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张春艳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纹样的比较研究
王 华, 张春艳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为全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蜡染,进而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蜡染为例,探讨其蜡染纹样的风格及差异。以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蜡染纹样的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纹样的色彩、题材、构图等方面对比分析各族蜡染纹样风格的异同。各民族传统蜡染纹样色彩构成均涉及传统的蓝白色,间以红、黄等彩色,不同的是其色彩的表现手法;以大自然、几何形态及二者相间为题材的各民族蜡染纹样的侧重点不同,苗族着重运用对称、均衡的构图手法,瑶族区别于苗族饱满流畅的构图风格,较为清晰、朴素,布依族则多采用平面构图,且变化和谐,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并从地理、社会环境入手,探讨了影响其风格异同的因素。
蜡染; 纹样; 风格; 色彩
蜡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蜡染纹样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点,具有主客观2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方面是作家的创作追求,客观方面是时代、民族乃至文体对创作的规定性。由于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思想气质的不同,作家、艺术家们在处理题材、结构布局、熔铸主题、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1]。
传统蜡染是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各民族作为独立的创作者,由于其发展历史、信仰崇拜、审美情趣等不同,其传统蜡染的风格各具特色。本文从色彩、题材、造型、布局4个方面探讨蜡染纹样风格,且以苗族、瑶族、布依族传统蜡染纹样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蜡染纹样图片均取自拥有“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民间蜡染艺人洪福远先生的《福远蜡染艺术》作品集[2],选择同一创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排除主观方面对纹样风格的影响,从而更有利于探讨、对比、研究各民族纹样风格的异同及环境、社会等客观因素对其的影响。
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七分颜色三分花”“先看颜色后看花”的说法。在观察纹样时,通常首先关注的是纹样色彩。同一个纹样,不同色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3]。作为染织工艺之一的蜡染的传统染色,是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色彩效果。因靛蓝作为织物染料,取材易且可由人工栽培而大量收割,故在古代印染工艺中,靛蓝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植物染料,也是蜡染首选染料[4]。古代也存在着其他颜色的植物染料,且不同植物可染出不同颜色,如茜草、红花、苏木等可染红色;栀子花、槐花、姜黄可染黄色;冻绿及含叶绿素的植物可染绿色。
靛蓝为传统蜡染纹样的主要色彩,以现代化学知识理论可解释为: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普通的冷水中便可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其他颜色的植物染料却需要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织物,否则较易掉色,且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故古代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而我国古代蜡染是由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起始,然后向其他各少数民族传播,故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蜡染均是以蓝白色为主色彩。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展,民族艺术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也制作出彩色蜡染,制作彩色蜡染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先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将其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方法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5]。
1.1 苗族蜡染纹样色彩
在色彩处理上,苗族蜡染多为蓝白两色交融,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拥有深刻内涵和感情意蕴,充满幻想与希望;白色是白云的颜色,象征纯洁和智慧。蓝白结合,有靛蓝、浅蓝、深蓝,单纯而不单调,使画面产生极富变化的色彩层次和悠远、稳重、朴素、清新、高雅的效果。苗族也有部分彩色蜡染,即蓝白与其他颜色交替使用或在蓝色、白色的底布上,点缀以红、黄等颜色,使画面生动、活泼,并能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古朴中显得艳丽[6]。且其传统方法中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当这两色与蓝靛相融,即形成草绿和赭石等色调。
