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禅宗文化历史沿革变迁

2016-05-30 17:26金佳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柱山

金佳伟

摘 要:佛教文化约在汉代传入中国,最初在长江流域传播,之后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安庆佛教文化源自佛图澄于晋代元帝大兴二年(319)在太湖县大尖山西南侧建了佛图寺,至此,佛教传入安庆。因此这所佛图寺被认为是安庆最早的佛寺。因安庆佛教文化深受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影响,形成以迎江寺为中心的禅宗情结,并将佛教文化传播开来,在安庆地区开花结果。

关键词:安庆地区;天柱山;禅宗文化;皖山禅

一、达摩禅法中国化——中国禅的发迹时期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来到中国,开创佛教分支——禅宗,并加以宣传,达摩祖师提倡壁观方法进行修炼,但这种修炼要达到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所达不到的,而且此时佛教经义较晦涩难懂并不被民间所接受。公元527年,姬光经神人指点改名为神光,来到少林寺参拜达摩祖师。但达摩祖师不予理睬,他立雪门、断左臂以示佛心,感动菩提达摩将衣钵授予神光并赐名慧可,后二祖因躲避宗派纷争和北周武帝灭佛之难,来到今太湖、岳西一带进行传法,这也为以后中国禅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在北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的形势下,慧可禅师于550年前后辗转来到安庆太湖境内的司空山,在此地修建道场和依山洞建刹(即“二祖禅刹”),因此此地也成为“禅宗南传的第一个发祥地”,它北与今潜山县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即三祖僧璨道场,西与蓟州黄梅(四祖道信道场)、东山寺(五祖弘忍道场)并誉为长江流域“禅宗金三角”。从禅宗二祖慧可到六祖慧能在皖江地区聚徒讲习,弘扬佛法,形成了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也使初祖达摩提倡的禅宗思想逐渐中国化。

“二祖慧可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公案:‘忏罪、‘调心、‘偿债。[1]三个公案显示二祖慧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禅法中国化的问题,初步建立中国禅的架构,二祖慧可禅师可谓是达摩禅中国化的第一人,赵朴老称道:“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2],“二祖禅是以诸法性空入世,以不离世间觉出世,以和同是非、不辨无诤为入道方便。有方便既有自在,于心自在,于法自在,于世出世间法自在,此即是禅。”[1]二祖提倡以追求人的自由的入世出世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以此来解决人的尘俗烦恼问题,发扬“禅在人间,禅在世间”思想,主张禅法面向实际生活,落实到具体社会生活中,在实际活动中陶冶自己,从中得到佛度。二祖慧可提出的入世出世以及入道之便的禅法思想,虽主张深入实际生活中,但只是提出中国禅的基本框架,并未完全解决达摩禅中国化的问题。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重要的指标,初祖达摩禅师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对其非常陌生、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逐渐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有信有修,对达摩禅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五灯会元》中记载: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谒二祖,在司空山侍奉二祖前后六年,后二祖付他衣法并附谒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3]卷一 / [5]47 三祖僧璨受度佛法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来到安庆,隐住舒州皖公山,圆寂于天柱山朝天坊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并修建三祖寺塔作为三祖宣扬佛法的道场。三祖更加提倡禅在人间思想,他把宣扬佛法的范围由原来的达官贵人逐渐扩大到下层群众,他在深山僻静之处设道场,深入下层弘法,而且一改传统传教方法:一是变过去的“游行僧”为定居设坛传法;二是改“不立文字”之说为著经传教。三祖僧璨在天柱山弘扬佛法期间,他专心著作《信心铭》,将佛法教义记载下来,对后世禅修者具有指导作用。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开创了以文字研读佛教经义的先河,与《六祖坛经》并称中国化的佛门典籍。在《信心铭》中可以看出三祖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迹象,这更使佛法深入人心,提倡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三祖僧璨的禅法思想弥补了二祖慧可中国禅方法论上的缺陷,使中国禅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推进中国禅的初步形成。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沙弥道信来到潜山拜见三祖僧璨,后跟三祖服劳9年,“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谒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3]卷一 / [4]49 得衣钵后,四祖道信就到蓟州黄梅双峰山弘法。四祖道信提倡农禅合一的禅风,“传统的清一色的‘念佛是谁的天下从此打破了。禅法更加多样化,由门内走向门外,由寺庙走向田野,禅与生活、劳动打成一片。”[6]16四祖道信将禅法与下层百姓生活相连接,主张自给自足、自己劳动的禅法风尚,使禅法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并被以后五祖、六祖所继承弘扬,六祖在《坛经》中:“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充分反映了中国禅的完善。佛法开始面对现实生活,指导人们进行修养,避免了单一崇拜与繁琐的哲学理论。

二、唐宋时期——发展繁荣时期

中国禅完成五次传承之后,到禅宗五祖弘忍,改变之前传承方式,虽然仍将衣钵传于六祖慧能一人,但五祖弘忍后禅宗分化成南能北秀两宗,扩大禅宗传播范围。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自修自悟”是六祖慧能修禅的基本原则,他主张“禅机的获得,重在自证自悟……六祖还说:‘佛是自性作,莫是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4]21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中“南宗”一派,提倡“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5]晚唐时期,南宗传播之势蔚为大观。

