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柳毅:从传说到信仰

2016-06-01 01:10周静如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信仰

周静如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岳阳柳毅:从传说到信仰

周静如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摘要】自唐传奇《柳毅传》之后,东洞庭湖岳阳地区开始大量流传关于柳毅的口头叙事,主要包括柳毅自身的故事、洞庭王爷与民众的故事两大类,反映出柳毅由人到神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柳毅信仰,反映出当地悠久的水神崇拜与民众对君子大义品格的追求。自唐末至清,封建王朝不断敕封洞庭湖神,推动了柳毅信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给柳毅信仰带来了新的影响,柳毅信仰也为处理当代洞庭湖人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柳毅;东洞庭湖岳阳地区;口头叙事;信仰

自唐传奇《柳毅传》之后,与柳毅有关的传说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一般来说,一种信仰民俗,特别是有神格的信仰民俗的形成和延续,必是有某种神话和传说所支持的。”[1]因此,柳毅信仰得以产生、发展,与柳毅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民间传说上升为民间信仰体现出的其实是从口头叙事到行为模式、从表层言语到深层民俗心理的演化。民间传说要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流传范围广,影响力强,并有与此相关的民俗习尚和模式化情节单元的传说。”[2]东洞庭湖岳阳地区作为柳毅信仰的核心地区,流传着大量与柳毅相关的故事。从柳毅传书故事发展到柳毅作为重要的洞庭湖神与民众的故事,反映出柳毅由人到神的发展过程。随着封建王朝对洞庭湖神的持续敕封,柳毅信仰随之获得了其正统地位。随着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毅信仰及其口头叙事,获得了新的生机。

一、柳毅信仰的口头叙事

柳毅信仰的产生与东洞庭湖岳阳地区流传的柳毅故事有天然的密切关联,这些民间故事反映了民众对柳毅的信仰心理,呈现出鲜明的在地化特点。

在湖南省岳阳市,至今还流传着大量的柳毅故事,这是地方民众对神圣叙事的集体记忆。该地区的柳毅故事在情节母题上比较类似,通过文献搜集与口头文献资料总结,柳毅故事的叙事文本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柳毅自身的故事

通过对岳阳市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区飘尾村、岳阳市岳阳县毛田镇石家庄村的访谈调查,以及《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岳阳市分卷》、《洞庭湖的传说》、《洞庭明珠》等民间故事合集中柳毅故事的汇总,柳毅自身故事的主要情节有:

① A 柳毅又名柳明英,郴州人。

B 柳毅即柳明英,洞庭湖畔鲟鱼嘴洲人。

C 柳毅是湖广潭州人。

② A 龙女打破玉帝的玉器,被贬下凡。

B 龙女打破龙王的瓷器(玉器),被罚下凡。

③A 柳毅上京赶考的路上,路遇受夫家华容财主金百万虐待的龙王三公主。

B 柳毅落榜归乡路途,遇到受卿姓夫家虐待在郊外放羊的龙王三公主。

C 柳毅落榜归家途中,遇到受夫家岳州城西门外清百万家虐待的龙王三公主。

D 柳毅在外闲荡,遇到受夫家华容金家虐待的龙王三公主。

④ 柳毅忠厚老实,路见不平,决定替龙女往洞庭龙宫(东海)送信。

⑤A 柳毅在洞庭湖君山上扣橘树,下井入洞庭(东海)见龙王,呈血书。

B 柳毅在洞庭湖前用龙女的金簪开湖现路,入洞庭(东海)见龙王,呈家书。

⑥ 龙女、龙王复仇,形成洞庭湖。

⑦ 柳毅娶范阳卢氏女,即洞庭龙女。

⑧ 柳毅与龙女生了一个儿子,并带儿子回归龙宫。

⑨ 老龙君封柳毅为洞庭王爷。

⑩ 白脸柳毅忙于公务忘记取下面具而成为黑脸洞庭王爷。

基于民间柳毅传书故事的情节,其包含的主要母题有:“叩树”母题、“托书”母题、“龙女报恩”母题。民间的柳毅传书故事与典籍中的柳毅故事并无太大区别,基本还是沿着“柳毅下第或赶考——路遇龙女牧羊——代龙女传书——迎娶龙女”这一线索进行叙事。只是在细节上,民间口头流传的文本更为细致,也更具有在地化的特点。