1.2 瑶族蜡染纹样色彩
瑶族服饰色彩丰富,可从其名称看出,如“花篮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等。有关蜡染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涉及瑶族蜡染纹样色彩的,故本文从瑶族服饰色彩入手,以探讨蜡染作为瑶族服饰之一,除传统蓝白色外所能体现的色彩。
关于瑶族服饰色彩最早的记载为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四)中对盘瓠的神话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之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其五色即是来源于对自然界认识推崇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色。瑶族人的五色中,蓝色和白色既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的史实记载:红色像火一样,是其民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获得食物和吓退野兽的保障;黄色是太阳,代表光明,给人以温暖,在瑶族人心中,其亦能弥补民族伤痕和和抚慰民族情感,同时也给予他们生存的希望;黑色是对土地赠予的感谢,对土地力量的崇拜[7]。由此可推断,瑶族蜡染纹样的色彩除传统蓝地白花或白地蓝花外,也可能出现红色、黄色、黑色等。
1.3 布依族蜡染纹样色彩
布依族服饰崇尚青、白、蓝,早在明代弘治年间由赵攒、王佐纂修订的《贵州图经新志》对布依族服饰记载:“以青布一方包头,着细褶青裙,多至20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衣袭之”。通过“青衣”“青裙”的服饰描述,可见“青”在布依族服饰色彩中占据重要地位。到乾隆年间《南笼府志》中记载“衣短裙长,色怖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布依族服饰从“衣尚青”到“色怖青蓝”“红绿花饰”,其色彩逐渐丰富,但“青”色仍是最主要的色彩[8]。沿袭至今,布依族的服饰“青”色依然是布依族传统服饰代表颜色,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说,蓝色亦是布依族服饰主要色彩。
布依族传统蜡染的色泽以深蓝、浅蓝、白色为基调,色泽层次丰富,令人感觉清新淡雅,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美感[9]。布依族蜡染独具特色的冷色调即蓝色,既体现了布依族人民长期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底蕴及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又彰显了勤劳质朴的布依族人民朴素的生活风格和温婉的民族气质。
1.4 各民族纹样色彩风格的对比
结合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及民族历史、习俗等,对比苗族、瑶族、布依族传统蜡染纹样色彩可知,其各自的色彩构成并无明显的差别,都涉及到蜡染传统蓝白色彩,有红、黄等其他色。不同的是其色彩的表现手法,苗族蜡染色彩对比明亮鲜艳,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蓝、白相间的基础色上涂上红、黄等颜色,通过色彩间的碰撞形成别样的蜡染纹样风格;瑶族与苗族族源相同,服饰色彩文化上无太大差别,其蜡染纹样传统色彩亦是以蓝白为主,间以红、黄、黑等色,色彩更为繁复绚丽且互相融合;布依族蜡染纹样色彩尚蓝,清新淡雅,质朴纯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美感,体现着布依族人民坚毅顽强的民族发展历程以及怡然自足、稳静沉着的民族心理特征。
纹样的题材是指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作品素材,也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与蜡染纹样的种类联系起来,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历史、人文、地理等有着密切关系。
2.1 纹样题材类别
纵观各民族蜡染传统纹样,可对其题材进行以下归类。
1)以大自然为题材的蜡染纹样。各族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蜡染传统纹样中,以自然万物为意象的写实、写意、夸张、抽象手法的创造比比皆是。自然植物纹样花草树木中,花卉为最常见的题材,如莲花、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星宿花、狗爪花、鸡冠花等;自然动物纹样中,蝴蝶、龙、鱼是最流行的题材,还包括犬纹、鸟纹、蝙蝠纹、蛇纹等;自然之星河山川云雷纹,主要指蜡染纹样中的“天地山川”“星辰云彩”“江河波涛”等,不过这些图案也是被创作者抽象化后的形象组合,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菱形嵌套而成,象征江河纵横。
2)以几何形态为题材的纹样。这一类是由抽象或具象的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为主要元素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几何纹样,如万字纹、菱形纹、涡旋纹及福、寿等文字纹等。有些抽象的几何纹样是对古代纹样的传承,如我国古代陶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钟鼓纹等,这些纹样在蜡染中也较为常见。
3)以自然纹样与几何纹样相间运用为题材的纹样。这类纹样是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相结合,花、鸟、虫、鱼等环绕组成几何图案,近看是物,远看成型,鲜活灵动,簇然成趣,妙不可言,且集各纹样的寓意为一体,富含别样的文化韵味,如图1、2所示。