唐武帝时期出现“会昌法难”,但安庆作为长江地区禅宗发展较早之地,在盛唐时期,寺庙由政府赐田,并给以免税、免役等特权,从而使安庆佛教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唐朝安庆地区众多寺庙得以兴建,如唐天宝年间,玄宗下旨在司空山修建无相寺(二祖寺);舒州别驾李常将三祖火化得到舍利放于塔旁边,唐代宗诏赐塔名为“觉寂”;据《太湖县志》记载,唐代在五祖弘忍栖息之地修建了西风禅寺,该寺原名狮子庵,坐东朝西,吸引大量信众来朝拜。到了宋朝,安庆禅宗得到进一步发展,寺庙修建规模更加扩大,伏虎禅师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在安庆(今宜秀区)筹建了三城寺,该寺为两进,砖木结构,该寺在地方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经常帮助无家可归之人,普度众生,以此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唐宋时期是安庆佛教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虽经历“会昌法难”,但总体看来安庆佛教文化在此时期得到发展,禅宗南宗得到发扬,而且安庆临济宗也得到传播,在唐代,临济宗杨岐派在四面山大中寺已开坛传法,普度众生,到北宋时期,宋仁宗敕于岳西县妙道山建金璧寺,供奉临济祖师神像。临济宗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扩大了佛教禅宗南宗的影响,禅宗提倡“佛法在人间”和农禅合一,与百姓生活结合,寺庙香火旺盛可见信众之多。

三、明清时期——衰落低潮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虽也有一些佛学大家,但佛教发展受到阻碍,统治者对佛教实行严格管理和打击民间宗教,百姓产生信仰危机。明清时期安庆寺庙经济发展较缓慢,多数寺庙都过依靠山林,接近化缘的日子。据《锁口山》碑记载:“寺之灵衰不常,僧之去就不一。”安庆诸多寺庙出现这种情况,僧人人数不固定。在明清时期,安庆寺庙内部矛盾较尖锐,寺庙田产纠纷时常发生,这为寺庙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安庆寺庙经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受时代更迭和战争的影响,掺杂了佛教与世俗的种种矛盾,交织了僧尼阶级与不同阶级信众的冲突,使明清时期安庆佛教曲折发展,寺庙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在这一时期,安庆浮山地区佛教文化衰落最为突出,该地区寺庙田产和内部纠纷日益尖锐。据《明史·地理志》和《安庆府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和弘治年间安庆府户数和人口数分别为52038户、401699人和48479户、626683人,在一百余年中,人口将近增长2倍[7],而且《中国移民史》中说:“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籍移民约为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较快增长的人口和移民的增多,到明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人心涣散,他们对宗教信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明朝对佛教进行了严格控制,仅有的佛教资源难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宗教信仰需求,所以这一时期农村宗教信仰大量兴起并在禅宗思想指导下形成民俗。到了清朝人口通过休养生息得到继续生长,清朝继续加大对佛教的控制并且开始压制农村宗教信仰的发展。而且清初出现了一种众多明末文人因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变和思想转向的背景下做出“逃禅”的痛苦选择的社会现象,他们坚守儒家的气节和对“亡明”的患贞,他们遁入空门,有得提出反对佛教思想。可见他们并不是完全皈依佛门。

戴名世认为佛教分为两种,一是儒之佛,二是佛之佛。他反对佛之佛的思想,认为“佛教把儒家的性命精微说,变成了‘明心见性说,并蛊惑人心的宣传福田利益和生死轮回,迷惑了许多世俗的人,甚至迷惑了许多士人。”[4]113戴名世不主张去除儒之佛,而是反对佛之佛中的佛理,觉得社会上许多错误思想来自于佛,如轮回生死之说,佛提倡人不仅注重今生今世,而且贪想来生来世,为佛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的农民起义,也是安庆佛教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之一。咸丰三年,声称百万雄师的太平军队伍向长江中下游进攻,清政府与太平军交火,使安庆饱受战火。然而关键的是,太平天国占领安庆后他们到处破坏老城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基本上全部被严重毁坏,大部分也无法修复。“这里说的破坏,并非战争行为,而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太平天国虽然公开打的是‘反清口号,但其精神支柱是‘拜上帝会。而洪秀全思想体系的精髓,就是破除所有信仰,建立以他为中心的信仰,并由此控制所有的人力、物力。正因为如此,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一切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都是反动的,必须破除的。”[8]30尤其在太平天国初期,他们刚刚进入安庆城,正如史式“在农民军为何不能进城”中所说:“农民军能够行军作战,能够吃苦受难,就是不能进大城市。一进了大城市……军纪松弛了,一直庞大的队伍就可能一朝瓦解。”[9]130太平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洗劫一空然后弃城而去,这中间最多的“洗劫”就是对安庆佛教等宗教建筑的破坏。

四、总结

安庆佛教文化经过禅宗六位祖师的开坛讲法,点化大众,提倡农禅合一,面对生活,使禅宗开始走向田野,与百姓生活、劳动相结合,推进了达摩禅的中国化进程。在唐宋时期,安庆广修寺庙,普度众多善男信女,出现安庆佛教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到明清时期,安庆佛教开始与政治生活联系密切,虽出现一些佛学大家,但这时统治者严格控制佛教资源,打击民间宗教,安庆佛教文化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毁,发展一时停滞。到近代安庆众多著名寺庙得到各位信众的募捐得以修缮,以供信众朝拜。

参考文献:

[1]丁希勤.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1):47-52.

[2]王晖.“大祖禅师”慧可考─—兼论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法音,1994(03):19-24.

[3][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朱洪.灵山秀水:安庆佛教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任保鹏.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J].读书文摘,2014(8):7.

[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7.

[7]张建初.皖省首府老安庆[M].安徽:黄山书社,2005.

[8]史式.太平天国不太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天柱山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红旗招展天柱山
撑起东南天半壁,凭书大爱满人间
撑起东南天半壁,凭书大爱满人间
七律·游天柱山
雨雾中登天柱山
七律·登天柱山
天柱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潜山县瓜蒌籽产业与天柱山旅游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