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三个传播断层时期,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中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这三个传播断层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反面的教训,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传播断层
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个国家、民族,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体系。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的功能。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坚定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播必不可少。近百年来,中国发生了三次大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否定,分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断层。传统文化传播的衰减甚至中断,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时期传播断层的研究,就有了现实和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传播断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始于《新青年》创刊,终于1927年中国社会史的问题论战的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1]。这场文化运动的鲜明特点就是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的价值体系。新文化倡导者汪叔潜在《新旧问题》一文中将中国固有文化看做是“旧”文化,西洋文化是“新”文化,“二者根本相违,绝无调和折中之余地”[2]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由对传统伦理纲常的批判走向对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这场文化运动迅速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事实上撼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千年来的传承体系与传播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原因之一在于舆论领袖对西洋文化的鼓吹和崇拜。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最早在美国学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与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3]。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都是知识界的精英,很多还是著名的报人或者社会活动家。他们掌握着大众传播的话语权,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对受众的行为选择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来自于这一精英群体的“断言”式的口号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相结合,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冲击了旧的文化观念,它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同时也异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基调,使西方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具有了较大的优势地位。
2 “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传播断层
“文化大革命”时期自上而下地对传统文化作品、学术思想和学术界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评定为“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的“一株毒草”开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便如火如荼般开展起来,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造成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迷失,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割裂。不仅如此,“文革”时期宣扬的 “破四旧”对古典文物进行了极大破坏,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湮灭。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最终结果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以革命化的名义将传统文化根除,然后重新构建一个乌托邦式的彻底的革命化的中国新文化。因此文革10年,出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当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断层。
3 改革初期(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传播断层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门大开,西方文化大规模地涌入。因为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西方国家在文化生产上处于垄断地位,对于文化传播则具有绝对的优势话语权。西方国家流向发展中国的信息“比它的相反流通量多100倍以上”。
改革开放后文化断层的形成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不无关系。文化入侵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他国家或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进行征服的行为。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向话语权相对弱势的国家渗透自身的价值观、文化习惯等。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出现前两个断层,再加上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不断侵蚀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信仰,中国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庇佑,陷入了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四信”危机。“文化大革命”的伤害和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崛起,让中国人的价值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异化,青年学者中出现了西方“理论热”,青年学者大量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的理论和学说,对西方的理论倍加推崇而对本土的理论嗤之以鼻,第三个传统文化的传播断层由此形成。
4 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三个传播断层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软实力,是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的、值得全体中国人共享的价值观,是涵盖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精神上的根。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形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而三个传统文化传播断层造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性破坏,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传统文化继承的源流。因此,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三个断层反思如下:
第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兼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可以并行不悖。根据对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文化界的精英谬误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科学断断不能相容,在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也是异化性地选择西方文化而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并不是不能兼容的,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行程中也可以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体系,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良莠并存,但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传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是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糟粕等同起来,从而加以全盘否定。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印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认真甄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对当代社会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而勇敢抛弃过时落后的糟粕。最根本的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根据社会效益原则, 对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反思、冷静的分析、客观的评鉴。
第三,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媒体应该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根据以上分析,形成三个传统文化传播断层的原因都有媒体的因素。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遗产继承功能,社会中的文化都可以通过大众传播一代代地传播下去,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传媒也可以起到继承社会遗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广大媒体的积极作用,并且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坚定传媒的文化立场,严守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积极制作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作品,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穆允军. 文化比较视域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D].山东大学,2010.
[2]邵常岁.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 历史教学问题,2015,05:41-46
[3]生奇志,高森宇. 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特征、类型与发展趋势[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381-385.
[4]温婧. 《水浒传》主题百年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时代,女,湖南湘潭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