图1 花、鱼、方形相间的纹样Fig.1 Batik design with flowers, fish and squares
图2 龙、万字、方形相间的纹样Fig.2 Batik design with dragons, types Wan and squares
2.2 各民族纹样题材对比
苗族、瑶族、布依族蜡染纹样的题材虽然相似,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苗族、瑶族较为流行的是自然纹样与传承于古纹样抽象化的几何纹样或是二者相间运用的纹样,布依族蜡染纹样则是以具象或抽象的几何纹样为主。
纹样的构图是指纹样的构成及其图案各元素之间的排列方式,本文无法对各民族每位创作者的每幅作品进行构图分析,故参考染织纹样的构成法则,统一对民族传统蜡染纹样构图进行部分解析。
3.1 纹样构图分类
染织纹样构图一般可分为2类:一是独立型纹样构图;二是连续型纹样构图[10]。
3.1.1 独立型纹样构图
独立型构图形式有多种,可简单可复杂,可对称工整可自由奔放,是纹样设计较常用的构图形式。
1)单独纹样。单独纹样是一种不受限制,可独立成样的基本单位纹样,是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和连续纹样的构成基础。有对称式和平衡式2种构图,对称式构图要求纹样的左右或上下的量与形态完全相等,具有稳重、严肃、大方的特点。平衡式构图纹样的左右或上下的量与形态不完全相同,具有零花、多变、自由的特点。
2)适合纹样。适合纹样具有与外形轮廓相适应的特点,分为形体纹样和边角纹样。其主要构图形式有以下6种:对称式和平衡式与单独纹样构图相同;直立式以中心轴左右对称,纹样向上直立;迴转式纹样也有方向性,上下或左右调向成转换式,如图3所示;辐射式纹样都带有方向性,中心向外或相内,或二者结合[11],如图4所示;填充式是在特定的外形内自由设计纹样。
图3 迴转式蜡染纹样Fig.3 Batik design with rotary style
图4 辐射式蜡染纹样Fig.4 Batik design with radiant style
3.1.2 连续型纹样构图
连续型纹样构图又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
1)二方连续式构图。独立型纹样构图中边角纹样除一些简单的条形装饰外,大都是沿上下或方向反复连续排列的带状二方连续纹样,也有独立的二方连续纹样,如蜡染裙装设计的裙摆部位的二方连续边饰。其构图可分为5种:散点式把1个或几个单位纹样按照一定的空间、大小、距离、方向进行分散式的点状连续排列;波浪式,把单位纹样按照一定的空间、大小、距离、方向安排,形成规则的波浪状排列,这是二方连续中较常用的构图形式,有韵律优美、节奏自然的特点;折线式、波浪式构图的骨格由曲线换成直线,即是折线式,纹样硬朗、坚定;连环式将圆形、涡旋形等基本行进行连环状排列,在骨格空间内加适当纹样,不断重复、连续,形成环环相扣的纹样;综合式,将上述2种以上构图组合在一起即为综合式,以一种构图为主,其他为辅,有着主题鲜明,构图丰富的特点。
2)四方连续式构图。四方连续是将1个或1组单位纹样同时向左右、上下重复排列,无限循环延展的一种图案构成形式。其有以下3类构图方式:散点式。1个或多个纹样在规定单位尺寸范围内作散点状排列,特点是排列灵活多变,主题突出,花清地明,富有节奏感;重叠式。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纹样,作多层次重叠组合而成,特点是主花突出,对比生动,上下有序,层次丰富;连缀式。以1个或几个装饰元素组成的基本单位纹样,以几何曲线为排列骨格,纹样相互连接或穿插,形成连绵不断的、有扩展之感的构图形式。特点是连续行较强,有明显的装饰效果[12]。
3.2 各族纹样构图对比
苗族传统蜡染纹样构图较为严谨,通常运用对称、均衡的构图手法,画面整体活泼、流畅,给人以饱满完整的视觉感受。其设置纹样构图时,一般将各种题材的纹样结合,各式繁复的纹样组合在一幅画面上,使之显得主次分明,繁而不杂,整体感强烈,纹样主题突出且画面和谐统一。对于动植物等自然题材的纹样,多采用散点、平列或分组等构图手法有规律地对各纹样进行组合,内容变化多样、丰富完整[13]。有些纹样中,以鱼形组成花形,给鱼绘上翅膀变为蝴蝶形,远看浑然一体,繁花似锦,近看排列整齐,构图工整细致,如图5所示。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着苗族人的智慧。
图5 苗族蜡染纹样构图Fig.5 Miao nationality′s batik pattern composition
瑶族传统蜡染纹样除拥有苗族纹样构图风格外,其构图较为清晰、精巧、朴素。独幅纹样构图中间连续变化,线条粗中有细、或以细破粗、或以粗助细,以变形夸张的手法构成独特的蜡染纹样风格[14]。
布依族传统蜡染纹样大都是平面构图,画面完整,严谨细致,对称均衡,其间虚实相应,刚柔相间,变化和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其线条优美灵动,将各式纹样组合起来,构成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动静结合互衬的画面[15]。如图6所示布依族蜡染纹样构图,给人“无水鱼在游,无风花在动”的视觉感受。
图6 布依族蜡染纹样构图Fig.6 Buyi nationality′s batik pattern composition
我国蜡染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宗教、习俗、文化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纹样风格的各民族传统蜡染。传统蜡染的形成是以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据此,可将影响蜡染纹样风格的因素分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西南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地区等,其中,贵州是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故以贵州为例,探讨影响各民族蜡染纹样风格异同的因素。
