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而高效

2016-05-30 20:12夏安东朱晓敏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效高中语文问题

夏安东 朱晓敏

【摘要】在我国目前高考教育体制下,影响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素主要是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高中语文教师过于包揽。再者,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够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有限;教师教学设计不够合理,乃至于恶性循环。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对策,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并高效进行。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 问题 对策 高效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弊病多多:教师或者局限于教材,就文论文,注入式填鸭、封闭单极;或者脱离教材,天高地远,无限制拓展延伸探究;或者以一问一答代替启发诱导;或者追求面面俱到代替举一反三;或者只重视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学生认知能力;或者只强调教学环节丝丝入扣而抛弃灵活变通;或者被多媒体取代了灵魂和智慧;或者滥用资源,牵强附会,流于形式,懒得思考。

那么,语文课堂如何改变?怎样改变,我想,打造高效而人文的语文课堂或许是一种方式。

二、打造高效而人文的高中语文课堂

1、以人文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德国的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必须靠语言的传承才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填补多年来语文课堂人文性的空白。

追求人文色彩首先要重視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出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去感受屈原的忧愤、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王维的优雅、;去感受曹操的理想、苏轼的豁达、陶渊明的愉悦;去感受烛之武、廉颇、蔺相如、信陵君那些历史人物在民族危难之时,不畏强敌、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其次要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上的民主平等自不待言,教师的教学技巧更多的体现在将教材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刻意压制自己的情感,可以笑可以哭,可以骂可以赞;设身处地与课文角色同悲同喜,让学生一路伴随生命主体去体验。;再者要及时地激励、赞赏学生。学生学习中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该当场当众表扬,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承认个体差异,尊重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欣赏他们的专长,鼓励学生对教材料或者教师见解的大胆质疑,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2、以文学为语文教学的骨肉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学味。著名学者潘新和先生说:“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活'着—所谓的生活着,而且是使人成为言语人、精神人,使人更像人:变得充实、美丽而崇高,感受到言语创造的永恒幸福。”其意为语文教育的文学性质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也是衡量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准绳。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仅是要给孩子们一个考试结果,更应该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诗意的气息,在这气息中畅快地表达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应该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善于思考的灵魂,应该有着对生命独特的感悟。

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堂更有文学味呢?笔者以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是朗诵。也许有很多教师对此意见很不屑,我以为那是他们没有认真执行认真指导。朗诵要调动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这样全方位的投入后就能体验到优美的韵味。这远比肢解文章为考题更人性化更有文学味,而且也极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很强。

笔者在教必修一第一单元之前就先指导朗诵,以《再别康桥》为例,先读准字音,再强调节奏,情感体验交给学生自己。语文课可以朗诵这首诗,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自己选诗歌,教师准备好配乐。一节课下来大家都体验到了诗歌的美,还从教师的鼓励赞赏中收获了自信。

朗诵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可以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通过语音技巧加以弥补,使静止在纸面上的人物、事件、情节活起来。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之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绪,让学生自己挑选合适的配乐;上课时,所有上台朗诵的学生选择的都是舒缓低沉的乐曲,朗读的声音舒缓、深厚、沉静;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已经整体把握全文的情感主线,体会到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那种深远的忧虑和孤独的冷落,体会到了渗透在故都秋色中的淡淡的悲凉,大家都沉浸在深远的秋意当中,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仿佛和作者一起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除了朗诵外还有更多的形式可以增强语文课的文学味,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学生的潜质;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参与体验。有位教育家说得好:“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

新课程标准追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不可否认,源活则水清,只有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机会;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表现与存在》 潘新和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3]《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着色”》 杨再珍

猜你喜欢
高效高中语文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