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16-05-30 10:48王晨艳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王晨艳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先应处理好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其次要遵循思政课的性质,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并注重发挥双主体的积极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11-03

以网络为媒介教与学已成为目前网络时代教师与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抓住网络时代给予的良好机遇?我们认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推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MOOCS大潮、利用网络的积极应对。

一、思政课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纵横讲述法是指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对历史问题从横向和纵向进一步拓展讲述。也就是说,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色,有意识地梳理历史问题的内容,在纵向进行绵延拓展,横向进行联系比较。纵向的绵延拓展包括诸如历史问题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以及其能给当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迪等;横向的联系比较则不仅包括诸如同一个历史问题或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的表现,也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同一个问题等等。彭凯平教授说过修历史的操作方法主要是要把握好“纵横之道”。他认为,“纵横之道”的一种是在历史的纵向上分析历史,上下五千年,看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一种是横向上看历史,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1]。这样的纵横考虑便于更有效地开拓新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途径。研究历史固然应该要掌握纵横之道,但是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纵横法讲述也很有必要。本文将以高师世界历史课程教学为例来进行探讨。

一、世界史教学中运用纵横讲述法的意义

世界历史内容广博丰富,无所不包。运用纵横讲述法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于高师学生来说,纵横讲述法的运用尤显必要。因为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将直接作用于他们以后的教学生涯,影响和熏陶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一)从学史的角度

历史系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会系统学习世界通史,他们也已经有一点点世界历史的基础,是他们在中学所学,但是,那时世界历史留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历史习题,他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分散的和割裂的,很少能形成世界历史进程的清晰脉络。进入大学后,作为一个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框架和储备远远不够。当然也有少数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很强,博览群书,且很具有思辨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读大学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但是就从找工作这一点来说,学好历史也很重要。纽曼曾经说过:“知识就是一种目的,是足以安身立命,或者足以为其自身的缘故而继续追求的目的。”[2]也就是说,知识不仅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途径,也是能获得其他成就的手段之一,世界历史知识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具体的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梳理问题的历史渊源、考察问题的演变过程。这种习惯养成后,能帮助学生宏观准确地学习历史,使他们完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世界史基础知识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从而理清世界历史问题的发展脉络。

以讲解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演变这个问题为例,这个问题从“纵”向可以这样思考:中古时期,民族国家的概念淡薄。但是,14、15世纪之后,西欧的民族国家开始发展。到16、17世纪之后,民族国家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家主权更加明确,君主权力更加强大,有些国家的王权还达到了极盛。

从“横”向可以这样讲解:14、15世纪时民族国家开始发展,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民族国家出现的历史背景。因素当然有很多:比如战争因素、经济因素、天主教自身发展因素和其他原因。这样就把一些虽然密切相关但是在教材篇幅和内容安排上被分开了的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而16、17世纪,民族国家能够继续发展,也是因为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并且还应该注意,具体到某个国家来说,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等国家的实际发展环境都不一样。这也是“横”的思考。

通过对类似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学生收获到的肯定不是孤零零的历史片段和割裂开来的历史史实,而是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从思史的角度

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面把握,不仅可以很好地分析和思考历史,而且还能发挥历史的功用,给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当今社会在高速发展,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何应对呢?早在1988年1月8日,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的宣言就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看2500年。”[3]也就是说,历史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世界历史学科是个万花筒,不仅包含各个领域的知识及其这些知识本身的发展沿革,更有很多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深蕴实践价值的内容。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纵向横向延伸历史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他们进行和展开其他领域的学习,也能使他们从世界历史中得到经验和启迪,为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奠定成功的基础。

比如,在介绍德意志历史的时候,讲到普鲁士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政策时,既可以从纵向考察普鲁士教育制度的演变,又可以从横向梳理其他国家的义务教育发展进程,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教育受到重视对国家的强盛起何种关键作用。显然,在普鲁士领导完成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以及德意志在近代后期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又如,在讲解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除了介绍经济上的巨大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甚至迷惑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可以对世界近代史中的经济发展进程做一个纵向的梳理,然后从横向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救济和慈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类似问题进行讨论,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教师对这些问题纵向横向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关注当代涌现的类似问题,学会从宏观视野进行思考,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启迪。

