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幼儿的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户外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积极的师幼关系,创设关爱、支持的活动环境,利用丰富、生动的社会资源,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户外教学;活动有效性;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幼儿自我意识、个性、同伴关系、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因此,选择户外活动内容时应考虑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户外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积极发展要做好以下几点:
1户外教学中建立平等、积极的师幼关系,增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建立平等互动、积极有效的师幼关系是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前提,是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例如,在户外教学活动《参观田家炳实验中学天文馆》中,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常常在听讲解时插嘴,场面由于这名幼儿变得有些混乱。这时,教师和这位幼儿进行了单独交谈,原来这名幼儿的母亲是一名大学地理教授,从小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天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当看到自己所喜爱的天文现象和模型时,过于兴奋而频频插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并没有斥责幼儿,而是和幼儿达成了共识。教师让这名幼儿先安静地完成了参观,然后将全班聚集在一个地理教室里,让这名幼儿当起了“小老师”,让他把自己所知道的天文地理知识和小伙伴的一起分享,只见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兴趣十分浓烈。
由此可见,户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孩子中出现的矛盾,要和孩子一起活动和游戏,并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等为内容的互动,关注孩子心理情感上的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进而使孩子在长期的自主的活动中形成内在的、稳定的、一贯的独特性,使儿童意识到自我。
2户外教学活动中创造关爱、支持的活动环境,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对父母、教师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并能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在活动中能较好地与他人合作、互动,共同感受喜与悲;喜欢幼儿园和自己所在的班级,关心班里的教师和同伴;逐步掌握了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当前幼儿的人际关系除了和同伴交往以外,其余关系往往是垂直式的交往关系,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最大,如父母,祖父母,教师。这样的人际交往圈子未免显得比较小,户外教学活动正好创造了这样的契机,扩大了幼儿的交际圈。除了在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同伴、和教师交流以外,幼儿还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界。幼儿园组织户外教学活动前期必定会与活动有关的单位取得联系,社会各界对于幼儿教育的支持和关爱让幼儿觉得亲切并乐于表达。
例如在中班幼儿户外教学活动《环保小卫士》中,幼儿园与环保局工作人员、环卫工人共同引导孩子们为创建整洁卫生的城市风貌一起打扫社区公共环境卫生,活动中,只见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手把手教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带领孩子们整理垃圾、清扫路面,还有一些路人也纷纷驻足,自发加入这一场环保行动中来。在这样温暖、和谐的环境中,交际能力强的幼儿往往自觉成为活动重的领头羊,在这部分幼儿以及成人的号召下,那些原本不爱与人交际的幼儿也能敞开心扉,得到了更多的交际机会。
3户外教学活动中利用丰富、生动的社会资源,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此种能力的大小与智力并不完全平行。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现实,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社会资源都是幼儿认识的对象。“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这句理念道出了户外教学的独到之处。
户外教学活动中丰富生动的社会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应多带孩子走出校园,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社会,体会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例如,生活在农村或城市里的儿童,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的话,可以互相走一走,看一看,城里的孩子到乡村去感受乡村社会生活的特点,乡村的孩子到城市去感受一下城市社会生活的面貌。例如河景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教学活动《拾稻穗》,就是让城市幼儿充分体验了农作的乐趣,让幼儿对大自然、对农村、对食物、对劳动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户外教学活动可以弥补孩子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资源的不同而造成的社会性发展的差异,实现幼儿对社会的更加完整的认知。
社会还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幼儿园应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例如,可以带孩子认识自己所在的社区,到附近的图书馆借书、到周围电影院看电影等等,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让幼儿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增进幼儿社会认知,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