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使地理课做到既返璞归真,上出其味,上出地理课的艺术性、有效性,又符合课改精神。我们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地理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理;新形势;常态课;思考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常态课应该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千姿百态的课。我们说一堂好课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华美的课件,多么复杂的环节,有多么热闹的场面。许多时候,朴实无华的课,恰到好处的引导,同样能牵引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通过常态课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不热爱到热爱。这才是真正意义常态课的有效教学。为了准备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研讨观摩课,需要花费执教者许多的心血和精力,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心知肚明的事实,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上好日常的常态课,在有限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想这才是新课改下最实在,最根本的目标所在。下面是我在新课改背景下,就怎样上好常态课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钻研教材,培养兴趣,立足基础
课堂教学素材即教材,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材料。课堂的开放性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教学素材的选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教师要想做到优教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结合现实,吃透教材,立足学生,也就是指教学素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优教”是指教学素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
教师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类提问必须吃透教材,紧扣课文,问题与内容的联系要自然、贴切,立足学生基础。在深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运用形象记忆识记我国许多省区的轮廓特征:黑龙江省—大鹅,广东省—象头,云南省—孔雀,甘肃—卡通狗,内蒙古—雄鹰,青海—小兔等等。再比如讲“季风”时,问学生:昆明的冬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夏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接着又问:为什么昆明冬天吹偏北风,夏天吹偏南风?为什么吹偏北风时,气温低降水少,吹偏南风时,气温高降水多?这样便自然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学之中。
好的常态课应当是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与 “真实”。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自然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自然表述真心话语,自然表达真实情感,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地方;而不是那种机械的表演、枯燥的问题、僵化的知识。所以,常态课教学的真实目的,是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切适导学,激发灵感,关注学法
随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兴趣是上好常态课的关键之一。因为从人的情感世界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尽管恰当地激发兴趣对我们教师的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它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即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强调教师应成为课堂的高效管理者,教师在课堂学习指导上的得体与自然,会对学生的高效学习起重要作用。在得体、适切的学习指导下,问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让学生概括、教学让学生评判、主题由学生升华,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源于生活,学生也才有兴趣、有激情主动学习、思考和发现。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主观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的事,而今许多都已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赞许,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现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台风”这一知识点和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和灾难。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的灵感,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态度并给予鼓励。营造这样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再注重适时的引导和学法的引领,学生就会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其智慧,在课堂上彰显其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完成的常态课不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更是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说,无论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只要我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学生,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引导好学生,一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样能把常态课上得精彩无比。
三、训练思维,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枯燥乏味的教学必然引发学生情绪的抵触,必然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的参考书,而学生是教师永远读不完(一届又一届)的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启发、激励和点拨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敢于放且善于放,在常态课堂上,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也就是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开口,即把该放的都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教学任务。如读图、析图、绘图、填图等基本技能可经常训练学生,让学生自主或互助完成。放手给学生去做,效果不会差,注重以放为主,兼之以导。但是仅仅敢放还不够,还需要善于放,即要善于引导,巧设放的空间。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教学,但不能牵强附会。设计一定要切合实际、符号逻辑且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看图分析某地(某国)的地理位置,可启迪学生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邻位置等方面分析,并进一步设问:纬度位置决定了这里属于什么热量带呢?海陆位置又决定了这里的降水状况又如何呢?那么这里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以什么农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呢?这里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人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理等等?
总而言之,常态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能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好的常态课就是教材处理合理、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它感觉上令人舒服,操作上行之有效,氛围上和谐宽松,距离上亲切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自主,更加具有可行性,更能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我们只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用灵活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切适导学,科学导图,关注学法,激发灵感,善于思考,善于迁移,灵活运用,顺其自然的常态课同样能走上优质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