4.1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作为蜡染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各民族蜡染纹样的风格。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山脉众多,境内多谷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且内部地形有较大差异,复杂多样,各少数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间民俗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各民族蜡染纹样风格的异同[16]。例如:境内谷地与洼地多水,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生活在此处的苗族、瑶族的传统蜡染纹样多是自然纹样,如鱼纹、花纹、水纹、树纹等;而在山地高处的布依族,生活环境较为困难,其传统蜡染纹样多是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的抽象化的几何纹样,寓意祈求祖先、神灵的保护,过上美好生活。
4.2 社会环境
包括历史文化、信仰崇拜、风俗习惯在内的社会环境对各民族蜡染纹样风格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
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发展历程的陈述和记载,苗族、瑶族、布依族却没有各自属于本民族的文字,蜡染纹样的图案符号便成为记载民族历史、传说的载体。而每个民族的历史是不同的,故其蜡染纹样风格各异,色彩与题材均有不同。如贵州苗族是一个迁徙而来的民族,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历史悲壮铿锵,其蜡染纹样色彩则大都以深蓝为主,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信仰崇拜指的是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反映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心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崇拜,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纹样的风格,涉及纹样题材、布局。如苗族蜡染传说与蝴蝶有关,“蝴蝶妈妈”作为苗族图腾崇拜出现在蜡染纹样中,且其造型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变化多样;布依族传统蜡染纹样题材最常见的是鱼纹样,鱼的原始寓意象征生殖,寄寓人们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而各族蜡染纹样常用的满地布局也代表着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风俗习惯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风尚、礼仪、节日习俗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在贵州,蜡染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蜡染服装出现在生婚丧、嫁娶、祭祀、节日等各种风俗活动中,风俗习惯因地而异,使得少数民族蜡染传统纹样风格各具特色。如苗族祭祀祖先用的“鼓藏幡”,蜡染纹样中太阳纹、钟鼓纹、龙纹等均跃然其上,且构图均衡、对称。
对西南少数民族蜡染纹样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蜡染,进而对其进行更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本文只借用风格艺术的一个研究问题的视角,属初级阶段的研究。少数民族传统纹样的深度分析研究需进行田野实践考察,将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由纹样风格的视觉表现向其所蕴含的民族特质符号去总结。这将需要更多对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以使得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 侯润宇.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7. HOU Runyu. Music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of Beethoven′s Third 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1: 6-7.
[2] 洪福远.福远蜡染艺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1-20. HONG Fuyuan. Fuyuan Batik Art[M]. Guizhou: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1-20.
[3] 罗曼. 中国蓝染与日本型染工艺文化的差异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装学院, 2012:3-13. LUO Man.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China Aizen and Japan culture type dyeing process[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2:3-13.
[4] 王华. 古代蜡防印花用染料的探讨[J]. 上海染料, 2006, 34(2): 28-31. WANG Hua. Discussion on dyestuff of ancient wax-resist printing[J]. Shanghai Dyestuffs, 2006, 34(2): 28-31.
