,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碰触了故乡土地的灵魂。少年时期,莫言希望能够远离家乡,因为他厌恶并憎恨她,可是,当他离开之后,却意识到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爱与依恋。是的,莫言的作品大都与故乡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故乡的土地,故乡的河流,是他想象的沃土。总体来说,莫言的这种乡土情结可以归纳为两种感情,即怨乡之情与怀乡之情。山东省高密县是莫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少年莫言就对这里充满厌恶。因为这里生活条件恶劣,村干部狡猾奸诈,老百姓生活极其困苦,毫无幸福感可言。当时莫言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远离这里,寻找外面的世界,并且永远都不再回来。年少时的饥饿感和孤独感是莫言一生中不可忘怀的痛苦经历。可是,当离开这个让他伤心及厌恶的土地三年之后,莫言重新回到了这里,他心里充满着一种控制不住地激动。他深深意识到,故乡是一个人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二十年的农村生活,虽然伴随着数不清的苦难与坎坷,可这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生活体验,是自己文学创作独特的精神家园。

在西方,也有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也把自己的创作背景设定在自己的故乡——一个南方小镇。他就是福克纳。一个叫做“高密东北乡”,一个叫做“约克纳帕塔法县”,故土虽然不大,但两位作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领域里所构建的时间领域却是无限巨大的,所阐述的象征意义和精神意义也是无限巨大的。

与多数美国南方作家相似,福克纳的作品中体现了非常浓厚的乡土意识,家乡的文化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然而,福克纳的乡土情结也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家乡美的热爱,也有对家乡丑陋的愤慨。他描写大自然,赞美故乡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揭露了在社会变革时期,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所以说,福克纳对家乡的复杂情结是与美国当时社会变化及福克纳家族变化密不可分的。福克纳热爱自己的家乡,可是他也知道,传统的种植园经济必将会被资本主义经济所替代,所以他想表达自己的不舍情结。福克纳在发表了小说《沙多里斯》之后,发现自己的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是非常值得描写的,甚至觉得自己花费一生的精力也不能把他的故事写完。福克纳对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执著启发了莫言。他觉得福克纳能够以家乡为背景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也一定能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造出属于他的新天地。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一笔财富,他要在这里创建一个由自己来主宰的文学共和国。莫言从福克纳的文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文学创作要立足于一点,然后进行深入的剖析,描述与想象,这样的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被世界认可。

三、主题思想:爱恨交加

莫言对自己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情感总体来说是爱恨交加的。他在《红高梁家族》这部小说当中有所表达,自己曾经极度热爱高密东北乡,也曾经极度仇恨她。莫言作品所体现的这种主题思想与福克纳不谋而合,这也反映出福克纳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福克纳对故土的爱恨交加的情感贯穿于整个“约克纳帕塔法”系列作品。小说在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中充满痛苦与不安。福克纳对南方的恨主要是由于他本人的价值观与当时美国南方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南方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奴隶制度与种族主义与他的自由,平等理念完全不相容,这是他不能忍受的。于是,在作品中,福克纳极力暴露南方的罪恶,揭示其终将消亡的命运。虽然福克纳憎恨南方,但他更强调自己对家乡的爱。在小说中,福克纳指责南方人理想的幻灭,道德标准的沦陷等等,但他的本质态度从来都是同情的,而不是敌对的,在指责中暗含着他深深的爱。从福克纳的小说,讲话,以及书信,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故土以及家乡人们在情感方面强烈的认同。

无独有偶,莫言对故乡的情感也是爱恨交加的。在《红高粱》里,他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莫言对故乡的很主要是由于她的贫穷,落后与愚昧。在他的笔下,故乡的农村生活既不是热情洋溢的,也不是诗情画意的,而是灰色的,充满了贫穷与苦难,压迫与辛酸。莫言对故乡的故土,乡村的家庭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否定的。正如他在作品中所提到,“我的家乡经常停电,水又苦又涩,冬天又没有取暖的设备,我害怕艰苦,所以至今没有回去。”当然,莫言对自己的故土也有热爱的一面,但这种爱是在他离开了故乡之后才意识到的。他在作品中曾经写过自己回乡时的心情,“汽车一进高密地界,看到了熟悉的河流和土地,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我的心中就涌着一种十分激动的情绪。”这种对故土的爱是完全自然的,是溶于血液中的,无论怎样也无法抹除的。莫言在精神上是完全不能离开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故乡的。从他的小说,能够看出莫言对家乡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他们顽强的生命力的颂扬。

四、艺术手法:意识流

在意识流这一概念中,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动状态,由理性的自觉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莫言在叙述故事时,对时间进行了颠倒,然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在人的意识中流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福克纳对其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颠倒了故乡的先后时间顺序,使小说如片段般错乱的进行下去。萨特曾经说过,对于福克纳来说,“现在”并不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划定界线或有明确位置的点。他的‘现在在实质上是不合理的;它是一个事件,怪异而不可思议,像贼一样来临——来到我们跟前又消失了。”福克纳的故事叙述是意识流动的,是片断性的,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整理编织。莫言的叙事手法和福克纳的相似。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只是瞬间的一缕光线,一种记忆,一个印象,读者从中可以感觉得到超现实主义的力量。

萨特曾经这样问过,为什么如此多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选择运用意识流这种近乎荒谬的写作手法呢?他的解释是,“我们必须从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状态中找寻原因。”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例如20世纪初的美国和当下的中国,具有很多的荒谬性。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觉察到了这种荒谬性,找到了“意识流”这种具有现代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小结

莫言曾经说过,“中国文学离不开世界。”莫言对于西方作家福克纳等的学习借鉴,是其作品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的原因之一。从莫言与福克纳作品的相似性可以看出,纵然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完全不同,但所表达的人类对于精神上,物质上的向往与追求却是相同的。中国的文学创作者们,只有敞开心胸,放眼世界,吸取借鉴其长处为我所用,才能够让世界看到我们,才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主题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