该地柳毅传书故事的结局都提到柳毅成为了洞庭王爷,掌管洞庭湖地区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关于龙女的遭遇,在民众的口中都提到是由于龙女打破了玉帝(或龙王)的玉器才被贬至凡间受苦,所嫁之人不仅有《柳毅传》中所提到的泾川次子这一种说法,而且还有岳州城西门外清百万家、岳阳市华容县金家、洞庭湖卿家这三种说法,且都是岳阳本地人。在柳毅下洞庭的方法中,有些民间故事版本提到的就是扣橘树下柳毅井而进洞庭,也有的如笔者所举例子中用龙女的金簪开路入洞庭。而且民间故事中多出了洞庭龙王、龙女以及龙女的哥哥洞庭小龙,而非叔叔钱塘君对夫家复仇的情节,体现了其嫉恶如仇的性格,展现了湖南人泼辣、勇猛的个性特点。故事的结尾都提到了柳毅与龙女的夫妻和睦生活,以及柳毅封洞庭王爷的最终结局。柳毅在口头叙事中展现出的君子重义的品格正好满足了民众心中对侠义仁心的英雄和救苦救难的神灵的想象,

(二)洞庭王爷与民众的故事

刘永红在其论文《传说与信仰的互动——宝卷<金花姑娘成道传>形成与传播》中提到:“传说要进入信仰,成为信仰的一部分,那么进一步的仙化是必须的,也就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金花的神迹,提高金花的神格”[3]。柳毅故事也是如此。柳毅传书故事在东洞庭湖地区流传开来后,柳毅被封为洞庭王爷,掌管洞庭湖,成为新的洞庭君,并产生了许多关于洞庭王爷柳毅成为水神之后的故事。

洞庭王爷柳毅与民众的故事主要以柳毅保护湖区民众为主,但也有少量民众戏弄洞庭王爷与洞庭王爷被惩罚两类故事存在。

1. 柳毅保护民众的故事

由于临水而居的天然性,东洞庭湖岳阳地区的百姓,尤其是渔民、船家口中流传的口头叙事以洞庭王爷保护过往客船、渔船、拖沙船,以及保佑百姓家庭事业顺遂为主。

比如流传很广的《磊石山上的长明灯》[4],讲述的是洞庭王爷庙里的柳毅托梦显灵保护被贪官污吏陷害的清官黄世珊在洞庭湖不遭风浪,且告诉黄世珊扩建庙宇,并在山旁建钟楼点长明灯保护过往船只的故事。展现了洞庭王爷柳毅对湖区百姓的庇佑。

2. 民众戏弄柳毅的故事

虽然洞庭王爷柳毅是洞庭湖渔业与水运的保护神,但仍有民众戏弄洞庭王爷的故事流传,这也使得这一位神灵显得更接地气。

在东洞庭湖地区流传着的《排过洞庭不响鼓》故事,就是此类故事的典型。旧时排客过洞庭、下长江都要将竹排改为深水排并响鼓。故事讲述一位叫王承的排客进洞庭因为没钱改排,于是就去向洞庭王爷借钱,并承诺以后王爷一听见放排鼓声就是他来还钱,善良的洞庭王爷于是借了一大笔钱给王承。可王承黑心不想还钱,就悄悄改排不击鼓。由于等不到王承还钱,洞庭王爷听到鼓声就去找,却都找不到。久而久之排客们害怕洞庭王爷弄错而给自己惹麻烦,便都不再响鼓。由于排客的不讲信用,失去了洞庭王爷的庇佑,如今在洞庭湖上就很难见到竹排了。

这一类型故事相较于柳毅与龙女的爱情故事,以及柳毅保护民众的故事,数量很少,且大同小异。从这类故事可以看出洞庭王爷在民众心目中的善良与有求必应。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对洞庭王爷心存敬畏,才能得到他的庇护。

