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16-05-30 21:50李苏李雯雯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

李苏 李雯雯

摘 要:文章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阐述了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经济学为例,提出了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71-03

新中国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3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1999年我国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不同规格和层次的学生,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分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性、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出现了,将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正式写入文件。2014年12月6日至7日在浙江宁波举行了第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坛,论坛主题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目的是促使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内涵

纵观诸多“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突出应用性。应用型人才被认为是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工作人员”(潘晨光,2009),也可以被界定为分布在各个产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动手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车承军,2004)。综合而言,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张士献,2010)。

(二)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有以下特征:一是理论性,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基础;二是操作性,娴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三是创新性,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综合性,是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特点

虽然对“应用型人才教育”至今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未形成一致认可的概念。但是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和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存在以下特点:第一,主要是一些建校时间短或专升本的学校。这类学校显然无法和历史悠久、科研能力强的高校相比,又要同高职学院有所区别,所以选择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求生存,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选择。第二,实践操作性强,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这类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时间非常重视,安排各类实验课、专业见习、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选择“3+1”、“3.5+0.5”等形式,让学生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生产流程等。第四,很难培养出自己的特色。理论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规格有所区别,但现实中,很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同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性较弱。

二、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民族高校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源结构、国家使命、建校历史等原因,与其他本科院校有着诸多的不同,再者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经济类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截至2014年,我国有2553所大学,按科研规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种类,相应地培养出通才、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事实上不可能所有大学都培养出通才、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各类大学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人才规格进行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众化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也应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集专业知识和专业社会实践于一身的专门人才,是直接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有能力型和学习型的特点,既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职能要求,又能开展创新研究和学习,能够主动解决具体问题。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伦理观念,对社会、企业和公司负责,具有较强的社会素养。

(三)民族高校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13所民族高校,其中国家民委直属的有6所,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民族高校从科研规模上看基本都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民族员工,学生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高校的科研层次显然落后于国内一流学校,也逊色于省内一般高校。再加上我国适龄入学人口不断下降,高考人数下降已成趋势。国外及香港等地大学招生录取我国大陆考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民族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必然要考虑转型问题,必然要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民族人才。

三、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民族高校在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有一定的综合创新能力。民族高校学校应结合实际,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制定客观、可执行的人才培养规格,不能人云亦云,跟风式地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突出办学特色

任何培养模式都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民族高校要考虑学校定位、生源情况、未来就业区域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的改革、教学质量的监控、实习基本的保障和实习经费的充足,只有这样才会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民族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

构建

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国内一流的大学主要培养经济学理论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大多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国内高职院校培养经济学人才主要是技能型的,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民族高校陷入了两难困境,若培养理论高层次人才,显然无法与国内一流院校竞争;若培养技能型人才,同高职院校没有太多差别,体现不出本科的规格。所以,民族院校培养经济学人才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虽非研究型人才但应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非技能型人才,但应有提高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培养具有较强的经济学思维、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基于此,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际教学课程体系、拓展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着手。

(一)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七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占一半左右的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占25%左右的学分,专业选修课占15%左右的学分,其余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提升全面素质教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拓展学生知识面,避免出现“文科生不懂数理化,理科生不懂文史哲”的情况。通识教育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军事教育、大学体育、阅读与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必修课程。关于通识选修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可以开设浅显易懂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2000多门通识课程。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情操等方面协调发展。

2.专业必修课模块,夯实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专业导论、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此模块课程的学习在于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掌握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熟悉每一特定领域和学科方向的内涵,让学生成为具有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3.专业选修课模块,拓展专业知识。专业选修课开设门数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行业等具体情况选择课程。此类课程涉及经济、管理类的诸多领域,具体有经济学原著选读、投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民族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科研究方法、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法、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学、经济学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税法、经济热点专题讲座等课程,特别为考研学生开设了经济数学和考研经济学辅导课程。设置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专业的延伸和拓展,为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二)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经济类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的缺陷,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能尽快掌握岗位的要求,避免成为“理论上万能,实践上无知”的人。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内的实践和课外集中的实践。课程内的实践主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上机操作或实地参观模拟,具体有商科研究方法、投资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课外集中的实践又分为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实践必修课主要有经济学专业综合实验,集中停课实践两周。跨专业综合实验,一周时间停课实践,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共同进行模拟实验,联动起来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第六学期撰写的学年论文、第七学期的八周毕业实习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实践选修课主要有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会计模拟试验、证券模拟实验和税收模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三)强化拓展训练体系

拓展训练是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展训练既有海内的教学,也有海外的训练。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去感悟、体会、思考问题,培养其经济学思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1.课内拓展模块。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对高校综合改革的引领,通过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课外拓展模块。(1)学术讲座。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请一些资深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人士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如开展经济学沙龙、诺奖经济学系列讲座、企业家进校园、优秀校友回校园等,通过讲座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经济、了解经济生活。

(2)各类学生项目。学校每年都设立人格养成、创新创业、挑战杯等项目,且给予经费支持。学生自己组织5人左右的团队,邀请1位教师任指导老师,选择一个与社会贴近的主题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通过项目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且掌握基本的研究范式,学会田野调查方法,让学生热爱科学研究。对做的优秀的项目,进一步去申请区级、国家级的相应项目,可以提升研究的层次,同时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学术竞赛。学院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经济学,提升运用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比如“经济热点大赛”、“经济数学建模大赛”、“经济学知识大赛”、“经济案例大赛”。

(四)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应重视质量评价,具体来说要改变“期末考试定乾坤”,重视“过程管控 ”,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全面性。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另外50%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体通过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体会、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程度等来评定成绩。这样可以避免“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了就忘记”等弊端,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要实现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2]潘晨光,何强.人才培养体系:从“h”型到“H”型[J].职业

技术教育,2009,(9).

[3]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张士献,李永平.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5]浦玉忠.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论地方高校学科生

态系统的构建[J].前沿,2011,(18).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