二、纵横讲述法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纵横讲述法运用于世界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很有必要。那么,在高师世界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呢?笔者认为,纵横讲述法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而教师要讲得出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资料准备、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等。

(一)做好资料准备

纵横讲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固定的教材含括的信息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资料准备。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教师授课的内容当中涉及的各方面资料,也包括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准备和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和熟练地运用纵横讲述法。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把握教材、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精心筛选,把最合适的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比如,讲到近代欧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他们的公共卫生法案,就必须去搜集近代公共卫生状况的资料。又如,提到救济和慈善,也必须另外去查找史料梳理世界历史上的慈善事业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包括搜集一些资料,诸如:慈善者的心理因素、社会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具体的慈善行为等等,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给慈善和救济提供的不同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类似问题非常多,针对每一次课的具体内容,教师都可以酌情准备。

除了多花工夫努力查找和搜集相关备课资料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前准备一些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和分析,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做这些都需要费时费力,但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很明显,因而,很值得去做。

(二)丰富授课内容

资料准备充足了,才能更有利于在课堂上运用纵横讲述法授课。世界历史的内容尤其缤纷多彩,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随时可以让所讲内容绵延伸展、纵横多姿。

如何丰富授课内容呢?为了让教师准备的授课内容能让学生尽可能理解,教师还应该做一些安排。课堂所讲内容毕竟有限,要补充有限内容的话,可以把功夫下到课外。就是说,不仅教师自己要提前准备,也可以安排学生准备。纵横讲述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多,如果没有相关的基础,大量的史实很不利于学生吸收。故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大大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也可以算是教学内容上的纵横绵延了。世界历史学科有很多名家名著,教师可以根据每次授课的具体内容,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可以是对世界历史进行整体和宏观论述的,还可以是论述某一个具体问题或某一个领域的著作。比如,教育史的著作,可以是具体到某个国家的教育史,也可以是某一个时期的教育史,还可以是某一个领域的历史,比如,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当然,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学生不可能每本书都能读到,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用心找书来读。但是,授课之外的推荐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拓展视野,实际上也就是丰富了所学内容。

(三)开展陶冶型教学

就授课方式而言,教师必须尽力避免照本宣科,不要让上课变成枯燥的宣讲。因为“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是宣传,不是说教,不是训练,它更像是陶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4]。正因为如此,所以教师更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和学生像谈话般进行交流,也可以如问答般展开互动,从而把授课变成陶冶。

陶冶不仅仅限于教师授课,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讲解之后,还可以根据教材,提出某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备课时就准备了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临时提问。还可以在课堂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思考。这样的主题来源于教材所讲内容,且富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很能吸引学生,只不过是因为教材篇幅所限,介绍很少,学生了解寥寥,因此可以安排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加深了解,奠基于教师在课堂所教,受益于自己在书海中所学的。

总之,纵横讲述,要求教师既有充足的各学科知识储备,又有精湛的内容组织能力,还要求教师有熟练的课堂和课后安排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精彩,并使学生沉浸在其中。

三、运用纵横讲述法应注意的问题

纵横讲述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能开阔学生视野,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考习惯。但是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在世界史教学的过程中,纵横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纽曼曾经说过:“大学不是诗人的生地,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5]历史学是大学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自然应该承担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任。世界历史学科知识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寓人文素养于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的时候顺势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比如,讲到近代世界工业化进程时,可以提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应对之道,并和当代社会的类似现象进行联系;讲到西方社会的绅士文化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看待其精神实质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得到道德熏陶,培养人文情怀。又比如,近代欧洲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卫生条件亟须改善。那么,各国政府是如何对待本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的呢?事实上,面对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劣,一些国家既出台了制度法规,又成立了相关机构进行治理,还有一系列进行改进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对待这样的问题,既可以从纵向考察各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状况改进的历史演变进程,又可以横向梳理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和政策以及不同的表现等等内容。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公共卫生甚至公共道德方面,又应该如何做呢?实际上,史实的反思过程也是每个人良知的反思过程。