[5] 李璐. 浅析蜡染艺术的形成及色彩风格[J]. 科教文汇, 2007(14): 193. LI Lu. Analysis of the batik art′s formation and color style[J].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2007(14): 193.
[6] 许哲丽, 郝云华. 浅谈苗族蜡染艺术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J]. 中国市场, 2011(18): 123-124. XU Zheli, HAO Yunhua. Application of Miao batik art style and its use in modern garments[J]. China Market, 2011(18): 123-124.
[7] 叶永敏. 粤北瑶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内容探析[J]. 服饰导刊, 2013(4): 37-39. YE Yongmin. The analysis on content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Yao clothing color in Guangdong northern[J]. Fashion Guide, 2013(4): 37-39.
[8] 余森. 我国西南民族布依族民族服饰色彩的符号性研究[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4): 142. YU Sen. Research on the symbols of national dress color
of southwest of Buyi Ethnic Group in China[J]. Literature Life, 2013(4): 142.
[9] 覃亚双. 布依族蜡染尚蓝心理研究: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的调查[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13: 38. QIN Yashuang.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Blue-preference of buyi nationality′s bati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tone Village of Zhenni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D]. Wuhan: South-Center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13: 38.
[10] 黄元庆. 印染图案艺术设计[M]. 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4-39. HUANG Yuanqing. Pattern Design for Printing and Dyeing[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4-39.
[11] 汪帆. 浅谈缠枝纹的发展[J]. 金田(励志), 2012(8): 76. WANG F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ile[J]. Golden Fields(the Inspirational), 2012(8): 76.
[12] 许哲丽, 郝云华. 浅谈苗族蜡染艺术的风格及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J]. 中国市场, 2011(18): 123. XU Zheli, HAO Yunhua. Application of Miao batik art style and its use in modern garments[J].China Market, 2011(18): 123.
[13] 崔佳伟. 布依族蜡染图案构成方式及其审美意蕴[C]//2008武汉服装学院论坛论文集. 武汉:武汉科技学院,2012: 110 CUI Jiawei. Buyi Ethnic Group′s batik pattern formation and its aesthetic connotation[C]//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 Forum papers of 2008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 110.
[14] 吴晓丽, 刘一萍. 贵州织金县歪梳苗蜡染的文化探究[J]. 纺织学报, 2012, 33(12): 64-69. WU Xiaoli, LIU Yiping. Cultural exploration on Guizhou Zhijin county crooked comb Miao batik[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2, 33(12): 64-69.
[15] 雍自鸿.染织设计基础[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5-27. YONG Zihong. The Basis of Textile Design[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8: 25-27.
[16] 郜凯, 韩会庆, 郜红娟. 文化生态学下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形成与演变[J]. 贵州大学学报, 2010,24(1): 91-95. GAO Kai, HAN Huiqing, GAO Hongjua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Guizhou traditional batik art from the cultural ecology[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2010, 24(1): 91-95.
Comparative study of ethnic groups′ batik patterns in Southwest China
WANG Hua, ZHANG Chunyan
(CollegeofTextiles,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Taking the batik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style and difference of the batik patterns. Which contributes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ethnic batik, then carries on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inority batik label, in this paper, and Miao, Yao, Buyi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batik patterns style i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It 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tik pattern style of ethnic groups from the patterns of color, subject matter and composition. It indicates tha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batik pattern colors are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blue and white color, mixing with red, yellow and other color, while the difference is the color expression; each ethnic batik patterns theme has the different emphasis with their themes of the nature, geometry and two phase; Miao emphasizes in using composition techniques of symmetry and equilibrium, Yao is clear and simple different from the compositional style of Miao full smooth; Buyi is more using the plane composition changes, and harmonious, not restricted to space and time.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tyle from the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batik; pattern; style; color
10.13475/j.fzxb.20141203106
2014-12-22
2015-11-22
王华(196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纺织文化非物质遗产。E-mail: huawang@dhu.edu.cn。
TS 94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