(三)柳毅被罚故事

这一类故事以神人收服洞庭王爷柳毅为主要情节。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洞庭王爷掌管八百里洞庭,凡船只从湖上经过,都必须要用油蜡香纸来敬供他,否则他便兴风作浪打翻过往船只。玉皇大帝派李真人下凡收服洞庭王爷,使他踏实地为民造福。另一种说法则是柳毅由于戴鬼面来慑服水怪,久而久之忘取鬼面而使鬼面长在脸上拿不下来,柳毅每日照镜子都觉得很难过。如果有人泛舟湖上用手指来指去,柳毅便以为是嘲笑他,于是掀起风浪,只有宰杀牲口来祭拜他才能渡过洞庭湖。许真君偶然经过洞庭湖发现有风浪而不能过湖,察觉是洞庭王爷柳毅之故,便做法收服了洞庭王爷,迫使他为百姓造福。

在这一类故事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洞庭王爷柳毅的崇拜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一类故事中就出现了许真君、李真人这样的民众实际意愿化身,帮助民众惩治和纠正洞庭王爷的错误。这实际是民众柳毅信仰的真实目的。柳毅作为洞庭湖神,所代表的即是洞庭湖之水,所以这一类故事反映了民众在洞庭水患面前想要战胜水患之心。

二、从口头叙事到柳毅信仰

自唐《柳毅传》开始,柳毅其人其事在洞庭湖地区逐渐流传开来。民间传说是民间信仰产生的重要动力,柳毅传说是如何过渡到柳毅信仰的?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一书中,曾经探讨了传说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传说之所以有人信,是因为一方面,传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代代相传,使后人对先人的讲述并不抱怀疑态度,以为传说里有着可相信的情节;另一方面,传说总是与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它是为确保集体利益,使大家记住不忘而讲述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某一传说到特定信仰行为的转变,其原因是具体而又多样的[5].

从心理基础上来看,就柳毅信仰而言,首先它与洞庭湖地区人与水的密切关系及一直以来的水神信仰有关。向柏松在《中国水崇拜》中将水信仰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第二个层面,对掌管水与雨的神灵的崇拜。”[6]由向柏松的观点可知,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其实是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只有首先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产生崇拜,才有可能创造出与水有关的神灵。

原始先民认为一切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自然神崇拜成为了远古先民的共同信仰形式。洞庭湖水神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由于湖区民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都依赖于洞庭湖,所以洞庭湖水神也就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洞庭湖丰富的渔业资源滋生了绚烂的渔业民俗文化。渔民、船工长期以水为生,他们认为若想要获得更好的收成平安航行,就必须祭祀湖神。

柳毅传书到洞庭,最后成仙,与龙女“同归洞庭”,本就使民众更多了份遐想的空间。又由于柳毅其人君子大义的品格受到百姓的推崇,且由于柳毅与先代洞庭君的姻亲关系,渐渐地民间开始流传这种故事,即原先的洞庭龙王或洞庭君封柳毅为洞庭王爷或新的洞庭君,让他来管理八百里洞庭。此时,柳毅完成了由一个普通的文学人物到地方神灵的转变。

在洞庭湖地区流传的一系列关于柳毅自身的传说故事,其实也是柳毅信仰的来源与基础,是柳毅信仰得以形成与继续的重要原因。而洞庭王爷与民众的故事出现与流传进一步巩固了柳毅信仰崇拜,使民众得以更信服这一位洞庭湖神。

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无论是楼台庙宇,寺社庵观,也无论是陵丘墓冢,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光圣址、信仰的靶的,也可谓之传说的花坛,发源的故地,成为一个中心。”[7]柳毅传说亦如此。在其流传的中心东洞庭湖地区,有着许多相关的文化遗迹。洞庭湖地区的水神信仰传统与柳毅的君子品格,以及与原洞庭湖神的姻亲关系使民众从心理上接受了柳毅,为柳毅传说走向信仰打下了心理基础。而在东洞庭湖地区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文化遗迹则为柳毅传说走向信仰提供了有形的依托。