这一点对高师历史系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很多人都会从事小学或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他们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责任不可谓不巨大。所以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才会说:“教育是我们决定是否爱这个世界,爱到也承担对它的责任,并且把它从毁灭中拯救出来的地方。”[6]既然教育可能决定是否能产生对世界的责任感,作为教育工作的承担者,自然应该全力以赴,既为自己,也为所有人。

其次,应该有选择地延伸拓展世界历史的知识点。在谈及历史问题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的时候,有些问题固然能对当代社会有启迪作用,有些问题能激起人们警觉,也有些问题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历史,更应该学会的是总结历史规律、反思历史教训,把历史问题放到一个更宽更广的视域中进行考察。

另外,运用纵横讲述法的时候,也不要纵横过度,以免增加的内容过多,任务过重,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可知纵横讲述法是一种教学技巧,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和改进。对于高师学生而言,这种技巧更显价值。因为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更是在逐渐培养教学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更好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这种技巧润物无声,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http://news.163.com/14/1212/16/AD9E80DP00014SEH.

html.

[2][英]约翰·亨利·纽曼;高师宁,何克勇等译.大学的理

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107.

[3]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1:4.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9:192.

[5]冯晓莉.人文通识教育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53.

[6]于淑秀等.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72.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实践操作中必然涉及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网络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课堂教学又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发挥二者最大的合力?在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中,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提出“如何给网络教学方式、教学平台一个科学的定位”[1]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散见在一些教学改革思考的文章中,如网络教学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作为教学的全部[2];“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知识性学习问题,而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问题”[3]。从上述观点来看,大体上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对于上述观点,我们是基本赞同的,但也认为在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上,应该从以下情境来进行。

从教师授课的情境来讲,课堂授课是自从有教育以来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伴随网络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网络教学逐渐兴起。在我们研究的以网络教学为推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语境范围以及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授课的情境来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是教师讲授课程、完成教育目的的两个手段,课堂教学是主体,网络教学是辅助。虽然这里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是说网络教学不重要,而是要研究网络教学如何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最终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境来讲,网络教学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是主要的学习途径。相较于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学习,学生的网络学习则更加主动和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依据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要求,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增加横向的知识联系或者拓展知识的纵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知识内容的理解主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反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跨时空的互动,突破课堂互动的时空局限性。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是单纯讲谁是主要的、谁是辅助的,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动,这样也就更容易理解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

着眼点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主旨上都仍然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总体规定,既不是放弃课堂教学单纯实行网络教学,也不是课堂教学简单地叠加网络教学,而是以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促成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推动教材体系向优质教学体系的转化

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教师的教离不开教材体系,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而学生借助教学体系才会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信仰体系。由此可见,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何为教学体系?按照陈秉公教授的观点,“教学体系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运作的有机系统。教学要素指构成教学活动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实体成分。如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与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制度与管理”[4]。依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是可以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体系优化的,比如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方面,以及在教学制度与管理上等。

1.设置教学单元,丰富教学内容。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呈现了这样一些状况,比如有的没做任何转化,直接将教材搬进课堂;有的则是随意转化,依据教师的兴趣以及能力或者学生的兴趣随意转化教学内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体系的转化是首要前提。但是依据标准,并不是说照搬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优质的教学体系应该是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或节略或重点地转化课程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足,但是教学内容较多的困境,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得到疏解。

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元。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单元要与课堂教学单元相呼应,呈现完整的课程内容。围绕教学单元,组织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呈现相对有限,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围绕教学内容的观点争锋、来龙去脉、视频呈现等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阅读与观看。

2.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及时完成教学评价与反

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的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怎样的?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又有怎样的评价与判断,这时就需要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充当了“教”与“学”两个环节中信息员的角色。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做相应的调查——如BB教学平台就有调查的功能——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预存立场。根据传播学的观点,人们会基于自己对某事物的预存立场来决定是否接受传播的内容以及接受多少。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发起调查,也可以在论坛中发起一个话题,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如此,可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师除了了解“教”前学生的想法,还要知晓学生“学”后的情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组建每个教学单元的网络测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题。以BB教学平台为例,教师在组建试题时,可以设置将“正确答案”、“知识要点”等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网络测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知晓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获得了该学习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规定与反馈。

