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文本,收获于谋篇

2016-05-30 02:03王慕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肯习作文本

王慕华

2011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师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与习作教学手拉手,从而实现在运用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但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阅读教学即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即习作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第一位的,是可以以促进写作为目的的,可以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基础、保障。但是绝不能以习作教学为目的,那样就忽视了阅读教学,违背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开展得扎实有效,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正如武凤霞老师所说:“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地。”要将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展得扎实、有效,就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其中,在沉浸中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并从中学会用语言去实践,用语言去交流,用语言去写作。下面我以苏教版第十一册21课《鞋匠的儿子》为例,谈谈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一、沉浸文本.扎实阅读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常常只是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被匆忙地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启发学生谈自己谈生活。文本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引子。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能通过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的力量。要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想真正沉浸于作家的语言中,尤其是远离自己的生活的人的语言中,那就要我们教师去引领和帮助。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我从下面几点人手。

1.年级越低越难沉浸文本,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那么有的文章就必须做好预学才有利于学生沉浸文本,所以,这节课的预学是必不可少的。

2.文题质疑,引趣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不怕做不下去;有了兴趣,就不怕读不进去。所以,我以一个疑问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动力。

教学片段:

师:鞋匠的儿子是谁?

生:美国总统林肯。

师: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鞋匠的儿子怎么会成为总统。

生2:还是美国的总统!

师:怎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生1: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太大了。

生2:太难了!

生3:太了不起了!

师:是的,怎么会呢,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让我们读读课文,你应该就能明白了。

一个小小的反差,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让他们对林肯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在他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疑问——一个鞋匠的儿子是怎么成为美国总统的?这正是学生们走进文本的巨大的动力和很好“沉浸剂”,是扎实有效阅读的开始。

3.对比运用,衬托人物。

写作中常常会运用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也运用一下对比,通过一系列的比照,使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的几个词语。

生:傲慢、羞辱、静默、赞叹……

师:看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1:态度变化太大了!

生2:在一次演说中就有这么多次的态度转变,这得受了多大的影响呀!

师:是的,受了什么影响呢?

生1:受林肯演说的……

只是参议员们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就让学生们更加感受到林肯的伟大。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也深入透彻了许多,这比我们再多的讲解都有效许多。

4.联系上下文,凸显人格魅力。

古语有云:凡大家为文,如行云流水,不假修饰。文章虽然在形式上有段落、章节之分,但可谓是行断而意连。一篇文章段落和各句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正确理解这种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和对全文的深入理解。我们对阅读理解短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进行理解分析时,不能把该段或句子孤立出来,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只理解个别段落或句子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弄清前后句之间,前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语篇的角度上对全文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因此,联系上下文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林肯的演说改变了参议员们的态度,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总统。现在请你们再读一读林肯演说时说的话和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再思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林肯很热爱和平。

生2:林肯尊重劳动人民。

……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林肯的超凡的智慧,博爱的胸襟,还让学生看到他作为总统的杰出。不禁让人为林肯这个人物而动容、鼓掌。

5.朗读文本,浸润情感。

当学生对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产生浓浓的敬佩之情。这时让学生来读文本,一定会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一致,读起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滋味。他们会体人物之情,感作家之想,悟语言之意,得语感之练。他们会让文本的语言活起来,生动起来,悦耳起来,让听的人也为之感动。相信学生们一定已经深深地沉浸于文章的语言中。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一定是深层次的,对人物的认识是深刻的,和作者的情感也是有共鸣的。真正完成了曾宪一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使命。

二、反思阅读,感悟谋篇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很认同武凤霞老师在她的《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地》一文中的一段话,“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是一次写作过程的体验,那么,几年下来,即使最不喜欢作文的孩子也一定知道该怎么写”。我们为什么要带着我们的孩子们读一篇又一篇“别人”的文章呢?因为这些文章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是语言运用的技巧展示,是榜样,是例子。我们沉浸在这些经典的语言中,读读、悟悟、说说、念念,正是为了学习运用语言。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欣赏感悟上,而要带领学生沉浸于文本语言中,并以文本语言为例,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自己的心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林肯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着许多伟大的品质。作者是不是一一向我们介绍的呢?

生:不是。

师:那你们又是怎样在短短的3。分钟的时间里,就能如此深入地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呢?

生:是通过课文里的描写知道的。

师:是的,能通过作家的一篇文章,就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生1:通过文章开头的背景介绍,我感觉林肯很有智慧,而且很沉着。

生2:还有通过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让我感觉到林肯的演说才华很了不起。这应该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衬托吧。

生3:就是侧面烘托。

生4:还有参议员们的傲慢和林肯的谦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让我觉得林肯很大度。

生5:我觉得林肯说的话最让我们感动,一个总统遭遇下属的羞辱,还这样的大度,这才是大智慧。

师:同学们,作者正是通过前后对比、侧面反衬以及描写人物的语言、背景等方法,用几百个字就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总统。这是作家的语言艺术的展示,更是语言力量的展现。我们都拥有语言的力量,我们要学会使用这种力量,就要像作家一样,在写作前好好地构思与谋篇,让我们的语言有力。

阅读既是欣赏又是学习,在欣赏中能够学习语言,在阅读中能够培养语感。虽然一节阅读课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每天一节课,每天沉浸于精彩的“别人”的语言中,每天说一点“别人”写作上的事,正像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总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也会写出自己的好文章。

猜你喜欢
林肯习作文本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安静从容 林肯MKX
习作展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