在君山洞庭庙,祭祀湖神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岳州府志》记载:“洞庭神庙在君山上。古庙元末寇毁,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国朝康熙十八年,敕封为洞庭湖之神,遣派官祭告列入祀典。每岁二祭,之地丁银两详。口役志陈设神帛羊豕钏籩豆簠簋向系。照风云坛办理仪注。前后二跪六叩,中间三献。”[8]

《(光绪)巴陵县志》记:“君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道书以为十一福地。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周回七里有奇,外凸中凹上有十,又如芙蓉倒地半开。上有轩辕台(一名铸鼎台)、湘妃墓、酒香亭、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飞仙亭。”[9]《巴陵县志》记:“柳毅井在君山上,一名橘井,崇圣寺东百步,相传柳毅传书处。井出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10]君山上的柳毅井、传书亭都是与柳毅传书传说相关的文化遗迹(图1)。柳毅传书故事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柳毅井背后所蕴含的显然是这一故事的丰富内涵在民间的延续。

洞庭湖地区多处洞庭庙都是与柳毅故事、柳毅信仰有关的祭祀场所。最著名的鹿角洞庭庙、君山洞庭庙、城南街河口洞庭庙一直以来承担着祭祀洞庭王爷的主要任务。同时,封建王朝持续对洞庭湖神的敕封,也使柳毅信仰获得了其正统的地位。自唐末至清,对柳毅的敕封主要有:唐昭宣帝天祐二年封洞庭湖君为“利涉侯”[11];后晋高祖天福二年,进封“灵济公”[12];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庙宇,宋哲宗元佑二年赐庙额安济[13];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封为“忠惠顺利灵济昭佑王”[14];清康熙十八年,敕封洞庭湖之神;雍正三年,加封涵元汇利洞庭湖之神;乾隆三十一年,赐灵昭楚望匾额[15]。

图1 传书亭(上)、柳毅井(下)

从大量的封号可见,柳毅已成为洞庭湖最重要的湖神之一。究其被封建正统尤其是清王朝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洞庭湖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康熙年间,洞庭湖成为清廷讨伐吴三桂的战场,统治者认为是洞庭湖神显圣保佑清军能够平乱取胜,“波浪不惊,舟师奏捷”即是当时渡湖的情形。在《洞庭湖志》中也有祭文记载:“地当旅之屯,众赖精英之佑,阅时八月,波浪无惊。俾我六师,舳舻共济,坚城立拔,余孽宵奔。着言挞伐之奇勋,实属神功之丕显”[16]。可见清朝统治者认为是洞庭湖神保佑清军平安渡湖,使清廷的统治得以稳固。所以统治者需要敬神谢神,越加重视对洞庭湖神的祭祀。第二,由于人口增多,移民入迁洞庭湖地区,濒湖的州县大量筑堤围垸,使洞庭湖面积大范围缩小,加之长江大量泥沙的带入,洞庭湖水位大大提高,水患频繁,民众流离失所。面对此种灾患,统治者希望洞庭湖神能够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平安顺遂,国家得以稳定。

由于柳毅信仰在东洞庭湖岳阳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封建统治者通过该信仰强化了国家意志,并通过册封、至祭、重修等方式来达到“护国安民”的效果。虽然其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但对柳毅信仰在民间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口头叙事中柳毅的权威性正名,进一步推进了柳毅口头叙事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三、柳毅信仰及其口头叙事的现状

(一)柳毅信仰在民间的现状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东洞庭湖的主要洞庭庙都已被毁。但渔民这一柳毅信仰的最大群体仍然会对其进行祭拜。现在对洞庭王爷的祭拜已经没有旧时隆重,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旧时洞庭湖畔有上百来个洞庭庙,渔民驾着帆蓬船经过这些庙宇,都要放鞭炮,还有些船只在开船时会在船头跪拜洞庭王爷并念诵:“洞庭王爷保佑,开船不遇风浪,不出险滩,保我平安!”等祝词,并杀鸡、摆猪头开船去洞庭庙敬拜柳毅①根据岳阳市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区飘尾村渔民口述整理。。

飘尾村的大多数渔民都信仰柳毅,认为柳毅是其行业的保护神,除了集资重建艑山洞庭庙,每逢重大节日还会去庙里祭拜:

“我们年年都过去拜洞庭王爷的,去放放炮装点儿香,没有固定的时间去拜的。艑山上的自古以来就是座老庙了,二月初二的时候拜拜土地嗲嗲,也拜柳毅。原先古时候帆蓬船时髦的机械船,上下一过身,那都要放炮的。还要敬的!有些船就是特意过去放炮,杀鸡呀,准备猪头啊,那都是要敬的!现在很多装沙的船过去了,知道的还是要放炮的。”②被访谈人:余某,岳阳市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区飘尾村渔民;访谈人:周静如;访谈时间:2015年10月7日上午;地点:余某家。

在访谈中渔民告诉笔者在洞庭湖中的艑山岛上仍有一个老庙是洞庭庙,供奉的是洞庭王爷柳毅。该庙在文革时被毁坏,后由附近的渔民捐钱重新盖庙,雕出洞庭王爷的神像,并继续供奉。于是笔者就由该渔民带领乘坐渔船来到了洞庭湖中艑山上的洞庭庙。

洞庭湖中洲岛众多,艑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君山以东。《洞庭湖志》卷之记载:“艑山,在县南五里临湖水中,与君山对峙,形与艑舟相似,故名。上有神人迹,下有龙窟,旧有洞庭神祠”[17]。艑山高海拨52米,北尾有一洲渚,长300多米,但长年受水淹没,一年仅三个月时间现出水面。

该座由渔民集资所建的艑山洞庭庙十分破落狭小,只有一间容得4—6人的主殿,且该庙外壁的墙壁已经斑驳,红砖清晰可见。庙门左右两边分别贴上了“正进为神事发有赫,平安赐福惠我无疆”的门联,正殿右墙挂着“有求必应”的横幅,左侧墙面正中悬挂的是捐款建庙的渔民姓名牌匾。庙正中供奉的是黑脸洞庭王爷柳毅,柳毅黑面凸眼獠牙,面目狰狞,眼神直视前方水面。由于渔民用红布将柳毅塑像身体部分包裹起来,只能看到柳毅的右手在前掌心向左而立。祭台左侧悬挂的条幅上写有“洞庭庙改建落成志庆”,右侧条幅写有:“洞庭渔民叩敬”。现今祭祀洞庭王爷的形式已经简化,主要步骤即为焚香、放炮、摆祭品、叩拜、许愿。

东洞庭湖柳毅信仰呈现出世俗化与功利性的特征。柳毅作为洞庭湖的水神慢慢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百姓,特别是湖上人家随时可以祭拜的对象。柳毅这一水神形象被民众赋予了性格和情感,成为了具有人性的神灵,是民众世俗情感意志在神灵身上的投射。

总体来说,民众祈求柳毅庇佑主要体现在生产与生活两方面。

湖区百姓对柳毅的顶礼膜拜,并非为了远离水域,而是希冀借助所信奉水神的超自然神力来亲近水,亲近江河,来驾驭利用水资源[18]。如洞庭湖地区渔民的《渔民祭神歌》中所唱:

惟神有灵,威仪肃明,

保我渔民,赖以安平,

无风无浪,日进千金。[19]

从中可见渔民们对祈求湖神庇佑其生产生活的迫切希望。

生活方面,民众都期望洞庭王爷能够保佑其生活顺遂、子嗣平安、身体健康。洞庭湖艑山洞庭庙中,悬挂的横幅多是期望洞庭王爷赐子、赐福、赐平安。这时洞庭王爷已经不仅仅是保护航行平安与丰盛捕捞,更多的是保护这一方百姓的民生,鲜明地反映出该信仰的世俗化特征。

渔民们集体捐钱修庙的时间是2007年,即使在社会高度发展,鬼神观念日趋淡薄的当代,即便民众不再举行隆重而完整的祭祀仪式,可信仰的暗示作用仍然使百姓在提到洞庭王爷时充满敬畏之情。且当地民众在遇到生活困难时,无论是何事都会不自觉地去洞庭庙拜祭洞庭王爷。洞庭王爷不仅仅是一位行业神,更像是一位救百姓于苦难的菩萨。

