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霞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并阐述了数学创造、师生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化难为易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生活实际 自学能力
一、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有它的特点,我们一直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习了数学知识,学有所用、想学、爱学,循环往复。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根据观察,我发现学生对我所教的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喜欢语文、音乐等学科。每次上课以后,我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枯燥、单调,怎样使它贴近生活变枯燥为有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终于扭转了“战局”,让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了数学,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是一个喜人的进步。我进一步“推波助澜”,把生活和数学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慢慢喜欢上了数学。数学的价值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文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哪一样离得开数学?只有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走向知识的辉煌殿堂,才能够打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帮助孩子打开数学创造之门
1.孩子创造数学的基础是什么?
感知拨动思维,交流催生灵感,问题引发创造,反思增进智慧。
2.孩子有没有创造数学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序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处于一切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中心的基本概念,以及赋予生命和文学以形式的基本课题,它们既是简单的,又是强有力的”。“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孩子创造数学的途径及方法是什么?
(1)找寻创造之源(直线与百分号)
(2)探寻高效之路(多位数的读写方法与面积单位)
(3)进行类比思考(加法、乘法与乘方)
(4)借助同构思想(减法、除法与开方)
(5)满足生存需要(数字与乘法口诀)
(6)被迫变换问题(分数小数运算与面积计算)
(7)主动改变情境(位置的刻画、负数、坐标)
(8)强化操作抽象(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在后,而传道在先。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十分高超,教学态度又极其认真,能够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就是一位的优秀教师。整节课我们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展示,不断运用诙谐的、激励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时点拨,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画龙点睛的点评渗透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信任学生的能力,放弃“填鸭”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了解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师生间自由自在地互动,智慧火花不断闪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在学习借鉴名师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这是我们的天职。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兴趣
很多人认为数字是枯燥的,其实不然,数学是美的科学,比如我的朋友齐哲先生写了一首诗,是一首七言长律,叫做“懒散诫”,是一篇严格的格律诗,十二句的七言诗竟然包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数字,其文字精工,回旋曲折,寓意深远,反复吟咏,激荡情怀,善美具备。我朗诵给大家听:
艰难创业古今同,二意三心一梦空;
四下奔波行路远,五更不寐读书匆;
七情六欲变灰烬,试手八仙争俊雄;
夺冠九州惊幻世,十分感泣诉初衷:
岂愁失败百千次?只愿帮扶万亿僮;
多少汗流多少泪?无人懒散可功成!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谁说数学是枯燥的?这首诗就进行了完美否定。当然了,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下课之后又让他们翻来覆去地解题,他们必然“痛恨”数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生活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数学问题,学生都有亲身经历,这些一定要善加利用,让他们在生活中汲取数学经验,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要掌握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能够学有所用,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他们就会乐在其中。
五、突出重点,将难点化难为易
学习内容分主次,课堂知识有难易,应当找出每一堂课的难点重点,就此铺陈开来,逐步渗透。可以说,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都是这样的。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地读一下文章的标题,这个标题就是文章的重点。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在黑板上的重要位置标明“标题”,以便让学生一目了然。讲述重点的学习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学语言必须丰富多彩,甚至幽默风趣,借景抒情,声音要铿锵有力,结合一定的手势,板书要清楚,借助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消除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他们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让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六、结语
数学的创造是抽象化的概括过程,数学学习是具体化的诠释过程。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