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晶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要求及现状,并提出我实施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即:1.知人论世;2.重视诵读;3.分析意境;4.鼓励写诗。
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诗歌在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如何教好诗歌,如何使学生学好诗歌以至爱上诗歌就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学好诗歌应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下功夫。对于学生,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主观上、心理上提高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是为了迎合考试的错误观念,端正态度。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性方法。
一、 知人论世
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感情主旨各有特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鉴赏诗词时,要树立知人论世的评价观,注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情趣志向,创作风格,这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一生曾两次出使边塞,对边塞奇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都甚为了解,因此,他早期的诗作风格幽致俊逸,清丽淡远,表现出“好奇”的特点。
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体裁、流派等知识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特别是对有类似风格追求的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
二、重视诵读
“诵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有效的诵读教学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而在发音准确、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适当的朗读中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进入诗的意境。比如,在讲《乡愁》 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柔美中略带哀伤)。然后找同学来朗读,教师做适当指导:读这首诗时语速要放的缓慢一些,要多做停顿,不宜读过长的句子。然后教师作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范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来的意趣。“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于将文章的情调与情丝初步传递给学生,学生将很快对所读文章产生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是相距甚远、互不相干的。教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于两者的沟通,这里的诵读无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②最后,全班齐读,教师要提出适当要求:把握着文章的感情基调,带着自己对作者寄予诗中的那份款款深情的理解来朗读。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所学诗歌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熟练背诵,领会诗歌的味道,把握诗的情趣,加强课外积累,不断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目的。
三、分析意境
诗歌篇幅短小,为了用有限的文字表达相对多的意义,就需要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鉴于诗歌这样一个特点,我们在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时候,对语言的玩味就必不可少。
好的诗常在炼字、炼意、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再与原诗比较,使学生明白了诗句的凝练,也懂得了以上词的锤炼之功和运用之妙。
其次要充分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特定的意象上积淀着相应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理解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长亭”“折柳”“故人”“孤帆”等常见意象,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看到这些意象,就应该马上想到相应的思想感情。
再次,要从意象的组合中感悟言外之意。
另外,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力对形象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增强诗歌阅读中大脑的记忆以及意境的进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四、鼓励写诗
当学生读诗读出了情趣时,它们就会有写诗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相机诱导,不能压制学生的激情。我们甚至可以给学生开设相应的校本课,专门讲讲古诗的平仄、坳救等作诗规则,使学生不仅在内容和艺术上对诗歌有所学习,在诗法上也有所了解,更深入地走进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了解我国诗文化的精妙,从而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诗歌是美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诗歌教学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改革,让诗歌教学逐步走上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以上,就是我对未来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性方法,虽然很浅显,但我相信,只要热爱教育事业,只要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收获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蔡少军.著.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第1版).
[2]屠琼铁.著.润物有声,初中语文[M].湖北大学主办,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