从民众信仰心理的角度可以看到,柳毅信仰已经渗透到了东洞庭湖地区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格尔茨曾说:“不被特殊地区的习俗改变的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也从来没有存在过,而最重要的是不可能在案例的本质中存在。”[20]对于洞庭湖地区的民众来说,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柳毅已经成为了他们精神信仰上的主要支柱。马林诺夫斯基曾说:“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大片广阔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21]柳毅信仰给洞庭湖地区民众提供了精神上的重要支撑,成为民众寄托生活理想、排解生活巨大压力的对象。同时民众通过融入柳毅信仰活动,自然地归属于其存在的社会群体内。渔民有共同的信仰,也就相应地拥有了心理上的归属感。

柳毅自唐代以来,逐渐成为洞庭湖最重要的水神。民众对洞庭湖神柳毅的态度,实际就是民众对洞庭湖复杂心理的外在反映。柳毅作为洞庭湖神,与水产生了天然的联系,他代表着洞庭之水,民众敬畏他,是因为害怕滔天湖水带来的巨大伤害;崇奉他,是因为一直以来的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使湖区居民习惯了以洞庭湖为生。这反映出湖区民众的自然价值观:敬畏、崇奉柳毅都是因为他们内心对水的敬畏与珍惜,是民众真正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柳毅信仰能够深深根植于湖区民众内心,不仅仅是因为柳毅庇佑民众的生产生活,更是因为柳毅信仰作为民众的价值观念基准,使民众坚守了对洞庭湖水的底线。曾经的洞庭湖上,渔民们“渔歌互答”,坚守着休渔期与渔汛期。而今天的洞庭湖,过度捕捞,不尊重鱼类生长规律,污染严重等等问题都是因为民众渐渐失去了对水的珍视。所以洞庭湖水枯鱼穷,带给了以湖为生的民众最沉重的打击。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柳毅崇拜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但是却能让民众产生敬畏之心。只有对水产生感恩和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做到洞庭湖的人水和谐。

(二)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柳毅信仰及其口头叙事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岳阳的文化品牌,文化与旅游的推广使柳毅传说及信仰被更多的民众所广泛接受与熟知。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柳毅井、传书亭、洞庭庙就位于君山岛上。君山上的洞庭庙旧庙已毁,今位于君山岛上的洞庭庙由政府与民间企业家共同出资于1997年重建,新庙建于君山秋月岭东洞庭庙旧址之上。按照遗址仍然供奉洞庭湖神黑脸獠牙柳毅神像(图2)。

图2 君山洞庭庙全景

在固定的故事形态流传过程中,柳毅作为洞庭王爷保护一方百姓的君子形象深入人心。作为与柳毅信仰相关的洞庭庙、柳毅井、传书亭,表达的是当地百姓对忠义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家业顺遂的期盼。该传说及故事得以一直流传,不仅是因为情节的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的完整丰满,更是由于其衍生出来的民间信仰影响着故事的传播,因此柳毅及其相关传说、故事才能历经时代变迁一直流传至今。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柳毅传书故事的推广与传播也产生了新的影响。旧时对该故事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戏曲表演,湖区民众了解到的这一故事多呈现在地化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由于当代民众知识水平的发展,纸质书本、网络文化的宣传及文化品牌推广的需要,使民众了解到的柳毅故事呈现出固定模式,即:龙女托书——柳毅传书——柳毅拒娶——龙女终嫁——同归洞庭——柳毅封神。然而在洞庭湖当地口口相传的柳毅故事,则渐渐消逝在湖上人家的口耳之间。

《柳毅传书》传说2007年被岳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岳阳市君山区成立“柳毅传书传说”传承艺术团,对该传说及故事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及宣传。“洞庭浮黛”君山岛具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舜帝二妃、湘妃竹、柳毅与龙女等传说都与美丽的爱情有关。东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大力挖掘丰富的爱情文化资源,主力将该岛塑造为“中国第一爱情岛”。作为君山爱情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毅与龙女的奇幻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坚持与忠贞,也让人看到柳毅人性的一面。

