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明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材和教学模式不重视数学与实际的结合,只注重数学书本知识的灌输,这容易使学生觉得书本知识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新课改要求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解读现行教材
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才能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喜欢和渴望呢?笔者认为,只有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吸取旧教材的可取经验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几乎每一节内容在开头都用学生熟悉的事例、问题引入,循序暂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
1.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会自主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总结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有数学教育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其实真正吸引学生的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设到生活中,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通过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质的飞跃。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引用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那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教师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问题,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是平行的,双杠两根横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運动时,两支滑雪板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实际中去验证。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时有学生就想到这样的方案: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就可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都可以。学生议论纷纷,增添了讨论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总之,对于一名担任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兴趣提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数学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真正体会数学的乐趣和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既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和学会学习数学。