(二)推动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诉求。“认知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又不是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信仰体系。”[5]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遵循“事—理—信”的逐步升华路线。此处的“事”,指事实、实际,特指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指道理,可进一步引申为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涵盖了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信”指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等。信仰的建立是有多条途径的,比如宗教的信仰依靠民族习惯、宗教情感的培育建立起来,对一种理论的信仰有时是来自权威有时是对理论的科学性的高度认知。在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年轻学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认为恰恰是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才能改变旧中国的面貌,继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理论之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

时至今天,中国社会实践已经发生翻天剧变,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来袭,尤其是包裹着“普世价值”论外衣的一些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判断,也在逐步消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任比20世纪还要重大和艰巨。

1.随时发布网络关注的焦点信息,提供给学生价值判断的真实事实。当前,学生的网络化生活与学习使得学生信息与知识的习得很多来自于网络,但是网络上的信息与知识也是良莠并存,尤其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一些史实在网络上被歪曲等情况存在,比如关于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被虚化、歪曲、质疑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将真实的历史向学生发布,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便捷性,这些事实的发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当事实清晰了,道理也容易讲的通,这可以说是学生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第一步。

2.释疑解惑,注重课堂情感影响:推动学生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的第二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它的途径既不同于宗教信仰的建立,也不是狂热的盲从,而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基础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关照学生的疑问与困惑,借助传统课堂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当然这两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这里做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师生互动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因为课堂时间以及学生个体的因素,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关照,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比如BB教学平台,可以设置相关主题的论坛,由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回复做解答,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实现了交流的“前喻”性与“互喻”性,教师理论威权的色彩逐渐淡化,民主讨论的氛围凸显,如此,对问题分析的理性化才会逐步成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道理总是与目的和价值相联系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目的与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因而,“要给‘知识赋予生命,插上‘意义的翅膀”[7]。以情感人,要虚功实做。以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作为情感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校做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作为医学院校,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尤为重要。我校创建了生命意义展室,展示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包括著名内分泌学家朱宪彝和日语专家、学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钱亚勇等100多位遗体捐献者留下的遗嘱和事迹。学生在生命意义展室中,体会到生命并非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而是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以情感人既包括了授课中或和学生交流时,情感充沛,还包括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列举、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理论的学习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色彩,而不是就事论事,以及设置相应的情感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某一观念、理论的价值。比如,在讲授“概论”课第

十二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者》,我们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让学生在纪念馆的情境中体会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的高尚情怀。如何应对现时期腐败高发造成的对共产党的消极影响,即要有理性的分析,还要在情境中让学生重塑对共产党的信心,我们借助影片《杨善洲》,让学生看到“不为己,只为民”的共产党精神仍是高扬的主旋律,学生的心灵也受到震动。

三、发挥“双主体”的积极性,运用网络教学

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良好的大学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双主体”,师生要处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笔者在主持思政课教改课题过程中,走访和调查了天津市高校,发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学校实属少数,绝大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取传统课堂大班甚至超大班授课,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知道慕课概念,不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领域的一些突出变化与变革,对于新的教育理念要敢于尝试并善于创新思政教育改革的举措。已经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改革的教师,要注意学习资料的随时更新,以及与学生的及时互动,让教学平台真正动起来、用起来。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方式,学习的工作则由学生来完成。关于“学习的工作由学生来完成”这样的表述似乎是有问题的,实则不然。当自我审视思政课讲授中,我们过于习惯将现成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把原材料送给他们,让他们进行加工,让他们在思考中习得。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去。在此方面,在校级层面,我们开办大学生思想政治公开课大赛,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给大学生展现学习思政课的平台,在班级层面开办“学生论坛”,围绕主题,由学生讲述他们的观点,通过网络平台,将他们创造的作品放在平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捷性、平等性等优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构建与引导,通过师生两方面主体性的发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跃,王刚,王永贵.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层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2]廖萍.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析[J].广西

教育,2011,(7).

[3]王刚.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

“两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4][6]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

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陈爱华.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

化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5).

[7]冯石岗,贾建梅,薄建国.把握人文学科特质,提高思政

课实效性[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