四、结语

柳毅作为经典的文学人物在洞庭湖地区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水神,并产生柳毅信仰,这与洞庭湖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洞庭湖的自然、人文环境都成为了柳毅信仰产生、发展的沃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政府祭祀柳毅的地点以及与柳毅传书故事相关的人文景观,使东洞庭湖岳阳地区成为了柳毅信仰的核心。

自唐代起,柳毅逐渐成为了洞庭湖的水神之一。随着洞庭湖人水关系的复杂发展,官府对洞庭湖神的册封也随之增多,使得柳毅逐渐被民众所接受,成为了民众口中的“洞庭王爷”。民间信仰的没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柳毅信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信众群体的缩小,渔民群体信仰的逐渐简化,民众惜水护水心态的丢失,都使柳毅信仰逐渐没落。

由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导向,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使东洞庭湖柳毅信仰与岳阳地区的旅游文化经济融合互动。这种做法一方面为柳毅信仰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却在现实中使柳毅信仰逐渐丢失其原有风貌,并使其真正的民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遗弃,同时也削弱了柳毅信仰口头叙事多样性的特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真正唤起民众内心的敬畏之心,使柳毅传说、故事得以重新回到民众的视野,使柳毅信仰得到合理的重建与传承?笔者认为,总体上要保持积极扶持的态度,保持其传统性,宣传其良善的伦理性,使湖区百姓坚守住洞庭湖地区的文化标识与内心的高尚精神品格。作为政府行为,应保持其在地化、多样性的特点,使其真正成为独特的精神文化。同时,通过对柳毅传说、故事及信仰的正面宣传,结合洞庭湖所面临的生态现状,应再次激发民众的尊水、护水之心,使洞庭湖区真正达到人水和谐的状态,让柳毅信仰回到民众中去,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钟馗传说和信仰的滥觞[J].中国文化研究,1998,(21):51-56.

[2]林继富.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3.

[3]刘永红.传说与信仰的互动——宝卷《金花姑娘成道传》形成与传播[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7-71.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岳阳市分卷上:磊石山上的长明灯[C].岳阳:岳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143-145.

[5][7]【日】柳田国男.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57,26。

[6]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99:3.

[8]中国地方志集成.乾隆岳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0:86.

[9]姚诗德,郑桂星.光绪巴陵县志.卷之五[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2:469.

[10]姚诗德,郑桂星.光绪巴陵县志.卷之六舆地志六胜迹[M].长沙:岳麓书社,2008:60.

[1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下本纪第二十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835.

[12]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四十七吉礼四十七.右唐祀山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7.

[13]徐松.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之一一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6:821.

[14]宋濂等.元史.卷三十本纪泰定帝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683.

[15]李瀚章,裕禄等.(光绪)湖南通志.杂志七:述异一[M].长沙:岳麓书社,2008:1667.

[16]陶澍、万年淳等修纂,何培金校点.洞庭湖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20.

[17]陶澍,万年淳等修纂. 洞庭湖志·卷之二湖山[M].何培金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9:55.

[18]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J].民俗研究,2010,4:154-164.

[19]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湖南歌谣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95.

[2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46.

[2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68.

(责任编辑:微风)

Liu Yi from Yueyang:From Legend to Faith

ZHOU Jing-ru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091)

Abstract:Ever since the legend Liu Yi’s Biography got popular in Tang Dynasty,a large number of oral narratives have been widespread around the Yueyang district by East Dongting Lake,including the two categories of Liu Yi’s own stories and tales between Master of Dongting and ordinary people,which refected Liu Yi’s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average people to God. The faith of Liu Yi,generat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oral narratives,is a refection of local worship of the Water god and people’s pursuit of righteous character.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the constant crowning of Master of Dongting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ith in Liu Yi. As time goes by,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brought new effects to Liu Yi myth,which also offer some new inspirations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water in Dongting Lake.

Key words:Liu Yi;Yueyang district by East Dongting Lake;oral narratives;faith

【作者简介】周静如(1988-),女,湖南岳阳人,广东开放大学组织宣传部。

【收稿日期】2016-03-01

【中图分类号】G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2016)02-0080-07

猜你喜欢
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苏格拉底的信仰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信仰抉择
祖国,你就是我的信仰
论信仰
信仰的力量
铁的信仰
爱是最好的信仰
坚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